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共青团江西省委主办的《红灯》周刊

“大地是这般黑暗弥漫,人们是这般昏迷沉睡!有谁呀,能够这样热烧狂燃,大放光辉,刺激深深,啊!只有通红的红灯,只有通红的红灯!”这段话出自《红灯》周刊第一期祝词《寿红灯》,很形象地概括了这本刊物的宗旨。

透过展柜的玻璃,大家可以看到这份弥足珍贵的文物——《红灯》周刊。据了解,馆里珍藏的这本《红灯》周刊合订本,也是全国现存的唯一一本保存基本完整的,为国家一级文物。

周刊为32开精装合订本,封面为褐红色,上方横印金黄色行体“红灯”二字,字下括号标有“1-15期”。封皮下部写有“南昌红灯社编”,时间写着一九二七。每期一般为16页,约七八千字。除第五期封面为袁玉冰题词、第十五期封面为两个少女头像外,其他十三期封面都是一个手电筒,射出红色的光芒,寓意红灯之意。

《红灯》创刊后又复刊,可谓一波三折。

1923年10月21日,袁玉冰、赵醒侬等进步青年秘密成立了共青团南昌地方委员会。随后,袁玉冰提议创办地委机关刊物——《红灯》。创刊后,由于政治上、经济上等许多复杂的原因,周刊只出了一期就停刊了,编辑崔豪同志也不幸离世。

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后,共青团江西省委成立,袁玉冰任书记,《红灯》于1927年2月13日复刊,成为共青团江西省委机关刊物。“我们卷土重来,又燃起我们的《红灯》了。”主编袁玉冰以此来勉励各位同志,重新燃起斗志、延续《红灯》精神。

自《红灯》复刊到7月16日,共出了十五期,第一期到第十四期都是按时出版。之后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突然“礼送”共产党、国民党左派人士出境。《红灯》周刊撰稿者邹努同志也在被“礼送”的名单里面,因此周刊中断了整整两个月,到了7月16日才继续出版,但只出了第十五期,就因汪精卫“7·15”分共后,江西形势急剧恶化,不得不再次同读者告别,而这次是永久停刊。

《红灯》创刊于大革命后期国民党右派气焰嚣张之际,主要任务是宣传革命、讨论时局,重点是宣传中共的政治纲领与各个时期政治任务,号召江西工农群众、各界青年和一切革命势力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反动军阀,揭露和批判国民党反动派和蒋介石反革命的罪行。

作为共青团江西省委机关刊物,《红灯》曾经担负过伟大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价值。它以进步的观点、犀利的语言揭露黑暗,受到广大革命青年的热烈欢迎,一复刊就发行几千份,轰动南昌,人人皆知《红灯》。这对引导劳苦大众,特别是革命青年与反动军阀进行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这样的革命氛围中,起义部队才得以在南昌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这也是当初选择在南昌举行起义的原因之一。

讲述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讲解员杨欢

素材来源: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记者:文旅中国/伍文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