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王向阳漆画的精神还乡

2016-07-08 09:52: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文/文化学者陈政

  王向阳作品《绿肺》 作品提供:潘奕霏

  一

  当下的美术,在中国的风头正劲。当我们在画展、画册、拍卖、交易的各种场合中,看多了“不第才子” “前朝遗老”或那种怀才不遇的形象,看多了“本土童生”和“游方郎中”那些似曾相识的产品,再看看王向阳的作品,顿时会有眼睛为之一亮的感觉。因为王向阳在红尘滚滚、遮天蔽日的今天,总是一有空余时间,便打点行装,昂首挺胸、义无反顾地踏上他的精神还乡之路。

  因为艺术审美的复杂多元,往往在于时代变迁、观念差异、世风流变等诸多因素在影响着人们对于艺术家和艺术品的看法,所以,诠释艺术家和艺术品就成为一种文化必须。王向阳是一位执著于生命的画家。他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经验中发现意义,在刻意而为的叙述中融入价值判断。丰富的、驳杂的生活不仅没有成为他的负担,反倒造就了他的画作。他确信他的体内有一条曲曲折折的还乡之路,循着那条路走去,可以回到他的童年。思念,所以祈盼;向往,然后赶路。

  二

  王向阳的画作分漆画和水彩两种。他有油画的功底,水彩画写实的偏多。老实说,在我的观念里,写实的作品一般处于审美的初级阶段,给观众或评论者留的空间不多。从评价的角度看,我更喜欢他的漆画。

  王向阳木板漆画作品《线条》 作品提供:潘奕霏

  王向阳的漆画,用陈圣谋的话说,是“浪漫的线型、滚动的色彩、现代的构成、梦幻的意境、奔腾的激情”。用熊建新的话说,是“深谙中国古典水墨之意趣,通达西方绘画图式之修养在博弈东西的价值取向之间,于漆画特有的语言范式上作了有益的探索”。而孙振华则归纳为三点:

  1.试图在融合古今、贯通中西的基础上,促进木板漆画作品的当代转化;

  2.王向阳的木板漆画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具有强烈表现性、象征性的特征;

  3.王向阳的木板漆画作品,表现出一种关心社会、批判社会的现实情怀。

  我看王向阳的漆画,完全跳出了画种与画种之间的阻隔。他把传统优秀的髹漆工艺、技法、材质运用自如,再介入当代艺术、现代科技、新型材料和创新工艺,让这一古老工艺,焕发了全新的光华。就像一篇议论文,却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传统工艺加创新工艺,程式语言加意象构建,一如公孙大娘手中之剑器,一如欧阳修手中之酒壶,“均为舞矣”,“醉翁之意,在于山水之间”。

  这种用艺术形式表达艺术家强烈情感需要的方法,确立了王向阳在艺术海洋中的蓝海位置,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开放的胸襟、奔突的灵魂使然。这种时时刻刻开启的心灵状况,鼓励并滋长了那颗富有能量、独立特行的内核,不循常规,天马行空,我思故我在,他自然而然地接过了以漆画为代表的“庄楚浪漫主义”大旗,奇诡、艳丽、豪放不羁,潇洒地挣脱了漆画作为工艺美术和装饰性绘画的的束缚,从而充盈了作为一个艺术家至关重要的艺术自觉与艺术自信。他和其他艺术家一道,把漆画带进了艺术创作殿堂。

  三

  我们且看王向阳如何在漆画中精神还乡。在我看到的这四十多幅漆画作品中,可以按其探索的不同方向分为四大类:

 

  王向阳木板漆画作品《故乡》 作品提供:潘奕霏

  第一,直截了当的儿时故乡幻境。王向阳有着近乎顽固的儿童情结,粉墙黛瓦、小桥流水、青山隐隐,南方的物象留给他儿时的印记总是挥之不去,而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又将现实的故乡与历史的故乡几乎完全割裂。现实逼迫王向阳只能在作品中寻梦,找寻在脑海里残留的有关故乡美的记忆。作品《可能 ? 凝固》,残荷充满画面:《旧梦》,则明白无误地告诉观众,故乡的生态已是旧梦,后来改为《追梦》,也对,那是王向阳在打捞远逝的岁月。《银色空间》、《宁静》等,反映的也是故乡曾经存在过的形态。《故乡》就完全采取了视觉挪移和涂鸦,一边是平视,一边是俯视,作者借用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可居可游”理念,以不同视点关注同一空间中的不同物象,力证了故乡在一个儿童的心中挥之难去的心理感受。还有《天空浮着云》、《流动的生命》、《故乡日记》等等,一幅幅渗杂着复杂情感和奇异形态的江南民俗风情画面,在读者面前次第展开。

  王向阳作品《相遇》 作品提供:潘奕霏

  第二,与传统文化的象征性相遇。似乎可以下一个小结论,冥想和怀念,是作为艺术家王

  向阳的最爱。如果说故乡幻境主要体现的是王向阳的怀念,那么,与传统文化的象征性相遇,体现的就是王向阳的冥想了。《传承》,是作者钟爱的作品之一。作者在这里首先把自己的眼睛当成一面可洞穿时空的镜子,接下来将镜子敲成碎片,去反映我们民族文化中得以传承下来的那优秀的部分。两个娃娃,充当戏剧人物。是的,他们的服装道具都没有走样,但他们脸上那幅不甚认真、多少有些不恭的样子却告诉我们,我们,包括我们的下一代,在“传承”这个词组的缜密和严肃问题上,是要打上问号的。作品在这里要告诉我们的是:脸谱、道具、符号,这些硬件“传承”起来不难。而软件的传承,由于精神密码的遗失,恐怕要任重道远得多。《相遇》就更有象征意味。不知王向阳用了多大的勇气,敢让几个完全不相干的神话人物在这样的空间相遇。这里其实是传统或历史图像资源的重新配置,因为近十几年来,西方学者已经注意到“中国图像”和意识形态符号使用的表象化,但一批又一批更高级的“中国景观”正在取而代之。我不知道王向阳这种探索是否源于观念艺术、日本物派绘画和中国写意的混合,但有一点是明白的:他在他的作品里,要体现出戏剧性组合,从而产生戏剧性的审美结果。

  王向阳作品《蜘蛛人》 作品提供:潘奕霏

  第三,对当下生存状态的焦虑与向往。王向阳不仅仅关注传统,他对当下生存状态,也是极其敏感的,体现在焦虑与向往两个方面。《红与黑》系列应该说是一组反思性作品。王向阳赶上了那个年代的一点小尾巴,他后来的学养和认知告诉他,那是个“非红即黑”的年代。于是那些鱼、那些色块和线条都在画面中组装、拆散,又组装,装饰味很浓地告诉观众,那个年代其实也会凝固成一个历史标本,挂在墙上可供回味。只是黑框里面的红珊瑚还在传达一种信息:那些激情岁月仿佛还会从海底浮升起来,抑或是传达生命的生生不息也未可知,作者在这里有权表示沉默。《游离》、《和 ? 谐》、《清晨 ? 感悟》、《蜘蛛人》等城市系列,则是王向阳对身边生活的体悟。仔细观察,我们会从《清晨 ? 感悟》这样的作品中,读到草根大众们原来对人生是那样容易满足;我们会从《蜘蛛人》这样的作品中,读到讨生活的艰辛;我们还会从《游离》、《和谐》这样的作品中,读到批判现实主义的锋芒。王向阳如同一位将军,在冥想与思考的地图上,指挥着他的漆画,以现代艺术语言为路标,以流畅生动的视觉造型为武器,以浪漫简约的肌理笔触为旗帜,成功地进行着从工艺到艺术的突围。

  王向阳作品《空间·自由》 作品提供:潘奕霏

  第四,“无标题音乐”的大胆尝试。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谁都懂这个道理,无标题音乐由于装音乐的这个筐子是无限大的,所以可装的东西也无限多。王向阳懂得这个道理,他的有些作品,就有意做成“无标题音乐”。比如《线形》,画鱼的影子。鱼跃在各种线的形状之中,完全没有附加的任何想法,他想让漆画本身的语言来说话。比如《无绪》,就是色彩,就是画面感,不受角度与概念的羁绊。仔细想想,轻松、自由、舒缓、无所事事时,也是人生所需要的一种状态。所谓“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恐怕就是这个样子。比如《空间 ? 自由》,无拘无束,自由是在一定空间的自由。这里有时间概念吗?作者不提。他在尽情享受漆画给予他在表达传递后的喜悦心情。我们可以假设,这里不提时间,恰恰证明时间对于自由而言,是永恒的。也有一些我认为不太成熟的作品,也有一些贴标签的作品,这里不提,留待私下与王向阳交流。

  四

  我与王向阳有过一次简短对话,录如下:

  问 1:最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答:吃饭时不喝酒。

  问 2: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

  答:开会。

  问 3: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答: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绘画。

  问 4: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

  答:游泳后;参加美展和当评委的时候;出版个人作品

  集后,作品受到肯定的时候。

  问 5:创作的最高理念是什么?

  答:最直白,最生活化。

  问 6:受到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答:母亲。

  问 7:西方画家中,最崇拜的人是谁?

  答:毕加索。

  问 8:中国画家中,最崇拜的人是谁?

  答:吴冠中。

  问 9:个人最成功的作品是什么?

  答:《凝固》和《传承》。

  问 10: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答:每天能有半天闲暇可以自由支配。

  问 11: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

  答:想去最淳朴的地方,如西递、江湾、围屋,婺源。

  问 12:死去之后希望别人如何纪念自己?

  答:希望不要给任何人压力,就像电影《非诚 2》中的

  男 1 号那样。

  王向阳作品《航母时代》 作品提供:潘奕霏

  从上述对话可以看出,王向阳在繁忙工作之余,仍旧耽于梦想。因为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些人丧失了梦想的能力,变得市侩与势利,只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奔波忙碌,根本不会安排出时间,来思考自己的所作所为,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这里,王向阳的梦想和解梦的图说就有了标杆的价值。王向阳的艺术语言表达,属于南方而不是南方以南。那如同魔术般的构图,那穿行于色彩与线条缝隙之间的思考姿态,使他的作品或多或少地具备了哲学的意味。而由他勾勒出的那种透明却略微模糊的语境,又像阳光穿过乌云,恰到好处地停顿了一瞬,底色是潮湿与怀旧,菖蒲与雄黄酒般诱人沉溺于他设下的往事陷阱。王向阳的作品,正因为不仅仅是色彩的涂抹、构图的大胆和笔墨的奔突,其中埋藏的文化和思想,让其超越了聪颖,接近了智慧。

  五

  想读懂王向阳的画,必须读懂他作品中那些常常与我们不期而遇的“红鱼”。自 2010 年始,王向阳的画风有所偏移。少了语义的明朗而多了思索的迷惘;少了造型的准确而多了构思的奇幻;少了表象的描摹而多了内在的担当。幻像的产生和逐渐成型,是他绘画艺术的主要旋律。“红鱼”,是王向阳式幻像的特殊象征符号。

  王向阳作品《红色的记忆》 作品提供:潘奕霏

  我以为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解读“红鱼”:

  1.红鱼象征着母爱、温暖、慈祥、安全感;

  2.红鱼象征着自我、冷静、思索、历史感;

  3.红鱼象征着其他观察角度、时空倒错、穿越感。

  有了这三把钥匙,就可以进入王向阳的漆画空间。只要有红鱼,你就用这些钥匙套套看,总有一把能开,我屡试不爽。当然幸亏只是三把钥匙,如果多了,观众被作者设置的机关折腾得过于辛苦,就是艺术家的过错了。可能王向阳的潜意识已经感受到,漆画作为庄楚浪漫主义的代表,鱼,恰恰是庄子和屈原所祭出的标准指代。这两位智者,在宇宙的最高处看着王向阳,正微笑着。特别是庄子,居然还抱着鱼在笑。

  红鱼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王向阳观念世界的打更者和守夜人。正是这条红鱼,浸润着、牵引着王向阳的灵魂,去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还乡。性格爽朗、秉性率直、沉着干练、智慧聪颖的王向阳,原来他漆画的精神还乡,就是技巧隐匿,就是目标凸现,就是让脱胎于中国民间的漆画也像西方的音乐一样,能表达愤怒、悲哀、悔恨、惊喜、愉快、欢欣。王向阳漆画的终级目标应该是;用漆画的语言和材料,最明确、最真实的说出人生的内在本质,说出意志本身的遮蔽。

  王向阳作品《漕象》 作品提供:潘奕霏

  换言之,我们不妨隔岸观火,看王向阳如何去做好一个漆画语言的魔术师,把我们邈远自由的想象,去一一化为他手中奇诡华丽的幻景。

  作者陈政系原江西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文艺学会副会长兼美术评论委员会主任,南昌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编辑: 李竟成
关键词:

王向阳漆画的精神还乡

当下的美术,在中国的风头正劲。当我们在画展、画册、拍卖、交易的各种场合中,看多了“不第才子” “前朝遗老”或那种怀才不遇的形象,看多了“本土童生”和“游方郎中”那些似曾相识的产品,再看看王向阳的作品,顿时会有眼睛为之一亮的感觉。因为王向阳在红尘滚滚、遮天蔽日的今天,总是一有空余时间,便打点行装,昂首挺胸、义无反顾地踏上他的精神还乡之路。因为艺术审美的复杂多元,往往在于时代变迁、观念差异、世风流变等诸多因素在影响着人们对于艺术家和艺术品的看法,所以,诠释艺术家和艺术品就成为一种文化必须。王向阳是一位执著于生命的画家。他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经验中发现意义,在刻意而为的叙述中融入价值判断。丰富的、驳杂的生活不仅没有成为他的负担,反倒造就了他的画作。他确信他的体内有一条曲曲折折的还乡之路,循着那条路走去,可以回到他的童年。思念,所以祈盼;向往,然后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