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昌12月11日消息(记者 刘培俊)穿高山峡谷,过峻岭险滩,纳百川千湖……万里长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在赣鄱大地温柔地拐了一道弯,留下了宽阔又有活力的152公里“黄金水道”。水韵悠悠,生生不息。步入新时代,这条“黄金水道”正奋力书写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赣鄱新篇。

江西着力打造“最美长江岸线”(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成员,又兼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的省份,江西如何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近日,记者走访九江彭泽、湖口和上饶鄱阳、婺源等地,探寻江西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与路径。

壮士断腕 修复生态

千河归鄱湖,鄱湖入长江。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的江西,承担着“一湖清水入江、一江清水东流”的重大使命。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江西省面临的重要课题。

江西给出的答案是:全力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江西心连心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对此深有体会。2016年,他们在九江市彭泽县龙城镇辰字村附近的长江岸边投资2亿多元建了一个复合肥项目。项目建成之初,江西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心连心项目不得不考虑整体搬迁。

生态新景见证长江之美,吸引市民前来拍照打卡(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搬迁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江西心连心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会永说,新址确定后,他们先后制作了73版设计方案,不断优化工艺和流程,建设了一批节能降耗减排的技改项目,可以把余热余压等吃干榨净。

黄会永随后给出了两组数据:中水回用每年可节水200多万吨,废气回收每年可减排20多万吨二氧化碳。

“不求规模最大,但求把能源用到极致”。经历过转型阵痛,绿色发展已成为心连心的自觉追求。2023年3月,他们被工信部授予“国家级绿色工厂”。与此同时,当年12月,江西彭泽工业园区顺利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名单。

破解“化工围江”,是江西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近年来,江西全力打造长江“最美岸线”,按照“堤内园林景观带,堤外生态绿化带”的标准,在清理整治沿线项目、拆除非法码头、治理废弃矿山上强力推进;在优化产业结构、绿化美化沿岸生态、打造景点游园上系统谋划;为解决治水投入大、技术难的问题,创新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与三峡集团共同打造长江大保护央企和地方合作试点项目。

变化有多大?细节会说话。曾经的“九江市沿江开放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近年正式更名为“九江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心”,职能的调整折射出理念的升级。在项目审核上,“三个一律”成为铁律:长江岸线1公里范围内一律不许新上任何化工项目、5公里范围内一律不许新建任何重化工园区、非化工园区内一律不许新上任何化工项目。整治完成超800个长江入河排污口,长江干流重点水体达到Ⅱ类及以上水质,入选首批创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城市。

生态“颜值高” 发展“气质新”

入河排污口一头连着河流、一头连着陆地污染源,是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闸口”。拧紧入河排污“阀门”,成为江西省守护碧水清流工作的重中之重。

“夏天的清晨和傍晚,这里很容易看到江豚嬉戏。”指着江面说完,湖口县高新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周红斌的手指一转,又指向不远处的岸边,“那里就是我们园区的排水口。”

中石化九江分公司环保管理高级专家唐安中介绍环境在线监测数据(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工业园排水口与江豚嬉戏之地,同在一个取景框。这有点“魔幻”的场景,就发生在长江边的九江市湖口县高新园区。

“园区内企业改变了水管、气管传统地埋方式,实施雨水明沟化、污水管廊化,有效杜绝了偷排现象。”周红斌告诉记者,该园区还运用无人机巡查、数据在线监测等智能化监管方式,对入江排口实施24小时在线监控,确保入江水质安全。

“我几乎每天都来这走一走。这里离家近,空气好,身心都得到了放松。”赵晖的家,就坐落在距离长江大堤湖口段不远处的洋港社区。说话间,她举起手机,捕捉水清岸绿的美景。

说起长江岸线的改变,赵晖感触颇深。她回忆道:“原来这一带有很多非法码头,县里把它们拆除后,江岸重新复绿,建起了沿岸公园,周边空气质量好了很多。”

变化源于当地的“壮士断腕”。近年来,为守护“生命长江”,打造最美岸线,湖口县敢于较真,持续推进水岸共治、江湖同治,将沿江非法码头全部拆除,并规定“沿江一公里范围内不再审批化工项目”。

瑞昌港区公用码头上,吊机正在将外贸集装箱吊起,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查阅近5年湖口招商引资重点项目清单,可以看到,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已经难觅踪影。严格遵循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将生态环保作为“首道门槛”,已经成了湖口招商引资的基础性标准。“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湖口县商务局副局长崔凡说,湖口县抛弃了“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旧观念,变为主动“提着篮子去选菜”,精挑细选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带动强的企业优先进驻当地。

不生态,就淘汰。2019年4月,《九江市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细则》印发。为此,九江市积极开展以“企业环保化、产业循环化、生产安全化、管理智能化、环境景观化”为核心的工业园区生态化建设,建立新型化工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有污染的企业一律拒绝入驻园区。

全力发展绿色产业,培育创建一批绿色示范标杆。江西全面推行绿色制造,聚焦12条重点产业链和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推广绿色工艺、技术和装备,引导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绿色低碳转型。目前,江西省共培育省级绿色工厂346家、绿色园区5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9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184家、绿色园区23家。

区域协同联动 共护一江碧水

入冬以来,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鄱阳湖水域江豚活动频繁,成群的江豚嬉戏追逐,不时跃出水面,奏响了一曲曲鄱湖生态欢歌。“我们每天可以发现江豚将近30头,同时发现小豚比往年多了,每天小豚也有十多头”江西省鄱阳县江豚巡护队队长蒋礼义表示。

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长江江豚是良好生态的见证者。近年来,鄱阳县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逐年增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大,据巡护观察统计,目前这里观测到的江豚数量已达到110头。

婺源县秋口镇石门自然村(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保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江西各地一直在践行“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今年3月,蓝冠噪鹛国家保护研究中心在江西设立。今年6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蓝冠噪鹛现有个体数量提升至600只。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蓝冠噪鹛在婺源县秋口镇石门自然村安心繁衍、不断壮大,让石门自然村村民吃上了“生态饭”。今年以来,石门自然村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2024年村民人均年收入有望超过5万元。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推动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治理长效机制,江西省与湖北省、安徽省签订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连续八年实施全流域生态补偿,累计筹集流域补偿资金295.48亿元。2020年1月1日,江西提前一年实施禁捕退捕工作,加快促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生态修复。

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42项江西改革成果在全国推广;森林覆盖率长期稳定在63.1%、位居全国第二;生态质量指数保持全国领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PM2.5平均浓度两项指标稳居中部六省第一;长江干流江西段连续6年、赣江干流连续3年保持Ⅱ类水质;完成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任务,修复废弃矿山357座、面积2.47万亩……一组组数据,展现了江西筑牢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屏障的生动实践。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加快推动全面绿色转型,统筹做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江西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努力实现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

青山如黛,碧水如画,长江两岸五彩斑斓。仲冬时节,一幅和谐灵动的生态画卷,在赣鄱大地徐徐展开。

编辑:周蓓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