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宜春4月25日消息(记者胡斐 实习记者冯铭宙)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南港镇的蒙山,海拔千余米,林木丛生掩映着古银矿矿井20多个,还有冶银场、古书院等,这里历经宋、元、明三个朝代的蒙山古银矿遗址,其开采160多年,距今已800余年。
循着小径探访炼银遗址,眼前是堆积如山的矿渣,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依旧向来访者诉说着蒙山古银矿的昔日辉煌。
蒙山银矿遗址(央广网实习记者 冯铭宙 摄)
“蒙山银矿炼渣遗存丰富,至少有上百万吨,可以想象出当年冶炼规模之大。我们推测,高峰时期的冶炼户不少于8000户,大概有4万人,进行采石、冶炼、铸银‘一条龙’生产,这样规模化、一体化生产模式,在国内古银矿遗址中极为少见。”上高县博物馆馆长刘清华介绍,蒙山古银矿遗址具有重大的史料、人文和旅游开发价值,于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高建县有1800余年,历史的印记不仅镌刻在蒙山古银矿遗址、大观塔等古迹中,也藏在民间非遗里,青花釉料制作技艺便是其中之一。
珠明料也叫石子青,散布在上高新界埠镇等地,以堆峰村为多。“早些年,石子青用来做染布颜料,后来销往景德镇制瓷。久而久之,堆峰人学会了石子青冶炼,但现在掌握这项技艺的人不多了。”堆峰村党支部书记晏俊华介绍。
石子青原料(央广网实习记者 冯铭宙 摄)
为讲好堆峰人捡石子打拼创业故事,展示好青花釉料制作技艺,2023年,堆峰村精心选址,搭建青花釉料展示馆,与村内的古建筑等历史遗迹连点成线,相互呼应,打造村里古色文化名片。自该馆建立以来,一批批参观者慕名而来,非遗传承人晏木然和儿子晏学荣担任起讲解员,向大家介绍每道工序的要点,有时还拿出“生料”和“熟料”进行展示。
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的晏学荣介绍道:“石子青耐火性不一,煅烧过程中,火力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全凭经验。如今,一年平均卖几千斤,一斤料价格从30元到2000元不等,含钴量决定了价格的高低。含钴量低的,烧出来呈灰色,含钴量高的,就是明亮的蓝色。”
讲解员向学生讲青花釉料制作流程(央广网实习记者 冯铭宙 摄)
近年来,上高县深挖文化富矿,扎实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对具有历史价值、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古遗址进行保护修缮,同时通过开展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抓好“非遗工坊”建设、培养非遗传承人等,推动非遗传承创新,促进传统工艺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助力县域文化经济发展。
- 2025-05-03 10:55:31
- 2025-05-03 15:09:13
- 2025-05-03 09:33:05
- 2025-05-03 09:33:02
- 2025-05-03 12:02:51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