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早期人工墨

2019-02-21 10:09:00来源:南昌日报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了众多珍贵的简牍,其中书写使用的古墨,备受学界关注。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管理、任萌、徐长青、杨军、杨益民5位专家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古墨进行综合分析,证明其为早期人工制作的松烟墨块,并且通过与现代松烟墨粉及墨锭的对比研究,推断其中可能添加了动物胶。

  墨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烟炱为墨的主要原料,有松烟和油烟两大类。松烟是由富含松脂的松枝经不完全燃烧获得,油烟则是来自于桐油、麻油等动、植、矿物油脂的不完全燃烧。松烟墨在我国出现较早,其技术发展奠定了我国制墨工艺的基本框架。进入宋代以后,油烟墨取代松烟墨,占据主流地位。汉代是松烟墨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形制开始发生变化,但这一时期的古墨普遍体积小、且质地较松散,能够长期保存下来的文物并不多。此次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西汉中晚期小墨块为探究汉代松烟墨的制作原料与工艺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主椁室西侧发现了小墨块,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专家发现古墨含有多环芳烃及少量脂肪酸,并且检测到了松科植物的生物标记物,包括惹烯及脱氢松香酸。通过对多环芳香烃的相对含量进行分析,专家推断该古墨为松烟墨,可能添加了动物胶作为粘合剂。

  胶在制墨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墨经》中就有“凡墨,胶为大”的说法。胶的加入是墨屑得以凝结并捏制成型的必要条件。从目前考古发掘情况来看,西汉以前尚未制成墨锭,这一时期的墨虽为固体,但大都是形制简单的丸粒状,没有固定的形制,且体积较小,无法手执研磨。因为墨锭的制作需有较成熟的和胶技术,汉代是松烟墨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制墨工艺尚处于探索阶段。专家推断,西汉中晚期海昏侯墓出土的松烟墨中可能已开始添加动物胶,用来提高墨的硬度和强度,但此时墨的体积仍然较小。《合墨法》也指出墨应该“宁小不大”,是由于当时胶的质量不高,或烟与胶的比例不当等因素,无法保证墨能够持久胶结,更不易制成较大的墨块。东汉至魏晋时期,和胶技术成熟,再加之墨模的使用,制墨工艺趋于完善,墨的基本形制得以奠定。

  墨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随葬品,在墓葬中并非普遍出现。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除松烟墨外还有大量的编钟、琴瑟、棋盘及数以千计的简牍,可见墓主刘贺的风雅及其社会地位。(记者 徐蕾)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人工墨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早期人工墨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与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管理、任萌、徐长青、杨军、杨益民5位专家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古墨进行综合分析,证明其为早期人工制作的松烟墨块,并且通过与现代松烟墨粉及墨锭的对比研究,推断其中可能添加了动物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