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演员朱莹莹赣剧《雕窗投江》特写
《雕窗投江》是赣剧《荆钗记》中最具戏剧张力的折子戏:情真意坚的女子钱玉莲因收到被篡改的家书而误信丈夫负心,又遭继母逼婚,最终雕窗出逃、投江殉情明志的悲剧故事。
这出长江流域表达“没有爱勿宁死”的历史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苦难女子刚烈形象,是赣剧表演艺术家涂玲慧的代表作,她凭借此剧曾经赢得“天下第一水袖”的美誉。
从那以后,《荆钗记》成为赣剧经典保留剧目,从此成为横亘在赣剧旦角演员面前的一块试金石、一扇表演艺术的“生死门”——过关者,舞台上必浴火重生,绽放光芒。
一级演员朱莹莹从前辈手中接过“接力棒”,凭借其对人物深刻地理解和精湛的表演技艺,将钱玉莲这一经典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其表演不仅是对传统程式的继承,更是一次以身体为媒介的艺术突破。
“雕窗”一段,主要表达钱玉莲“相知如此尤生变”的绝望和对家人的眷恋、呵护,从而选择“投江”的决绝,既不让自己死得难堪无尊严,也不忍惊吓连累家人显忠义。
继母将绣房紧锁,迫使钱玉莲以剪雕窗。正是这些内外因素,给演员表演留下了巨大的艺术创造空间。朱莹莹以一把木椅为支点,表演出了中国戏曲“虚实相生”的美学精髓。急促的鼓点伴随她侧坐椅背雕窗的动作,扣人心弦。当窗门终于被雕开时,朱莹莹先是毫不犹豫准备一跳,而当她低头发现窗台距地面尚有高度时,一个闺中女子本能的恐惧笼罩全身,但这恐惧也就是在那一瞬间被求死的决心击退,于是“椅子钓鱼抢背”绝技便顺理成章地用上了。其实观众从看似毫不费力地一次次滚翻中,看到的是朱莹莹台下的一次次的伤痛和钱玉莲外化的内心惶恐。
“投江”段落,朱莹莹利用抛、投、勾、挑等多种技巧,将三丈水袖化作多重隐喻:抛向高空是对命运的不甘诘问,缠绕脖颈是世俗的绞索,最终颓然垂落则是生命的句读。脚尖踮起急速的倒步,形象地表现出钱玉莲水中挣扎的神态,水袖层层堆叠,让观众感受到江水如浪,随时吞噬薄命红颜的汹涌。朱莹莹的表演在强烈的鼓点节奏中将人物求生本能与人性尊严毁灭展露得淋漓尽致,极富层次感。
《雕窗投江》不仅是一出做工吃重的戏,更是一出繁重的唱功戏。全剧长达72句的唱腔,表现了人物极其复杂的情感:或恨或冤,或恋或眷,或自伤,或哀怜,叹钗叹犬叹露叹月。朱莹莹充分发挥自己嗓音清冽纯净的优势,运用喉头颤音与气声唱法结合的演唱技巧,把青阳腔韵味和人物情感完美结合,听来既有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情感表达,让五百年前的哀叹有了呼吸的温度,使程式化唱腔转化为当代观众可感的生存体验。
很显然,《雕窗投江》的表演是高强度的,不仅需要演员的天赋,更需要演员的努力。为了演好《雕窗投江》,朱莹莹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淌了多少汗。而正是这种“肉身献祭”般地投入,让她对角色有了更深领悟。她不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更证明传统戏曲的活力不在于博物馆式的保护,而在于演员以血肉之躯激活程式密码。
当《雕窗投江》的最后一缕水袖没入黑暗,观众看到的不仅是钱玉莲的消逝,更是一个年轻艺术家以身体为桥梁,让古老剧种在当代重生的光芒。(董咚锵)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