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鲁湘:解读《归来·丝路瓷典》的外销瓷密码

2017-04-21 10:05:00来源:凤凰网

  人物简介:王鲁湘,1956年生于湖南,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香港凤凰卫视高级策划。历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世纪大讲堂》主持人、《文化大观园》总策划、主持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凤凰岭书院院长。

  2003年《新周刊》将其定义为试探文人价值的知道分子:以麦克风代笔及以荧屏代纸,借助纵横中国节目,他示范了一位学院派的知识分子通过电视向公众释放知识能量,转向知道分子的成长历程,这位电视布道者及他的知道分子同行们,从坐而论道转身与公众对话,共同提升着中国电视机中国传媒的思想品质与知识视野,试探出了中国文人价值最大化的另一出口。

  一件件明清时期的精品外销瓷,犹如遗落在世界的“沧海遗珠”。10月18日,“归来·丝路瓷典”在景德镇进行了首展,近300件明清外销瓷精品在中国陶瓷博物馆华丽亮相。

  这些承载着历史沧桑,镶嵌着中西方文明元素的外销瓷,究竟隐藏了哪些风云历史,她们背又后裹挟了哪些东方印记?著名文化学者、《归来·丝路瓷典》总策划人王鲁湘带您拂去历史的尘埃,揭秘中国外销瓷那段隐秘历史。

  归来,一种文化精神的回归

  《归来?丝路瓷典》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文化项目。10月18日上午在景德镇在举行完开幕式后,中国陶瓷博物馆一号厅内迎来首批参观者。

  作为该项目的主要推动者和策划者,著名文化学者王鲁湘在接受凤凰网专访时,不仅对“归来·丝路瓷典”的外销瓷进行了介绍,还对中国外销瓷进在当下的状态以及价值进行了梳理。

 

  主持人:归来?丝路瓷典,是一个学术规格极高的文化项目,您是这个项目的推动者和策划者,您觉得,“归来”的意义在哪?

  王鲁湘:当时去海外搜集这些瓷器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想到一个很高尚的主题,当初只是觉得这些东西在国内属于一块空白,但很巧合的是,正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布。后来,我们逐渐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个新的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就提出了‘归来’这样一个带有比较浓的情感色彩的一个主题归类。

  在外销瓷“归来”的概念上,归来的并不是瓷器的本身,归来的还是一种文化精神。因为我们做这个事情就是把几百年以前,从中国漂洋过海到世界各地的这些老东西,经过历史的一个轮回以后,又重新回到家乡。但是我们希望在中间还有一些别的意义,就并不只是一个东西回来了,他代表了过去祖先的那种创造力,那种向海外开拓的那样一种精神,以及过去那种愿意走向世界,愿意去和别人进行交融、进行贸易、进行各种文化交流的这样一种胆迫。这些东西,也是随着这些瓷器一起回来,一种中国瓷器过去所代表的,那样一种中华文明的精神,它会回来。所以我前言里头有一句话:归来的不只是物,是一种精神。归来的也是一个故事,是我们的祖先当时闯荡四海的故事。

  “归来”项目偏重西方人日常中的瓷器典藏

  《归来?丝路瓷典》项目组花费了几年的时间,遍访欧、美、亚、澳各主要国家和城市,搜罗了不少的精品和孤品,还填补了国内瓷器收藏的空白。

 

  主持人:我们知道《归来?丝路瓷典》项目组花费了几年的时间,遍访欧、美、亚、澳各主要国家和城市,搜罗了不少的精品和孤品,还填补了国内瓷器收藏的空白,本次展览的外销瓷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王鲁湘: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对于外销瓷收集虽然一直在行动,但并未形成规模。从官方来看,还没有计划性去收集和典藏外销瓷。例如在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这些外销瓷的典藏都是解放以后,有一些爱国华侨捐赠的器物为主,品种侧重于沉船青花,就是以海捞瓷的青花类为主。但《归来?丝路瓷典》项目所收集的保罗了明清时期更丰富的瓷器。

  我们到海外去参观的时候,不管是去欧洲各个国家的所谓的王宫,还是去一些特别豪华的古堡,甚至包括总统府的会见厅,总是不经意的会发现中国的瓷器。很多样色、花色、品种,我们在国内没见过,隐藏了很多不知道的故事。因此,我们就有计划地收一些在西方人的家庭陈设中间,以及他们生活用品中间的一些中国外销瓷。

  对于外销瓷研究还未构成体系

  中国外销瓷,曾经作为器走天下的“世界商品”,是全球化五百年最早、最美、最普世化的物证,但过去,国人对于外销瓷的认识并不充分。王鲁湘说,过去很长时间,国内对于外销瓷的认识并不充分。

  主持人:目前,国内对于外销瓷的认识和研究有没有构成体系?你怎么看到这个问题。

  王鲁湘:国内陶瓷界和美术界,对中国外销瓷的认识严重不足,公私收藏不成体系,研究和梳理零零碎碎,普通民众对外销瓷几乎无知。这种状况,不利于对中国瓷器体系的学术建构。缺失了外销瓷的中国瓷器体系是不完整的。打个比方,官窑瓷体系是嫡子,万千宠爱尊荣在一身;民窑瓷体系是庶子,朴实无华任劳任怨最接地气;外销瓷体系就是家中唯一的千金小姐,远嫁时也是体体面面的,嫁的可是欧洲的贵族,但娘家的后人都不知道这个当年远嫁的公主了。因此,“归来·丝路瓷典”归来的一个首要目的就是首先要让人了解外销瓷。

  近300件外销瓷再现丝绸之路文明重光

  中国外销瓷是强盛的中国留给世界的记忆,过去我们在谈到“丝绸之路”的时候,谈到更多的是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而容易忽视在全球化进程当中,文明的交融与进步。在王鲁湘眼中,如果要拿一件东西来作证丝绸之路上的文明缔造者的话,那就是外销瓷。

 

  主持人:当前我们提到的“丝绸之路”与外销瓷在历史上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从“归来·丝路瓷典”中,您如何把脉它们之间的这层关系?

  王鲁湘:这里陈列的有一些瓷器,可以看到它是对整个中国景德镇瓷器的模仿,包括图案、器形、色彩的感觉,但是它里面胎,里头的工艺是中东地区、西亚地区的,但是指定来设计这个东西的,或者出钱的又是西欧的、荷兰的,所以这样一个东西跨了东亚、西亚、欧洲,在一件器形上,完美的体现出来了。

  归来?丝路瓷典项目组,单件总共收了两千多件,这次展出的是精心挑选出的300件。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普通的一件瓷器,可能就是西方人眼中顶级奢侈品。

  比如说,我们这里一个普普通通民间烧出来的一个普通的碗,下面还落了一个作坊的款,典型民窑,画得特别草率,典型民窑风格,就这样一个普通的碗,到那边去别人当宝贝,给它做底座,做盖、铜、鎏金,再把它改造成一个香薰,附加在上面的东西其实比瓷器本身的价值更多。所有价值都附在一起,这才成为了“世界商品”,所以说外销瓷是五百年前开始全球化过程的第一件商品。

编辑: 谢元森
关键词:

王鲁湘:解读《归来·丝路瓷典》的外销瓷密码

以麦克风代笔及以荧屏代纸,借助纵横中国节目,他示范了一位学院派的知识分子通过电视向公众释放知识能量,转向知道分子的成长历程,这位电视布道者及他的知道分子同行们,从坐而论道转身与公众对话,共同提升着中国电视机中国传媒的思想品质与知识视野,试探出了中国文人价值最大化的另一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