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秦峰镇下湖村,一场由“80后”新农人刘移健引领的“科技种田”实践,持续让土地焕发新生。

曾经,下湖村数百亩良田因“年老的种不动,年轻的不愿种”而撂荒。“我就想试试,能否用新法子解决‘谁来种田’这一长期难题。”上饶市信州区勤耕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移健回忆初衷。

于是,在外闯荡8年,自父辈起便未种过田的刘移健放弃城市生活,回到村里耕种。

刘移健正驾驶着插秧机插秧

“创业首年组建合作社时毫无经验,满心想着大干一场,结果因技术跟不上导致损失惨重。”那晚,刘移健独自蹲在田埂上,满心都是无奈与不甘。然而,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头让他不愿就此放弃。“次年,我们果断缩减规模,前往农科院向专家虚心求教。经过一番努力,稻穗还真比往年沉了些。”刘移健说道。

2020年那场秋雨,是刘移健创业路上最艰难的时刻。雨一连下了半个月,稻穗在地里发了芽,十几万元的货款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那时,他甚至动了放弃一切,出去打工的念头。可一想到地里的稻子就要这样白白浪费,心里又满是纠结与不舍。

就在他陷入两难境地时,上饶市信州区农业农村水利局打来电话,告诉他局里帮忙对接了银行贷款。拿到政策性贷款后,刘移健重燃斗志。

随着种植难题不断涌现,传统的种植和管理模式显得力不从心,刘移健也愈发深刻地意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2021年,他毅然参加了高职扩招考试,重新走进校园,系统学习农业种植技术。

刘移健正在操作无人机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2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让当地水稻大面积减产。刘移健站在水里,以为这次一切都完了。这时,旁边同样一身泥水的合伙人占仙南轻轻拍了拍刘移健的肩膀,安慰道:“小刘,咱庄稼人,哪个不是跟老天斗了一辈子?熬过这场水,来年开春,咱照样把绿苗子插满!”没过多久,政府工作人员带着保险公司的人蹚着水来到田里,帮助他们渡过了这道艰难关卡。

近年来,秦峰镇大力推广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刘移健也希望把种植规模继续扩大。2023年底,在上饶市信州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和镇政府提供的政策帮扶下,土地流转问题得到解决,由刘移健出资并担任负责人的秦峰镇水稻集中育秧中心成功建成。

在新建成的育秧中心,暗化催芽室热气腾腾,播种流水线持续运转。两位专职技术员每日钻研新技术、监测苗情,农机库内插秧机、收割机整齐排列。

新建成的育秧中心

以前穿皮鞋,现在裤腿沾满泥巴;以前敲键盘的手指,现在满是厚厚老茧。从“城里青年”到“田间老表”,当被问及“图个啥”,刘移健指向远处的田垄:“土地是咱老百姓的命根子,有苗那就有奔头,它能长出咱农民的希望哩!”(供稿:上饶市信州区融媒体中心)

编辑:胡斐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