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矿洞内,一束天光斜穿过穹顶裂隙,落在游客王女士指尖抚过的岩壁上。“每次把手贴在这些布满凿痕的岩壁上,都像触碰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瓷业发展的源头原来在这里。”她的目光追随着岩壁上的凹痕,仿佛能看见数百年前矿工们挥汗如雨的身影。

近日,随着江西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推进,面积为241.1公顷的高岭瓷土矿遗址,正徐徐揭开面纱。遗址内129处矿洞遗迹串联起开采、加工、运输的完整产业链,向世人诉说着“瓷都命脉”的动人故事。

踏入高岭瓷土矿遗址,站在唐末始建的水口亭西侧,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指着眼前的遗迹介绍道:“这座融桥、亭、庙、阁于一体的建筑,门上刻有‘玉岭云峰’四字。”他蹲下身轻叩石碑,四块分别为明代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雍正元年(1723年)和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的功德碑与高岭土矿开采的始采、兴起和衰败时间基本一致,能够从侧面反映此地高岭土生产的时间线索。2001年,该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被首批选入为遗产要素点。

沿着蜿蜒的展示路线前行,开采遗址里,深浅不一的矿坑如同大地的年轮,记录着历代工匠的辛勤;加工遗址中,古朴的淘洗池静默伫立,池底沉淀的高岭土细泥,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当年精细的工序。在复原的“不”(dun)子制作工坊前,游客李先生正用手机拍摄工匠将泥浆倒入砖形模具的过程。“原来高岭土要经过碎土、淘洗、沉淀、制模、晾晒五道工序,才能变成成品。”他指着晾晒场上整齐码放的“不”子,“这些像砖块一样的原料,当年要靠矿工肩挑背扛走古道到东埠码头。”

在东埠码头遗迹旁,9座码头整齐排列,生产码头曾将大量高岭土顺流运往景德镇,生活码头则承载着各地物资的往来。村内的奉勒石永遵碑历经风雨,碑文虽已有些模糊,但上面刻着的古训,依然彰显着古代营商环境的智慧与规范。

东埠村作为高岭土的重要集散地,同样弥漫着厚重的历史气息。踏上明清古街,麻石路面上被独轮车磨出的凹槽清晰可见,仿佛还能看见当年挑夫们推着满载瓷土的木轮车,穿梭于街巷的繁忙景象。“我家祖祖辈辈都守着这条街,以前码头上来往商船不断,现在遗址保护好了,游客多起来,老街又热闹了!”村民赵奶奶站在自家老宅门口,笑着讲述着村子的变迁。

如今,高岭瓷土矿遗址通过遗址保护、场景复原与文旅融合,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探寻“瓷从何处来”的奥秘。这座活态的工业遗产,正以申遗为契机,让千年瓷脉在数字投影与传统凿痕的交织中,续写着文明对话的新篇章。(供稿:浮梁县委宣传部)

编辑:胡斐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