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兴则国家强。中国各地县域以实干笃定前行,不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之不易的成绩单、备受期许的新征程。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立体展现中国县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感受新时代壮美中国、活力县域的蓬勃气象,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宏图·“县”在启航》系列主题报道,33个地方频道100多名记者走县域、看发展、探变化,沉浸式解读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密码”,与您共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县域图景。

央广网九江5月24日消息 拂晓,天边泛起一抹鱼肚白,小艇拨开细浪,缓缓驶向江心。把舵的船家名叫陈锦平,是江西省湖口县双钟镇北港村渔民,已在长江上漂了30多年。

和往常一样,陈锦平还是天不亮便起锚出港,只不过,手中拿的不再是细密的渔网,而是双筒望远镜。作为湖口江豚保护协会巡护队的一员,陈锦平常年活跃在长江水域,协助当地渔政开展长江江豚保护工作,守护鄱阳湖及长江湖口水域的水生物。

为挽救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2019年1月,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作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县,湖口开启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实践。

湖口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被誉为“扼江控湖,江湖锁钥”之地(央广网发 李学华 摄)

绿水青山在,金山银山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格局下,如何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关系?近日,记者走进湖口,寻访打造长江“最美岸线”之道。

捕鱼人变护渔人 守护“长江微笑”

“我小时候经常能看到成群结队的江豚在长江里嬉戏。”随船行驶到江中,陈锦平回忆起往事。

鄱阳湖是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处于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口的湖口八里江水域,因其多弯多岔,洲滩散布,尤为适宜江豚生活繁殖,是长江江豚洄游迁移江湖的重要通道。

正在巡逻的陈锦平(左一)手持望远镜察看江面情况(央广网记者 胡斐 摄)

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被誉为长江中的“微笑天使”,但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长江江豚一度濒临灭绝。2021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发布,将长江江豚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升级为一级。

为保护长江江豚,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2020年1月1日起,江西省对长江干流江西段和鄱阳湖开启全面禁捕工作。

长江大保护,推行试点先行。作为江西省“十年禁渔”唯一试点县,2019年,湖口提前一年在全国率先实施禁捕退捕。全县600余户820余名渔民面临退捕上岸转产。

“当时听到禁渔的消息,愁得我吃不好睡不好,离开渔船,不知道能干什么。”陈锦平从小在渔船上长大,渔船、渔网在过去的30多年间,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

“禁捕的是鱼,工作重心是人。我们要做的是保障退捕渔民既能退得出,更能稳得住。”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局副局长詹书品说,围绕湖口渔民身份界定、转产就业、社保兜底等事项,江西省领长江全流域之先,最早出台了渔船回收、过渡期生活补助、就业引导培训等系列指导意见,解决退捕渔民后顾之忧。

湖口开展沿江沿湖“清岸”行动(央广网发 张玉 摄)

基本生计得到了保障,转岗、就业、创业等条件优越,陈锦平拖船上岸,上交捕捞证。

“政府为我夫妻俩交了社保,还给了项目扶持资金,帮助我发展茶园、养殖、农家乐等项目。如今,我家年收入三四十万元。”陈锦平告诉记者。

2019年9月底,湖口比原计划提前3个月实现渔船处置完成率、渔民退捕率、适龄渔民参保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渔民就业率4个100%。

拯救长江江豚、保护长江,湖口一直在行动。2017年,湖口成立江豚保护协会,开启了探索落实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的新征程;同年,国家“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协助巡护”启动,湖口成为全国首个保护长江江豚“协助巡护”示范点。2021年6月,湖口成立水上协助巡护队,16名昔日捕鱼人变身为“江豚管家”。

长江江豚在江面嬉戏(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制作)

巡护队成立两年来,“江豚管家”们风雨无阻,每日闯荡“江湖”,守护“长江的微笑”。迄今为止,巡护队巡护里程5.4万公里,观察记录长江江豚901头次,救护放生长江江豚、中华鲟、娃娃鱼、胭脂鱼等珍稀、濒危水生动物30余次。此外,还负责向渔政、海事等部门举报非法捕捞案件,清除鱼笼、虾笼等,保护长江渔业资源。

陈锦平和同伴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巡护长江。问及工作的辛苦,陈锦平摆了摆手说:“保护了生态,就是保护了子孙后代;保护了生态,就是保护了自己的家园。”

从“捕鱼人”变“护渔人”,从“靠江吃江”变“靠江护江”,陈锦平们的身份之变,折射出湖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之变。

探路“水陆空岸”统筹 打造长江最美岸线

“快看!那里有江豚。”当巡护船行驶到长江与八里江交汇处,两头长江江豚时而跃出江面,时而潜入水中,翻滚、点头、喷水,嬉戏打闹。

陈锦平打开手机上的“江豚管家”软件,拍照、记录并完成上传。他说,这些资料会自动传到后台,生成电子档案,便于科学监测长江江豚。

“江豚管家”记录着巡护船的航行记录(央广网发 杨益民 摄)

“执法打击是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手段,而传统渔政执法主要依靠执法船巡逻,难以实现水域全天候地监控。”湖口渔政执法大队负责人付肖剑说,湖口拥有24公里长江岸线和30公里鄱阳湖岸线,境内水域总面积160多平方公里。违法捕捞行为集中在执法巡查间歇或夜间实施,隐蔽性强,常规执法手段效果不理想。

当地融入“水陆空岸”立体统筹管理理念,除了沿江架设高空瞭望摄像头,还搭建“九江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平台,变“人管”为“技管”,实现了区域水务管理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

“总调度室24小时人员值守,每位水面执法人员可通过手机APP紧盯不法行为,让渔政执法更加智能化。”付肖剑说,依靠科技手段,实现了“人巡+船巡+车巡+视频巡查+无人机巡查”的立体执法监管模式。

“九江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实现了远程监控(央广网发 沈海斌 摄)

自2022年4月以来,湖口借助这一模式累计预警2383起,有效处理2383起,处置率达到100%,高效智能的执法新模式逐渐成熟,助力“十年禁渔”。

水好江豚还。根据农业农村部2022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5年来数量增加23.42%。其中,鄱阳湖湖口水域占长江流域江豚总数的近四成。

让陈锦平们欣慰的是,长江水域生态变得越来越好。濒危物种“鳤”时隔10年重现鄱阳湖;素有“长江三鲜”之称的刀鲚,呈几何倍数增长;“水上凤凰”水雉、东方白鹳、卷羽鹈鹕等国家级保护动物逐水嬉戏的场景越来越常见……仅两年时间,长江、鄱阳湖生物多样性水平逐步提升。

今年2月15日,湖口南北港,工作人员将完成体检的长江江豚放回水中(央广网发 郭英 摄)

为守护“生命长江”,湖口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思路,把岸线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拆除沿江沿湖全部非法码头,开展生态化改造、清洁化整治、绿色化生产“三化”行动,所有入江入湖水质达标率100%……如今,长江湖口段已成为“最美岸线”风光带。

长江湖口段大堤犹如长龙侧卧,堤内绿化带生机盎然。“原来这一带有很多非法码头,我们把它拆除后,江岸重新复绿,建起了沿岸公园,成了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湖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周红斌说。

距离长江岸线不远的方大九钢郁郁葱葱,路在绿中,房在林中。走进厂区的深度水处理站,记者看到,污水经数道工序处理后,不仅可以养鱼,甚至达到直饮标准。方大九钢动力厂供水车间副主任谢海洪算了一笔生态账,如果从长江取水,每吨成本不到0.75元,而废水循环利用的成本高达2.89元/吨。尽管如此,企业依然坚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长江湖口段“最美岸线”风景如画(央广网发 李学华 摄)

好生态不仅成为湖口靓丽新名片,也打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吸引企业纷至沓来。目前,湖口县规上工业企业141家,世界500强及上市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6家企业纳税超亿元,17家工业企业纳税过千万元。2022年,江西省唯一试点项目长江鄱阳湖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项目落地湖口。

“我们在加大投入,强化监管、服务企业的同时,寻求转型,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周红斌表示。

保护和发展兼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月暖风,万物并秀。位于湖口的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中心,熙熙攘攘,人头攒动,长江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科普研学游热度持续升温。该中心作为我国首家综合性淡水鱼科普馆,自2022年12月31日开馆以来,已经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

漫步中心的水世界长廊,可以见到长江和鄱阳湖流域特有的鱼类物种,包括中华鲟鱼、胭脂鱼、鸭嘴鲨等120余种和1万余尾生物及珍稀物种标本。

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中心内,游客与长江水生生物亲密接触(央广网发 沈海斌 摄)

“我们建这个馆就是为了唤醒人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敬畏自然、保护自然。”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救助中心主任余先华如是说。

推进沿江沿湖“清岸”“绿岸”工程,所有入江排放口、湖库水质,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100%;强化自然保护地、公益林管护,建立沿江沿湖生态巡护队及巡查监管长效机制;逐年在江湖沿岸滩涂地人工种植菱角、荷花、菖蒲等,促进湿地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拯救濒危物种,已经根植到湖口人民的骨子里。

湖口付垅乡凰山林下,近百亩名贵中药材“贝母”花开素雅,花朵如钟,奇异迷人。

“贝母是我国十大稀有植物药材之一,江西省将其列为特产中药。”九江市“十大名老中医”蔡锦芳说,因其生长条件苛刻,全国适宜生长的地方极少。“5年前能在湖口发现它们的踪迹,真的令我喜出望外。”

贝母鳞茎可供药用,作为中草药有着悠久的使用历史(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让蔡锦芳没想到的是,发现贝母喜忧参半。“我跑遍整座凰山发现贝母仅存不足20株。生态环境变化,让贝母的数量逐渐下滑。”为拯救濒临灭绝的贝母,蔡锦芳在凰山下创办中药材种植基地。然而,成功移植贝母下山后,却遇到了贝母种子不发芽的难题。

“这么珍贵的中草药若是无法繁殖,对我们国家来说就是大损失。”蔡锦芳跑到山上,蹲在野生贝母旁细心观察,终于发现贝母花朵下垂呈倒挂金钟状,只有山上一种体形较小的蜜蜂才能灵活钻到花朵里授粉。

找到问题的症结后,蔡锦芳将贝母全部移植到山上。“山下培育,山上种植。我管它叫‘贝母回娘家’。”如今,贝母已发展到几十万株,还保护性种植了前胡、黄精等50余种稀有植物药材,带动当地村民就近就业,每年为当地百姓增收数百万元。

“保护和发展兼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我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初衷。循着这一理念,湖口培育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多点开花,走出一条生物多样性助力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湖口县委书记曾宝柱说。

湖口武山镇农业资源丰富,被称为“赣北粮仓”(央广网发 李学华 摄)

2022年,湖口初步形成以林果、林药为特色的生态经济体系,全县GDP首次突破300亿元,可比增长5.6%。与此同时,包含湖口在内的江西长江江豚保护案例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湖口还首次发现国家保护动物野生成年雄性藏酋猴。截至目前,湖口境内累计发现红豆杉、水松、长江白鳍豚、中华鲟、东方白鹳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20余种。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经济蓬勃发展。在探索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过程中,湖口正走出一条将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生态与经济和谐共存的新路径。

【百家读城】

 

感受湖口发展强劲脉动

□李宏川

滔滔鄱阳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当它扑入长江怀抱时,激流翻涌,形成江湖两色的壮丽奇观。始建于南唐的湖口县,临大江大湖,仰石钟山之势,在江湖之畔延展673平方公里,孕育着30万湖口儿女。

湖口是苏轼千古名篇《石钟山记》的诞生地,其所揭示的“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求是内涵,给予后人深刻启迪;湖口是“中国戏曲之乡”,誉称为京剧“鼻祖”和戏曲“活化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阳腔,在这里得到挖掘保护,令濒临“绝响”重新唱响鄱阳湖。

丰厚的沃土,鼎盛的人文,滋养了湖口人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特质,铸就了湖口人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进入新世纪,湖口解放思想,决心走出资源贫乏、面积小县、人口少县的困境,发挥长江岸线优势,主攻工业,跳出湖口谋湖口,放眼全国抓发展。

有梦才有远方。从此,湖口列开阵势,持之以恒,接续奋斗,不屈不挠。传统与现代并进,优势与趋势并行,湖口工业犹如插上了垂天之翼快速发展。工业园区滚雪球般壮大,园区企业持续优化。如今的湖口高新园区群雄逐鹿,龙腾虎跃,湖口工业发展脚步稳健,步伐坚定。

工业的崛起如同湖口发展前奏,前奏一经响起,所有的音节都不可抑制地喷薄而出。农旅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村镇,产业旺、环境优的魅力乡村新画卷徐徐展开;“十里青山半入城,江湖两岸成画境”,一座山水园林般的县城呈现在世人面前;覆盖各领域惠民举措的落实,使湖口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极大提升。

经济欣欣向荣、民生保障丰裕,一张张优异成绩单见证了湖口的发展。湖口的变化,让每一位踏上这片土地的人都能感受到它发展的强劲脉动。

“万里航行水天阔,洪钟铿锵迎征帆。”湖口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未来的湖口必定风光无限。我为我美丽的家乡自豪,愿用我手中的笔尽情讴歌她!我深深眷恋着这片热土,愿尽我微薄之力倾情奉献她!祝愿湖口更新更美、更优更强!祝福湖口永远年轻,日益繁昌!

(作者系江西省湖口县政协副主席)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统筹:陶玉德

记者:王一凡 刘培俊 胡斐

编审:宗韶峰 郅怡婧

视频:胡斐 邓玉玲 肖江峰

编辑:邓玉玲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