德艺双修 卓尔成家

2018-10-24 13:13: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文/叶青

  张君伯石先生多年倾力于书法、篆刻,卓然有成,不仅得到公众的喜爱,而且在专业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伯石兄自幼酷爱书法,如史上很多书法大家一样有着“以荻画地”刻苦习练的经历。在后来的求学生涯中,也从未间断过书法探索,于篆、楷、行、隶皆能得心应手,书风健朗磊落,自成高格。正因为有着广博的书法修养,当伯石兄进入印学领域时,方能进步神速,迅速成为江西印坛青年一代的翘楚。

  伯石兄于印学用功甚勤。近代印学巨擘吴昌硕说:“夫刻印本不难,而难于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缶翁讲得简括,但做到谈何容易!为了达到“字体纯一”,伯石兄在文字学上下过苦功夫,不仅将一部许慎《说文解字》烂熟于胸,还对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各类印文潜心揣摩。由于对文字学有着深入钻研,故其在篆刻创作中,能根据不同的内容、用途以及印石特点,在缶翁所谓“配置”“朱白”“方圆”等方面左右逢源,挥洒自如,章法、体势多样而又统一,在方寸之间形成简古高妙、挺秀端庄的风格。

  篆刻大家李刚田先生曾指出:伯石的书法、篆刻内蕴“静雅”之气。这是今日书画篆刻家颇难达到的境界。自古以来,书法、画法、篆刻之法相通,无不以静、雅二字为尚。但尘世匆匆,人生起落,欲得静逸、清雅,殊为不易。伯石兄能得静雅之气,不仅由于他天性沉静,更得益于其广博学养,“腹有诗书气自华”,笔下、刀下自然不染俗趣,作品之中有着灵动的意蕴、高古的气息。

  伯石兄治印力求“工而不板、稳中有趣”,渴望一种“删繁就简”之后的浑朴。伯石拜李刚田、许亦农为师,印学根基大抵是汉印、古玺以及明清印学中的工稳一路。大凡工稳之作,最易呆板,但伯石兄却能在工稳之中尽显匠心,线条挺秀而灵动,布局精巧而大方,显示出充沛的才情和独特的追求。治印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工艺,能够“既雕既琢,复归于素朴”,这不仅需要技法娴熟、从心所欲,更需要超越技巧之上的返璞归真的审美追求。两者之间似有矛盾,但如能加以调和,则可入佳境。伯石兄能在匠心独运之中,体现出自然浑朴之趣,实属不易。

  印如其人,方寸之中亦能体现艺术家的人格气息,伯石兄治印的特点,正是他为人的体现。这些年,商业机制进入书画领域,在推进书画市场繁荣的同时,也使不少艺术家失去了定力,铜臭气、浮躁气弥漫。伯石兄专业从事书法、篆刻创作近20年,但身上却没有丝毫“匠气”和追名逐利的浮躁,始终保持内心的一片清朗、从容与持重,保持着对艺术和生活本真的热情。一如他的印章和书法,不刻意做作,也不炫耀张扬。但正是在这淡泊静雅的文人情怀中,隐含着一股正气、一种沉静的力量。

  近年来,伯石兄的努力得到越来越多同道的认可,在书法与篆刻等领域名声鹊起,成为江西书坛炙手可热的名家,而其本人却依然故我,这是十分可贵的。书法界人士与我谈起伯石兄,每称颂其“德艺兼修”,我以为这正是伯石兄不断进步、走向成功的秘密所在。他的身上,有着为艺术坚韧求索的精神,更有着令人钦佩的德行与品格。

  我与伯石兄相识30年,缘分也起于书画。此次他的一部新作品集将面世,嘱我为序,我虽对篆刻少有研究,但出于友情自应勉力为之。这也使我有幸得以比较全面地研读了伯石的创作。当代书法、篆刻创作中并不缺少标新立异之作,那些夸张做作的作品已给书法与篆刻创作带来了不小的负面效应;此番读到伯石兄这些法度谨严、功力深厚、内蕴静雅之气的书法篆刻作品,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愉悦乃至欣喜自不待言,深感收获很多。伯石兄身上的许多东西,值得我学习,也值得很多书画艺术家们认真思考。我希望我们有更多的如伯石这样的书画家、篆刻家、艺术家,因为,淡泊名利,执着于艺术探索,这应是收获艺术成功的必由之路。伯石兄以他的成就,再一次证明了这个道理。

  (作者为江西省文联主席、美术评论家)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张建华;书法;篆刻

德艺双修 卓尔成家

伯石兄于印学用功甚勤。近代印学巨擘吴昌硕说:“夫刻印本不难,而难于字体之纯一,配置之疏密,朱白之分布,方圆之互异。”缶翁讲得简括,但做到谈何容易!为了达到“字体纯一”,伯石兄在文字学上下过苦功夫,不仅将一部许慎《说文解字》烂熟于胸,还对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各类印文潜心揣摩。由于对文字学有着深入钻研,故其在篆刻创作中,能根据不同的内容、用途以及印石特点,在缶翁所谓“配置”“朱白”“方圆”等方面左右逢源,挥洒自如,章法、体势多样而又统一,在方寸之间形成简古高妙、挺秀端庄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