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明

2017-07-28 11:56: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马志明,籍贯广东。1986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获艺术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协会员、江西省美协常务理事、江西省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文化厅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文化领军人才。

  在多年前,我的画面中开始出现自己喜欢的意象形态,到逐渐追求意象语言,发现自己的想象力是如此的平泛。所以,由此想到一件事,这就是要做丰富自己的一点想法都要花费自己许多的精力。——马志明

  “恰如大家所见,在马志明的画中,那些有意处理成记忆和梦境状态的老房子,如窑洞、民居等并不是按 传统现实主义的模式所呈现。既不微妙微肖,也不细腻精致。从表现技巧上讲,更多是用油画色彩与塑型膏结合加以呈现的。”——鲁虹《追忆逝去的情怀——关于马志明的油画创作》

  九零年在西安美术学院学习时,马志明在秦岭脚下的兴国寺就能感受到黄土地的气息,感受到人们朝黄土地要生存的顽强精神,这和鱼米之乡的南方相比的确是两种情境。九二年十一月份第一次去陕北,陕北的冬天非常苍凉,站在高处远眺四周,感觉人非常渺小。远处的梯田与窑洞显示的是人在自然中活动留下的痕迹,这就好似观看古代壁画和古代雕刻的感觉一样,壁画剥落的表面与残缺的雕像中仍然留有生命的形态,这些生命的形态仍然留给人们许多想象。陕北窑洞的变迁,是人们生存过程的变迁,人们在黄土地上不断的挖掘,而窑洞又不断的消失,这就是人们在大自然中留下印痕的活动过程。

  苍茫无垠的黄土高原是千万年严重水土流失的产物,它象征着古老的农业文明正在不断地被风化成为历史 ,同时它也暗示着今天的工业和信息化文明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发展和繁荣背后的危机——物质极大丰富和交流极大便利造成的为物所累和娱乐至死,恰恰能乐极生悲地形成冷漠化和荒漠化的负面结果。因此,马志明选择了一条借助于再现大自然风化的痕迹来反思物质化文明之限制性的道路。

  在起初阶段,他的作品尚保留着对西北窑洞形象的描写,不过,随着他对剥落和风化的窑洞墙面肌理的强调以及大块面同一色相颜料的反复涂抹,原本具像的窑洞变得模糊和抽象起来,而色彩和笔触还有肌理越来越成为独立的视觉语言元素。在马志明的《山水印痕》系列和《中国印痕》系列中,他的画面形象没有刻意具体的所指,追求一种风化效果启发下浑莽、苍老和干涩的视觉质感,从而将东方意象的超逸与西方表现的厚实融为一体。

  马志明的绘画当然属于关注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的范围。与很多艺术家的创作角度不同的是,他不是对现实社会某些具体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身的全新的紧张关系进行视觉化的表现,而是从更加久远和更加开阔的历史与空间视野出发来思考这些现代社会巨大发展背后所造成的后遗症。

  马志明艺术年表

  2015年:编著与出版研究生教程《现代油画创作与试验研究》

  2015年:出版《当代油画-马志明意象油画专辑》

  2014年:油画《金秋瓦窑堡》在全国第十二届美展中获奖提名

  2013年:被评为江西省文化领军人才

  2012年:出版专集《当代油画名家个案研究—马志明》

  2011年:在北京798艺术区千年时间画廊举办个展

  2011年:参加中国美协人文江南展览

  2011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

  2010年:在南昌千年时间当代艺术馆举办《诗意的追忆》个人油画展

  2009年:在南昌千年时间当代艺术馆参加与策划《墨攻》展览

  2009年:出版《中国油画十大名家》

  2009年:在北京798艺术区千年时间画廊举办个展

  2008年:在南昌千年时间当代艺术馆举办“风化之美”个人艺术作品展

  2008年:参加《美术大事纪》三周年纪念活动作品邀请展

  2007年:参加《中国油画》与浙江师大主办的首届全国师范大学名师作品展

  2007年:出版专集《中国油画名家画库—马志明》

  2007年:系列作品发表于《美术关注—中国油画名家》

  2004年:出版专集《中国油画二十家—马志明》

  2004年:油画《外婆家的地窖》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获铜奖,同年发表于《美术》

  2003年:系列作品与论文发表于《美术观察》-----“本期名家”栏目

  2002年:油画《延河边的窑洞》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术展览”被评为优秀作品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马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