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106天,胡某宇终于被找到了。不过遗憾的是,他却已无生命体征。
三个半月,对失踪这么久的胡某宇的家人来说,每日都是无比扎心的煎熬。
有句话说的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年仅15岁的少年,促使他做出这番行为的又是什么?
2023年1月29日上饶公安发布警情通报后,我与同事邓玉玲第一时间驱车前往事发地,深入一线,获取第一手现场信息。
校门口附近特警公安来回巡逻,路口边满是交警在指挥交通……我们在学校附近的餐饮店、水果店等地了解情况时,大部分店主都刻意回避,不愿谈及此事。
从事件发酵到谣言四起的时候,我跟所有关注此事的网友一样,迫切需要知道答案。这份极为迫切的“冲动”有着对胡某宇年轻生命的怜惜,有着记者迫切找寻到事件真实模样,尽快平息那些所谓的“探知到真相”的谣言。
胡斐在胡某宇事件新闻发布会现场报道
寻求真实是记者的天职,更是我视之为生命的使命。哪怕困难重重,我也要尽到这份职责。
我与同事深入采访与他息息相关的人或物,成功采写《胡某宇遗体发现地金鸡山区域树林入口临时封闭 记者被劝返》《记者探访胡某宇家中:大门紧闭 空无一人》等多篇稿件。为了澄清谬误,我们经过大量采访,发表《网传胡某宇案导致致远中学部分学生退学:系谣言》及时向社会公布真相。这些稿件均被大量转载。
由于没有更多有效信息的披露,给自媒体和各种谣言以可乘之机,该事件的种种疑点在网上迅速升温,受到广大网友抨击。
我与同事商量,怎么才能做到客观公正,引导网友正确看待这件事。我们对当地正在进行的操作进行分析作出研判,认为新闻信息应该能从参与搜救工作的人员身上获取到。
我们通过亲朋好友的关系,用了两个小时的时间终于联系到了曾全程参与当地搜救工作的某救援队队员。我们迅速与他见了面,针对当时网络上的种种疑点进行了着重采访。
采访结束后已是深夜,我们从救援队队员口中得知,当时搜救中的很多细节,还有事发地的地形地貌,以及搜救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次日,《胡某宇案搜救亲历者独家讲述:搜救从未停止 听到消息很痛心》一稿在网上迅速传播。
搜救环境杂草丛生,最高处超过一米
真相探寻的路上永不止步。虽然我们的采访就像救援队做的那样,只差一步之遥,但当事件尘埃落定,回头翻看我们所作的系列报道,真实、客观、公正,于自己,做到了问心无愧;于公众,做到了事实还原。
我想,那一瞬间,是社会记录者最为光荣的一刻。(作者系央广网记者 胡斐)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