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昌11月27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朱文芳)扎染、剪纸、蜡染、葫芦雕、滚灯……近日,在南昌大学邱璟教授开设的通识必修课“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课堂上,学生们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非遗手工作品逐一上台展示,昔日古老的技艺在大学劳动教育课堂上焕发新生。

南昌大学邱璟教授开设的通识必修课“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课堂(央广网记者 王一凡 摄)

近年来,南昌大学不断完善丰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五育并举,推动融合育人。“大学生劳动教育概论”通识必修课便是南昌大学通识教育创新的举措之一,该课程自开设以来,广受赞誉,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先后入选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江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评江西省劳动成果典型案例。

邱璟教授(右二)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央广网记者 王一凡 摄)

“将民间艺术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劳动技能的同时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在南昌大学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大背景下,邱璟教授在劳动教育课程中融合中国民间艺术,致力于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劳动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不同于传统课堂,在邱璟教授的课堂上,学生们成为绝对的主角与核心。她带领学生们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间自由穿梭,并设置项目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教学方法,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授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创作非遗手工作品并展示。

学生们展示自己制作的非遗手工作品(央广网发 王君 摄)

“通过亲手制作这些手工作品,我们深刻体会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传承的重要性,不仅能够培养我们年轻人的劳动意识,更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学生李璟钰、李婉泽和惠佳是南昌大学通识教育课的忠实粉丝,她们将经典文学作品《西游记》与鲁锦织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结合,运用拓印等古老技艺,精心制作了一系列手提包作品。

学生们制作的手工作品(央广网发 郭权予 摄)

不限于教室内,在南昌大学的通识教育课上,劳动教育的边界已经延伸至云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再受物理空间的束缚,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创造性地运用到了课程作品的创作中。南昌大学教务处处长范杰平指出:“学校将以此课程为契机,坚持五育并举,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南大力量。”

当劳动教育创新“邂逅” 非遗文化传承,一场见证着南昌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生动图景正在上演。

编辑:郇康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