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有妙趣 心无俗尘――张建华的篆刻创作

2018-10-24 13:15: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文/文师华

  建华君是一介文弱书生,但其字号与斋名却颇有气势。其字曰伯石,伯者,霸也;其号曰大江;其斋名博石斋,博者,广也。

  建华君与篆刻结缘于中学时代,受蒙于易南康先生。1985年9月,他负笈来到位于省城南昌的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中文系,功课之余,习字刻印,引人注目,很快成为校学生书法协会会长。他一边为老师、同学免费刻印,一边积极组织笔会、展览。那时的学生书法协会人气颇旺,我作为年轻的书法老师,经常与同学们一起挥毫舞墨,自然与建华君接触最多,而他也乐意为我刻印。1988年,我嘱他刻两枚随形印:一枚圆形刻我的姓“文”字,一枚椭圆形刻“醉墨”二字。他精心设计,追求篆字的图画意味。“文”字像挹秀揽翠的亭子,又像避风赏雨的茅屋;“醉墨”的“醉”字像一个酒徒坐在酒缸上把酒临风,豪情四溢。他为了刻印,认真学习古文字学,阅读并临摹许慎的《说文解字》,打好基础,拓宽视野。

  1989年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工作之余,他仍然潜心篆刻,并有幸得师西泠印社社员许亦农先生为师。在许老的指点下,他刻苦临摹清人黄牧甫的印作,形神逼肖。不久,大江南北掀起了“全民下海”的商潮,他为体验富有刺激的商海“弄潮儿”的生活,暂且放下刻刀,离开悠闲宁静的书案,拿起时髦的“大哥大”,奔向繁忙喧嚣的商界。篆刻只能偶尔为之,被动为之。因为商海犹如战场,险患丛生,随时准备披挂上阵,以求克敌制胜,哪有闲情刻印?! 1994年,他还在“下海”期间,我嘱他忙里偷闲,刻了两枚1.2寸见方的大印章,内容分别为“九源牮楼文氏”、“师华之印”。我想当时肯定还有其他的朋友“逼”他刻印,虽然显得无情,却让他偶尔练练刀法,继续保持了篆刻的专长,这不也是很善意的规劝么?!“下海”这段人生插曲,着实让他感受了俗与雅、快与慢、险与平、忙与闲不同的人生境界。后来,他果断地弃舟登岸,继续操刀,耕耘“方寸之地”,并参加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篆刻研修班的学习,得到了当代书法篆刻家李刚田先生的指导。

  2000-2005年,建华君除学习汉印方正朴茂的风格外,还一度专攻铁线篆,能刻出细如发丝的线条,布局上平正中见欹侧,圆畅中藏艰涩。在宁静空闲中,他尽情地释放艺术创作的能量,体会刻印的乐趣。这期间,他主动热情地为我刻了十多枚印章。其中随形闲章有“幽径寻真”、“功争一字新”、“游于艺”、“适怀”、“夏雨”、“品幽”、“翠竹”等,长方形印章有“九源牮楼文氏所藏书籍之记”、“禾斋”,方形印章有“瑞昌文氏”、“禾斋主人”、“文师华印”,还有两方0.8厘米见方的小印章“师华”、“启秀”,这些印章均小中见大,刀法清晰,节奏感强。

  2006年以后,建华君的篆刻又上升了一个台阶,表现为熔汉印与古玺于一炉,追求泼辣、狠重、高古的意趣,形方而势圆,力满而境阔,神足而韵长,从刀法、结体和章法看,已形成自家风格。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求印者络绎不绝,他欠下的印债自然与日俱增。近三年来,我体谅他的甘苦,不忍心多添麻烦,但又确实喜欢他刻的印章。2005年我到内蒙古出差,买了几块大大小小的巴林石,留给建华君,嘱他稍有空闲时随便刻一下。他又为我刻了三对大小规格不一的方形章,内容为“瑞昌文氏”、“师华之印”、“禾斋主人”、 “文师华印”,还刻了一枚方形闲章“方行”。

  从建华君为我刻的20多枚印章中,可以看出他对篆刻艺术的执着,他在技法上所下的功夫,以及他那份平和、宁静、优雅、高远的艺术心灵。

  2003年,建华君刻了一枚内容为“竹林村过客”的图章,边款上有一篇自序:“丁未(1967年)端午后六日,余降生于赣江之滨之竹林村。然自识事,未见村庄之修竹环抱。遂问长者,告曰数年前之除夕夜,因声声爆竹之余烬半夜复燃成灾,村屋、修竹皆化灰矣!闻后怅然不已。余自幼牧牛、上学、耕种于竹林村,村后蜿蜒小河乃暑日与伙伴竟日嬉游之所,以年少即好耕种,每于亲历春花秋实而觉乐趣无尽焉,虽饥贫长随,亦觉童年、少年之快然而逝。年至十八离村,今近廿载,追忆往事,倍感时光荏苒,竹林村已成今生客居之地,刊此以记。”从这篇自序中可知,建华君来自乡村,出身贫寒,喜爱茂林修竹和清清小河,感叹时光易逝、往事如烟,这不正是艺术家的情怀么?!建华君在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中文系念书期间,还给自己取了一个雅号“容膝主人”,“容膝”二字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可见他十分仰慕“乐琴书以消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建华君在治印的同时,还苦练书法,对秦汉篆隶、唐宋行草用功尤勤,做到了以“书”养印。此外,他还练过气功,懂得“阴阳相摩”、回环曲折之理。总之,乡村情结、文学功底、书法技巧、气功原理,构成了建华君一枝独秀的篆刻艺术的深厚背景。

二00八年正月初九

于南昌大学禾斋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张建华;书法;篆刻

印有妙趣 心无俗尘――张建华的篆刻创作

建华君与篆刻结缘于中学时代,受蒙于易南康先生。1985年9月,他负笈来到位于省城南昌的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中文系,功课之余,习字刻印,引人注目,很快成为校学生书法协会会长。他一边为老师、同学免费刻印,一边积极组织笔会、展览。那时的学生书法协会人气颇旺,我作为年轻的书法老师,经常与同学们一起挥毫舞墨,自然与建华君接触最多,而他也乐意为我刻印。1988年,我嘱他刻两枚随形印:一枚圆形刻我的姓“文”字,一枚椭圆形刻“醉墨”二字。他精心设计,追求篆字的图画意味。“文”字像挹秀揽翠的亭子,又像避风赏雨的茅屋;“醉墨”的“醉”字像一个酒徒坐在酒缸上把酒临风,豪情四溢。他为了刻印,认真学习古文字学,阅读并临摹许慎的《说文解字》,打好基础,拓宽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