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詹天佑》感动了我们

2016-12-02 17:29: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有通讯员给上饶日报打来电话说,鄱阳赣剧团新排的赣剧《詹天佑》,自2003年12月初在鄱阳各乡村巡回演出以来,深受广大农民喜爱,连演几十场,场场爆满!观众如潮!好评如潮!通讯员惊叹的语气让报社记者心里颇不以为然,只是一个县城赣剧团演的赣剧,能达到观众如潮、好评如潮的水平?但记者还是决定前往鄱阳去探个虚实。

  你要不信自己去看

  2003年12月27日,报社记者从市区颠簸了三个多小时赶到鄱阳县城时,得知鄱阳赣剧团正在银宝湖乡演出,驱车一个多小时,记者马不停蹄地赶往演出现场。

  还没到银宝湖乡,路上不时能看见扛着板凳的农民,说说笑笑地快步走着。快到乡政府时,锣鼓的喧响、咿咿呀呀的饶河调、兴奋的叫好声、不时爆发的笑声,吸引了记者的脚步,记者不得不被热闹的场景吸引过去——临时搭建的戏台上,一出赣剧正在上演,演员们唱、念、做、打很是认真。戏台被群众围了个水泄不通,不仅有孩子趴在舞台的边沿上,就连老人们也和孩子们一起抢占这块离演员最近的地方。除了不由自主的掌声、笑声、叫好声,场上秩序好得出奇,没有演唱会的尖叫声,也没有演唱会的喧哗,4000余观众的眼光齐刷刷地追随着戏台上的演员。

  人真多啊!记者感慨。同来的乡干部连连摇头,说:“这就叫人多?剧团已经在这里演出六天了,前些天演《詹天佑》时,人比现在多得多!”看记者惊讶而又怀疑的目光,乡干部急了,“你不信?你不信明天自己到珠湖乡去看,他们明天晚上要演《詹天佑》,剧团已经过去一半人了。”

  如果说一出出老戏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可以理解,因为很多农民是听着激越高亢的赣剧饶河调长大的,很多戏的内容已经耳熟能详,戏里的一招一式也烂熟于心,农民们爱听爱看,甚至还爱唱。新排的赣剧《詹天佑》,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杰出科学家詹天佑,和中国铁路工程人员、广大工友一起自行设计建造京张铁路的史实。从内容到唱腔都是新的,真的能受到农民欢迎吗?28日中午,坐在去珠湖乡的车上,记者不停地想着这个问题。

  一年半整 打造精品

  因为《詹天佑》要到晚上才演出,记者在戏台后台找到了忙碌着的鄱阳赣剧团的书记何益萍。连续在乡村演出,何益萍的嗓子哑了,嘴角也起了泡。坐在田埂上,她用哑哑的声音简单介绍着《詹天佑》的创作过程。从剧本二十多年前的始创,几经修改,几经排演,一次次的打磨精炼,一次次的充实提高,耗去了多少人的心血,付出了多少人的挚情。所有参与《詹天佑》创演工作的人都深深地感慨着:他们也在修筑一条赣剧舞台上的“京张铁路”啊!何书记动情的话语重重地扣击着我的心灵。真不容易啊,为了《詹天佑》,为了艺术精品的创造,更为了广大的父老乡亲。“从最近的修改到再次巡回演出,又整整经过了一年半时间。”何益萍同志言之凿凿地表示,“要把《詹天佑》锤炼成赣剧精品,冲刺国家‘文华奖’,就必须走人基层、走近百姓,只有在百姓的评价中对剧本进行再创作、加工、修改,才能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成为真正的精晶”,何益萍说,“从2003年12月开始,《詹天佑》演了25场了,观众反响强烈。你看,这 90多个装着道具、服装的大木箱也跟着我们跑了25个乡村,来到第26个村。它们就是我们 70多个演员移动的家呀!”

  别吵别吵 看戏要紧

  离晚上七点开演还有半个多小时,一些农民早早吃了饭就赶来抢占好位子。戏台前的空地上,人越围越多,越围越密。人们在寒风中拢着手,紧紧挤在一起,大声议论今晚的戏到底好不好看,熟悉的那些“角儿”会不会来。可能是怕被挤着,也可能只想坐着好好听戏,稍远些的空地上,摆开一溜长凳,坐着一些爷爷奶奶辈的老人。吃完饭的演员匆匆从人群中穿过直奔后台,人群中一阵骚动,快了,快了,演员都来了。一群孩子嘻嘻哈哈地跟在演员后面猛追,演员上了戏台他们才住了脚,踮着脚尖朝后台张望。

  七点整,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后,《詹天佑》正式开演了,人群顿时安静下来。

  戏演过两场后,为抓拍照片、采访农民看戏的感受,记者走进看戏的人群中。

  “这位妹子,你要是不看戏,就别在这里串来串去,我们还要看戏呢!”当记者正想选一个好角度拍照片时,一个老人急急的声音响起。记者四顾,老人指着记者说:“说你呢!”记者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赶紧挤出人群。“你觉得《詹天佑》好看吗?”记者问站在身边的一位老人,“好看!”老人简短地回答。“怎么好看?”记者又问,老人连连摆摆手,轻声说:“别吵别吵,看戏要紧!”记者随即问另外一位中年人,他笑笑说:“等我再看一段回答你!”记者左顾右盼,发现四周的群众都看得非常入迷,不少群众随着演员的演唱微微摇晃着头,真不忍心打扰他们。

  台上台下热泪盈眶

  夜色越来越深,温度也悄悄降了下来。冬日的夜晚格外寒冷,记者拿相机的手已经冻得有些僵硬了。可看戏的人们似乎没感觉温度的变化,依然沉浸在《詹天佑》的故事情节里,近两个小时的戏,大多数观众是站着看完的。就连那些爷爷奶奶辈的老人,也是稳稳地坐着,丝毫没有要离开的样子。

  至少有三个场景,记者看到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都流泪了。修筑京张铁路要通过皇家陵园,二格格称其儿子之死是詹天佑修铁路破坏了皇家风水之故,威逼詹天佑为她死去的儿子披麻戴孝、拈香设祭。为了修铁路的大局,詹天佑带着妻女披麻戴孝为二格格三岁的儿子哭灵。詹天佑忍辱负重的一段戏,唱得悲天泣地,扮演者的泪水无声地滴落,台下的观众也泪流满面。第五场中,詹天佑要把女儿留学用的钱拿出修铁路,一家人的情感冲突十分真实感人。詹夫人为了女儿留洋的学费,四处借贷,甚至当了首饰,可詹天佑却要把钱拿去修铁路。詹夫人在剧中唱得凄婉感人,泪流香腮,詹天佑热泪盈眶,他们的女儿泪水涟涟。台下的观众也情不自禁融人剧情中,和他们一起哭泣。站在戏台前的一个大娘,不停地撩起围裙擦眼泪。京张铁路就要通车了,不料传来噩耗,詹夫人积劳成疾,不幸去世。詹天佑得知消息,不禁想起夫人病重时与他的一段对话——“我就想回家乡婺源看看,那里天蓝蓝的、水绿绿的,那满山遍野盛开的菊花,沁人心脾,真美呀!”“等我修完了这条铁路,一定带你回家乡看山看水看菊花。”如今,京张铁路就要通车了,夫人却撒手西去。詹天佑强忍心中的悲痛,含着泪在通车现场指挥,台下的观众被詹天佑以大局为重 的精神感动,不禁鼓起掌来。泪光中,记者看见,很多观众悄悄擦拭眼角的泪水。

  连看四场还不过瘾

  珠湖中学的李老师告诉记者,昨天,鄱阳赣剧团就来了30多个演员,运了很多道具来,说是等下一批演员到齐了,要演《詹天佑》o这么强大的演出阵容,在农村还是头一回看到。再说,詹天佑的故事课文里学过,他是我国第一代铁路专家,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回家一说,全家人都想来看:今晚,老老少少来了10多个。今天和《詹天佑》面对面,感触很深,这出戏把詹天佑修铁路的这段历史真实展现出来,戏排得非常好,很感人,也很有教育意义,值得一看。这么好的新赣剧应该多排几出。

  一位姓占的老人说,这出戏有劲!演员动作、表情、服装都很好看,唱得也很美,听着舒坦。而且,这出戏非常有现实意义,现在不也有些贪官污吏吗?该让他们来看看詹天佑是怎么爱国,怎么修铁路,怎么把身心扑在工作上的。

  “我姓詹,看了这出戏,我觉得非常自豪!”一位中年农民很有激情地说,“没想到,这出赣剧这么好看,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赣剧了”《詹天佑》在乡村演出深受群众欢迎,巡演期间,景德镇一位姓洪的先生就专程到鄱阳来看过3次,剧团到谢家滩演出时,洪先生又不惜放下手头的生意,跟着剧组人员赶到谢家滩。看了四遍后,仍然觉得不过瘾,他央求剧团给他一本剧本,让他带回去细细品味。他说:“我最爱看赣剧,百看不厌,赣剧唱腔古朴粗扩,很有力量。特别是《詹天佑》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詹天佑满腔的爱国热情,看后深受鼓舞,有时间我还要再来看。”有个戏外的故事颇有意思。《詹天佑》开演前,珠湖乡党委书记通知乡党委成员、各村支部书记必须到场看戏。演出结束后,珠湖乡常委连夜召开乡、村干部会议,讨论该乡马上就要动工的修路事宜。乡、村干部纷纷表示,要学习詹天佑不屈不挠修铁路的精神,全心全意为民把路修好,带领群众早日奔上致富路。

  演个配角我也乐意

  《詹天佑》落幕了,场上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热烈的掌声温暖了寒冷的冬夜,也让台上每个演员的笑脸更加灿烂。可又有谁知道笑容背后那一串串的感人故事——

  “我被詹天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感动了”,回想起从排练到演出的艰辛,詹天佑的扮演者余文革不胜唏嘘。《詹天佑》打破了赣剧饶河调传统的表现手法,它的唱腔既充分发挥了赣剧高昂激扬的特点,又融人了高雅的弋阳腔和青阳腔,充分表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詹天佑”在剧中有130多句唱词,为了把这种新颖的唱腔表现出来,余文革请作曲的老师把曲子录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对着学,还请教团里的老师傅发声的技巧,怎样控制音量,怎样做到字正腔圆。他每天抱着剧本一句句揣摩,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瑕疵,从接到剧本到演出,余文革至少瘦了5公斤。提起这些,余文革淡淡一笑,他说:“不演好不行啊,我被选中扮演詹天佑后,剧组成员无论资历高低,都积极配合,就是为了出精品呀。”

  今年71岁的江礼先曾是鄱阳赣剧团的“台柱”,他从12岁开始学习赣剧,在鄱阳,江礼先的名字和他扮演的角色一样家喻户晓,如今他已退休,本可以安心地享清福。当得知《詹天佑》由鄱阳赣剧团演出时,江礼先坐不住了。《詹天佑》剧中需要一位扮演老生的演员,台里又没有合适的人选。虽然老生在该剧中只出场一次,时间不到5分钟,台词也只有两三句,可江礼先没嫌戏份少,主动要求扮演。排练的两个多月时间,江礼先和年轻演员们一样,排练,搬道具,搭布景,从未落下一场。他说:“詹天佑是民族英雄,是上饶人的骄傲,《詹天佑》剧很有教育意义。能在《詹天佑》剧中扮演角色,即使是不起眼的配角,我也很乐意。”

  感人的又何止这些!

  ——演员曹文恭近一年来视力不断下降,他一直没说。当他发现看东西越来越模糊时,悄悄到医院作了检查,原来脑袋里长了一个瘤,压迫了视神经。医生建议他做手术,团里也要他休息,他就是不肯,他说:“《詹天佑》2004年2月就要制作光碟,到文化部参加‘文华奖’的评比,这个节骨眼上做手术,整部戏都要被我耽误了,不行不行,过段时间再说吧。”——副团长方少敏曾在前些年练功时摔断过脚,他的踝关节不能弯曲。在剧中他有下跪的动作,每次排练他都是直直地跪下去,膝盖垂直落地,被地板撞得生痛,甚至磕敲皮,可他哼都不哼一声,照样一丝不苟地排练。一年多时间,就这样跪下去多少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演员江玲静特别能吃苦,《詹天佑》在南昌首演时。她和6个男演员打前站。一辆12米的东风大卡车,装满了道具,她愣是和其他6个男演员一道卸完。在剧中她扮演慈禧太后,要担任独唱,还要帮忙换服装,在南昌演出时,她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后台。——演员金干生今年已经58岁了,从去年排练开始,他的血压高到走路都要人扶着。为了不影响排练,他就是不肯休息。——剧中有一场8人舞方旗的戏,每次排练完毕,演员们都要留下来训练,一丝不苟地走台步,为的是步伐整齐,效果更好。他们只是群众演员,可枯燥的走台步没让一位演员喊苦喊累。为了排练《詹天佑》,剧团推掉了所有演出邀请,演员们的收入减少了,但没有人埋怨,大家都在心里憋足了劲:排出精品,冲刺大奖。

  “只要让我修铁路,干什么都行”。这是《詹天佑》中一句经典台词。“只要演出能成功,吃多少苦都无所谓。”这是出演《詹天佑》的演员们共同的心声。专家的充实认可,观众的如雷掌声,让他们知足了,把苦与累都抛在了脑后。

  我们想,我们已经找到《詹天佑》为什么能达到观众如潮、好评如潮的原因了。(郭淑芬 王莉)

编辑: 谢元森
关键词:

《詹天佑》感动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