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瓷让瓷器走向世界

2017-04-21 10:18:00来源:景德镇在线

  ——瓷都对话大讲堂第六讲《瓷行天下》侧记

  王鲁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张仃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李可染画院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香港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主持人、评论员,《归来·丝路瓷典》总策划、学术主持。

 

  “享誉全球的元青花是中国外销瓷的一枝奇葩,是景德镇瓷业对世界陶瓷美术的杰出贡献,但一定是在蒙元帝国的世界背景之下跨文化交流才可能产生的‘文化大循环’现象。”2月25日,由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主办、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承办的瓷都对话大讲堂第六讲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多功能报告厅开讲。

  当日上午,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学术报告厅内,数百名来自我市的陶瓷艺术爱好者前来听讲,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主讲人是国家画院研究员、凤凰卫视高级策划、《归来·丝路瓷典》明清外销瓷展总策划人王鲁湘。他这次来景德镇主讲的题目是《瓷行天下》。

  讲坛上,王鲁湘围绕主题,以庞大的史料、丰富的学养解读了明清时期景德镇外销瓷的历史沧桑与前世今生,大量图片资料结合实例详尽地展示了远渡重洋的中国外销瓷无与伦比的魅力。观众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讲座,全程无一人提前离场。王鲁湘与观众分享着他对景德镇明清外销瓷的独特见解,精彩讲解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王鲁湘介绍,中国外销瓷广义的概念,应指所有通过贸易方式和贸易渠道销往中国境外的中国产瓷器。中国外销瓷狭义的概念,指明嘉靖后至清中期由景德镇生产(含景德镇供胎,广州上彩的广彩瓷)的专供欧洲和美洲市场的瓷器。广义的外销瓷生产和贸易的历史,贯穿唐宋元明清五朝一千年,从8世纪到18世纪。狭义的外销瓷生产和贸易的历史,从明末到清中期,约三百年。当然,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也都有瓷器出口,甚至“文革”时期,还有景德镇国营瓷厂的瓷器出口创汇,这些也可以说是中国外销瓷。外销瓷的市场范围,从东亚到东南亚,从南亚到西亚再到东非、北非,从南欧的亚平宁半岛到北欧、西欧,从墨西哥到美国,基本涵盖了世界。因此,中国外销瓷是第一个扮演“世界商品”的商品。

  “从中亚到罗马,从东南亚海域到西班牙占领的美洲,从中国口岸到欧洲各大首都和纽约,从第9世纪的唐朝皇帝到19世纪的中英鸦片战争,都贯穿着中国瓷器的东西方贸易故事。”王鲁湘说,凡有瓷器到达之地,都是中国文化影响力所及之地,外销瓷给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范围划了一个圈。而中国外销瓷的数量无法估计,亦没有统计,但有外国学者做过粗略估算,明末到清中期,由欧美公司组织运输和销售的中国瓷器,应该有三亿件之多。这是“中国制造”最大宗的外销商品,是“中国制造”遗留在海外的最大财富。

  王鲁湘表示,世界上可能找不出哪样东西,能够像中国外销瓷一样,成为多民族、多宗教、多习俗、多文化共同参与创造的载体。只有纵贯12个世纪,横跨欧亚两大洲,梯航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万国千邦的中国外销瓷,可以雄辩地证明国家领导人对丝路文明的高度概括,印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多种文化的碰撞,绽放出炫目的光辉,令人叹为观止。中国瓷器文化如果缺失了外销瓷这一华章,将大为逊色;丝绸之路如果缺失了外销瓷这一物证,其文明交流与互学互鉴的价值也将无所依凭。

  据了解,《归来·丝路瓷典》文化项目由王鲁湘策划、运作。该项目于2015年3月始,项目遍访欧、美、亚、澳各主要国家和城市,通过各种渠道陆续收集到从公元8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中国外销瓷500余件(套),涵盖了食具、茶具、咖啡具、陈设器、妆具、灯具等不同用途的器具,包括了青花、粉彩、斗彩、釉里红、单色釉、窑变釉、白瓷、青瓷、影青瓷、刻花、划花、印花等各种工艺手段,琳琅满目,异彩纷呈,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外销瓷的面貌,其中不乏精品,甚至孤品,有些还填补了国内瓷器收藏的空白。此次《瓷行天下》报告会,是继去年10月瓷博会期间首展的《归来·丝路瓷典》展后,又一次有关外销瓷的进一步认识和解读。

编辑: 谢元森
关键词:

外销瓷让瓷器走向世界

“享誉全球的元青花是中国外销瓷的一枝奇葩,是景德镇瓷业对世界陶瓷美术的杰出贡献,但一定是在蒙元帝国的世界背景之下跨文化交流才可能产生的‘文化大循环’现象。”2月25日,由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主办、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承办的瓷都对话大讲堂第六讲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多功能报告厅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