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唱着饶河调走过60年——胡瑞华

2016-09-14 14:11:00来源:上饶日报

  胡瑞华,赣剧表演艺术家,1953年入鄱阳县赣剧团,唱着饶河调,走过60年。

  “水乡一枝花!”这是原中顾委委员汪东兴于1992年观看胡瑞华演出赣剧的题词。

  谈起赣剧,人们就会提起两位最有代表性和开拓性的艺术家。一个是玉山人潘凤霞,她主演的赣剧电影《还魂记》《珍珠记》等曾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全国。一个是鄱阳人胡瑞华,她唱的饶河声腔曾如流行歌曲般随着电波和大量的盒式录音带回荡在赣鄱大地及全国各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厦门台等都为她开辟了专栏播放饶河声腔,中国唱片公司为她灌制了唱片发行全国;近年来,赣江音像出版公司和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出版相继发行了她的大量盒式磁带。

  赣剧表演艺术家胡瑞华在鄱阳湖区和饶河两岸、皖南为城乡群众唱饶河调,唱了60多年。她所到之处,无论是华丽宽敞的大剧院还是偏远山区简陋的小戏台,优美动听的饶河调都能回荡数天不绝。

  在赣东北地区和皖南,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人们都爱听她唱的戏。上个世纪后半叶,在赣东北城乡,人们当听到一位老人来唱饶河调了,就会兴奋得奔走相告。庄稼人荷锄下地,总要带上小收音机,准时收听广播电台播放她的饶河调;当街头巷尾的大爷、大娘、侄子、媳妇听到她的饶河调,都会搁下手中的活尽兴地听。

  “三月里来桃花红,杏花白水仙花儿开,又只见那芍药牡丹,全已开呀放啊,依得依唷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还是小姑娘的胡瑞华在找猪菜和打柴草的时候就学会了《小放牛》等传统饶河调。她那脆亮的嗓音就像画眉鸟的歌声一样好听,回到家里把父亲拦猪用的木板抬出来搭成戏台,站在上面手舞足蹈,咿咿呀呀地唱起戏来,吸引众乡亲来观看。

  1953年,县文化馆的干部和县剧团的老师傅把胡瑞华招进了县剧团,她想演戏的愿望终于实现了。那时候的县剧团条件很差,可是胡瑞华学戏的劲头十足,她刻苦练功、认真学唱、如饥似渴地向老师傅们学艺。第一个年头的除夕,她没有回去与家人团聚,而是和几位老师傅围坐在火炉旁,听王双风、江桂生、冯依金等师傅们讲解表演“四功五法”。1955年春节,她一登台演出《彩楼配》,就崭露头角,并成为剧团顶梁花旦。

  1957年,她到上饶拜杨桂仙为师,学习《装疯骂殿》的表演技巧,得到了杨老师的精心指导。1960年,她到南昌表演《装疯骂殿》《白蛇传》《嫦娥奔月》《七姐下凡》等剧目,得到梅先生的好评。

  1959年7月,她随江西古典戏曲进京汇报演出团在首都演出了《三司会审》,同年又在庐山为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献艺,受到了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等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和专家们的赞扬,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尖子演员”称号。

  她演唱的饶河调被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多次录音广播,并输送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国有关省市电台播放,中国唱片公司也为她灌制唱片发行全国,福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厦门台都为她开辟了专题——《胡瑞华的唱腔特色》,播放她的唱段与选场。近年来,赣江音像出版公司和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出版发行了她的大量盒式磁带。

  数十年来,她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演唱,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新腔特色,使传统的饶河调焕发出勃勃生机。1994年后,胡瑞华虽退休,但仍竭力传承饶河调。培养了一大批饶河调传承人,其中国家二级以上演员就有3名。

编辑: 谢元森
关键词:

唱着饶河调走过60年——胡瑞华

谈起赣剧,人们就会提起两位最有代表性和开拓性的艺术家。一个是玉山人潘凤霞,她主演的赣剧电影《还魂记》《珍珠记》等曾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全国。一个是鄱阳人胡瑞华,她唱的饶河声腔曾如流行歌曲般随着电波和大量的盒式录音带回荡在赣鄱大地及全国各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江西省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厦门台等都为她开辟了专栏播放饶河声腔,中国唱片公司为她灌制了唱片发行全国;近年来,赣江音像出版公司和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出版相继发行了她的大量盒式磁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