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说廖杰

2018-04-19 10:38: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文/熊明

  南昌,本是豫章古城,人文荟萃,高士与贤人隐逸首选之地。如今,南昌城里新一代高士与贤人正在逐渐浮出水面。

  这是由一批蛰居省城的知名学者、作家等文化人组成的圈子,他们学识渊博,触类旁通,于艺术美学、老庄、禅宗诸领域研究深刻,传承江右文化血脉,彰显江右文化风骨,竖起文人书画大旗,做学问之余,挥毫泼墨,抒发内心对人生梦想对社会现实的冷峻思考,只为怡情悦性,不求闻达尘俗。不斤斤于笔墨技巧,不为时风流俗所左右,不趋利,不媚俗,于寂寞中求虚空,于虚空中求自在,画出学问、写出修养,将儒家的温良恭俭让、佛家的忍、道家的柔弱胜刚强等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悄然呈现出来,化阳刚为阴柔,注重各自的作品气息与格调,还原作品的文化含义大于绘画本身的创作本源,彰显文人书画的大道至简和平淡天真!

  主持人廖杰便是新时代的高士贤人之一,他与文化学者陈政先生、著名作家匡建二先生等号称南昌“七闲”,倒也真是契合。生存与生活之间,隔着的或许就是一些适度的闲。前者在忙碌里求名利,后者却懂得在夹缝里寻求诗意人生。前者是肉身在为生存而不辞奔忙,一枕黄粱。后者则悠游自在,将日子过成诗。

  不急不躁不慌不忙,生活才能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不忙也不闲的人,多半懂生活,也有智慧。满心焦躁的人,无法做出触动心灵的艺术作品。世间的大部分优秀作品,都诞生于心平气和的游刃有余里,哪怕它只是一幅小品画作。

  廖杰,堪称是有闲有识有情怀之士。优裕的生活条件,使他养成了平和从容的心态。他运用平生所学,在画案上的方寸之地,以笔墨演绎内心的天问,宣泄内心的情感,抒发对人世的悲悯,笔墨纵横之间,闪烁着睿智的思辨。既有若隐若现的禅风机趣,亦有直抒胸臆的欢心愉悦。

  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笔墨,舍笔墨无以谈气韵。墨分五色,才能元气淋漓。廖杰玩笔墨算是玩到了相当的高度,虽不敢说炉火纯青,但至少也可以说已达水墨交融,渗化自然之佳境。他将水和墨的关系拿捏得恰到好处,将笔和墨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支笔出神入化,纵横涂抹,水与墨,墨与笔,笔与人,浑然一体,随心而动,举重若轻。笔锋在宣纸上闪展腾挪,霎时间满纸起云烟,意象万千。血浓骨老,苍劲温润。

  廖杰从传统技法中广泛吸取营养,把笔墨同自然、己心有机联系起来,创造极具个性的笔墨意象。

  “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廖杰,一定是属于拥有有趣的灵魂的人——不仅仅体现在他的电视主持语言幽默的天赋,而且还体现在他的绘画艺术语言的幽默方面。

  他早期的绘画作品,以“五叔”“半斤”为主体形象,借“五叔”“半斤”之眼,俯瞰人寰,仰观宇宙,嬉笑之间将世相百态描摹传达,或戏或谑之间,颇有些“说着别人家的闲话,正好下酒,即多吃几杯何妨。”(《红楼梦》冷子兴语)的闲雅恬淡。如今的廖杰,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生活素材的发掘,对人世风景的体悟,他的绘画题材更加宽博,画风日趋简淡,逸笔草草,直抒胸臆。

  “以形写神”,“得意忘形”,可以说是廖杰绘画出奇制胜的法宝。廖杰的水墨画妙在似与不似间,意象朦胧,构图简洁。画面虚实结合,血肉丰满。巧拙相间,刚柔并济。画风气韵生动,松融轻柔,格调高雅明快,令人耳目一新。将没骨画法运用自如,且又注入了时代精神,既有风骨峭峻的一面,又有温婉柔媚的一面,处处体现着一种文人画的闲适自在的情调。将廖杰的画作一路看将下去,好比听一首古琴,听一曲洞箫,低回,婉转,如歌如吟,余音袅袅,绕梁三日。给红尘滚滚中疲于奔命的众生以心灵的安慰,灵魂的抚慰。

  人生最好三分醉,

  不必执着尘俗事。

  笑看花开花落时,

  高天流云任卷舒。

  我素来不忍见“奋斗”二字,“竞争”二字亦很令人发怵,心惊肉跳。人生本如梦,梦醒一场空。何必为尘世名利所累,活得如同蜗牛,负重前行。活得好似野狗,奔走呼号。到头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有何意义?

  我们很有必要像廖杰这样,避世而居,寄情笔墨,将大把的光阴虚度。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莫要在红尘滚滚中迷失了自我,忘了与生俱来的真善美与爱。陌上花开,缓缓归,用艺术为灵魂营构温馨的家园,这就是廖杰文人画应运而生的现实意义。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评说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