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遂川这片浸润红色基因的土地上,党员干部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的传统跨越近百年时空,依然焕发着蓬勃生命力。

从1928年创建全国首个红色圩场,到如今创新构建“三听三办三评”入户听诉机制,遂川草林镇始终以“脚下沾泥、心中有民”的姿态,将群众的急难愁盼化解在田间地头、茶香氤氲之中。

听诉渠道:织密民意“经纬线”

春日的傍晚,车源村网格员蒋永明在走访中发现,独居老人王园仔家中房门损毁存在安全隐患,立即上报网格党小组,支部协调后3日内完成新门安装,并安排志愿者定期上门照护。这正是“登门入户”听诉“错时走访”机制的生动缩影——全镇39个网格治理力量利用早晚农闲时段,对困难户、信访户等五类群体开展“地毯式”走访,今年以来累计收集民生诉求4类127条。

在茶香四溢的红圩“恰茶话事”茶馆,每逢农历一、四、七,村民与干部“同坐一条长板凳、同喝一壶暖心茶”,在轻松氛围中畅谈村务、提出诉求。

果农金锡海曾在此反映灌溉用水不稳定问题,镇党委现场交办水利岗,3日内完成水圳疏通改造,惠及周边20余户农户。这样的“茶话会”已成为群众说事、干部解题的固定场景,今年累计接待群众100余人次,现场解决问题37余件。

指尖轻点屏幕,村民黄梅兰通过“入户听诉”二维码提交了低保政策了解诉求,系统后台转至镇民政岗,48小时内,工作人员便电话回访解答。线上平台运行以来,289 件诉求实现“云端受理、进度可查”,真正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办诉路径:分类施策 “解民忧”

面对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民安类问题,“三所一庭一室”联调机制彰显威力。今年2月,村民何某与肖某因感情破裂引发纠纷,双方就彩礼退还问题争执不下,“三所一庭一室”工作人员联合现场办公,通过以案释法耐心劝导,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共识。该机制运行以来,6起复杂纠纷在“家门口”得到化解,调解成功率达100%。

民生诉求实行“三色分级”管理:绿色问题村级3日内办结,黄色问题镇直部门7日内答复,红色问题专班15日内攻坚。春耕期间,蕃源村网格员在走访中发现农田灌溉渠淤塞,镇党委将其列为红色事项,整合水利、农业等部门资源,15天内完成1.2公里渠道清淤,保障200亩稻田灌溉。

乡风文明建设中,老党员郭铭辉在“连心讲堂”讲述红色圩场历史,带动青年组建志愿服务队。村民通过村规民约自主协商解决鸡鸭散养、垃圾堆放等问题,90%的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组一级。在法治与德治的双重浸润下,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评价机制:闭环管理“提质效”

“感谢政府维修好路,动作很快,真正解决问题!”锡溪村黄恭福反映坑口组通组路多处水毁悬板后,该路段已维修完善,本人在满意度测评表上郑重签字。草林镇实行“一诉一评”机制,每件事项办结后,了解当事人满意与否,不满意事项自动触发“二次办理”。

每季度,按10%-15%的比例随机抽取已办结事项开展“回头看”。在环境整治项目核查中,发现某村排水沟存在淤堵问题,立即启动专项整治7日内完成全镇13处排水系统升级。通过“回访抽评”,今年共督办整改问题7个,推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2项。

公示栏前,村民围观点赞“听诉办诉”季度晾晒台账。村级台账“道路维修”“路灯安装”等民生实事办理成效一目了然;镇级台账则详细列出各类事项办结率和满意度。公开晾晒制度实施以来,群众监督举报事项同比大幅下降,推动形成有诉必应马上办。

从红色圩场到入户听诉,草林镇始终以“群众满意”为标尺,将党的群众路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如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有事找网格、办事不出村”成为群众的普遍共识。(杨乐勇 李书哲)

编辑:胡斐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