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等待“戈多”——深致饶河一枝花

2016-10-25 09:22: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青年艺术评论家——刘飞

  10月23日晚,霜降时节的北京秋风阵阵、寒意袭人,中国评剧大剧院里却暖意浓浓,作为参加中宣部“南方戏曲汇演活动”唯一一个县级剧团的剧目,鄱阳县赣剧团的传统饶河戏《下河东》倾情上演,悲痛沉郁的剧情、豪迈激越的唱腔、流畅明快的曲调……震撼着现场观众。

  今年9月8日大导演张曼君的大型评剧现代戏《母亲》来昌巡演,饶河戏名家江玲静整场演出都哭得不行。我问她何以如此伤心,她说:“《母亲》这个戏太棒了。我从艺40年,从未作为主演在省城的舞台上展示,我做梦都想演一个母亲这样的角色,可是看来是没机会了,所以止不住地流泪。”这话令人动容,基层院团常年在乡村演出,条件艰苦异常,江西戏曲如万丈深土,县剧团藏龙卧虎,精英荟萃,而职称、待遇都不能尽如人意,遑论走出去。我对她说,下个月,北京舞台上,中宣部的戏曲汇演,看你们主演的《下河东》!

  “南方戏曲汇演活动”由中宣部主办、北京市委宣传部和中国评剧院承办,10个省区市的16个戏曲剧种轮番亮相。为呈现一场视听盛宴,唱响赣剧好声音,鄱阳县赣剧团对《下河东》的剧本、音乐、服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排练了3个月。

  《下河东》讲的是赵匡胤称帝后征讨北汉,大臣欧阳芳挂帅,呼延寿廷为先行,欧阳芳私通北汉,反诬呼延叛乱问了斩刑。赵匡胤被困河东,呼延寿廷的夫人罗氏和儿女不计私怨,愤然起兵救驾,最终打败敌军,活禽欧阳方,救下赵匡胤。故事跌宕而紧凑,每场的关目设计巧妙,行当齐全,个个有绝技展示,可谓满台生辉。先行将官呼延寿廷一片忠心为朝廷,而君王昏聩,元帅欧阳芳奸佞,百般刁难,狠下毒手。自古忠奸不两立,鄱阳团精彩演绎,演出了忠之无奈、奸之毒辣,看得人悲从中来、满场唏嘘。罗氏顾全大局,祭灵出征,“旌旗飘号角鸣山摇地动,罗家山军士含悲愤,战马嘶长空,罗氏女怀血书,正气在胸”连续40句反二黄慢板,高古苍凉,由悲而愤,愈唱愈勇,初似清流急湍,继而排山倒海,唱出了慷慨悲歌,豪气干云,好多观众跟着唱和,情不能自已,一任郁积之气喷薄宣泄。谢幕时,观众盛赞演员功底扎实,声腔曲调悦耳。央视来了,新华社来了,中国网来了,江西卫视来了,京报集团来了……各大媒体齐聚中国评剧院,为饶河戏所惊诧、震撼、陶醉。一位戏迷老大爷说,这是个县级剧团呀,水平赶上国家级院团了。

  60年来,饶河戏传统大戏首次进京,面对如此火爆,饶河戏人泪眼婆娑。京城戏迷纷纷打探,赣剧是什么?饶河戏是什么?

  赣剧是一个以乱弹腔为主要特征,兼唱高腔、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戏曲剧种。饶河戏是赣剧的一个重要流派,因其发源于流经鄱阳县城的饶河流域而得名,形成于清乾隆年间。饶河戏以西皮、二凡为主要声腔,板腔体式,板眼大致与京剧相似,西皮激越,二黄沉郁,多唱七、十字句,板式变化繁多,共计60多种打击乐锣鼓经,200多个丝弦管曲牌,融汇了西皮、二黄、秦腔、拨子、浙江调、蒲江调、徽梆子以及文南词等诸多腔调。唱法上,习惯于在句间、句尾加唱噫、啊、呃等衬词,常于句间及上句末尾用假嗓翻高八度来唱。小生、小旦通称窄音,正生称边音,花脸称撼音。这种唱法粗犷质朴,饶河一带素有“不啊不噫,不成饶河戏”的说法。乡间看戏之习成风,酬神、开谱、做寿、婚庆、建屋架梁、重修庙宇、扫除瘟疫、庙会、祈祷太平都要请戏。400年来,饶河戏以博大的胸怀,吸纳乡土音调,革新创造,生生不息,形成了既典雅华美又激越高亢的艺术品格。200多个正本剧目、300多个折子戏,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剧种体系,风靡几百年。鄱阳、乐平、万年一带乡乡都有民营剧团,村村都有戏剧舞台。至今盛传这样的民谚:一天不看饶河戏,心中发闷人无力,喉头发痒就想哼,唱过之后来力气;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深夜三更半,处处有戏看。

  鄱阳县赣剧团建团63年来,坚持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优良传统,由成立初的20人发展到今天136人,每年演出400多场,观众300多万人次,他们的足迹遍布鄱阳湖畔、饶河两岸,在福建、浙江、安徽开辟了演出基地,走出了一条“以送戏下乡来发展剧团,以壮大剧团来发展赣剧”的繁荣之路,成为江西省县级剧团中规模最大、演出场次最多、生产剧目最多的剧团,被誉为“饶河一枝花”。新时期以来,依托老一辈剧作家姜朝皋先生,鄱阳县赣剧团新创《詹天佑》《老屋风情》《碧血黄花》《太宗登基》《忠魂曲》《冷月香魂》等一批优秀剧目,曾作为唯一一个县级剧团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露面,荣获全国第十一届文华奖,一大批表演艺术家在戏曲舞台上大放异彩。

  近百年来,江西诸多古声腔渐渐衰退,而饶河戏无论是剧目还是人才,却表现出极其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赣剧乱弹腔的“活化石”。当今整体戏曲形势还远未扭转颓势,“饶河戏现象”令人深思,信有深层背景。

  近代农民革命频起,英雄辈出离乱之世,不啻平民意识觉醒时代。平民百姓要用通俗易懂的戏剧形式来抒发内心感受,而脱胎于文人传奇的弋阳腔,因其曲牌体特征,高雅晦涩,早已无法满足人民大众这种自我表达的需求。于是,植根于民间的乱弹腔应运而“火”。加之饶河戏接地气,通人心,具有泥土气,节奏明快,铿锵高逸,令人“热耳酸心”,陶醉其间,无法自拔。饶河戏的唱腔和表演体系始终开放式,各种曲调、板式都能为我所用,只要能表达情绪,为情节服务,来者不拒融合之。这种兼容并包,使得饶河戏生命力强悍。所谓乱弹,确实是既“花”又“乱”,既不精致也不是很成熟,有些纷杂有些粗糙,但是他扎根于民间广阔的沃土,就像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生猛野性活泼灵动强健新鲜,精力充沛,意气风发。板式也灵活,从昆曲、弋阳腔等曲牌体的典雅和格律中突围,为剧本文学、舞台演出形式、人物塑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戏剧节奏获得大自由,与人物情绪和戏剧冲突无缝接榫,给剧种的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和“放足”式的解放。饶河戏的这种旺盛的生命力,是经历严峻考验的。尽管历史上他的发展真是阻力很大,除了群众欢迎,没有什么外援和支持,其他各种条件和生态都艰难,但依然破土而出,所向披靡。

  历史的发展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和巧合。元杂剧的由盛而衰,传奇起而代之。昆曲的由盛而衰,地方戏起而代之。除了外在的不可抗力,艺术本体自身的原因大体一致。“花雅之争”的兴衰启示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也还有巨大意义。今天的中国戏曲遭遇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危机,赣剧身处其间也不能完全逃脱,于是历史启示就变成了现实警示。

  上世纪50年代初期,时任省文化局长的石凌鹤先生执意将赣东北一带原“江西班”“三合班”的广信、饶河戏精英集中到南昌,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实施“赣剧合流”。广信一派的精英演员悉数收编省城,饶河一派只请来了老艺人教学。当年南昌的这一支“都市赣剧”,幸有石凌鹤、高履平、李忠诚等一大批真正懂戏并且人文情怀深厚的文人官员关心关注关爱。最鼎盛辉煌时,《还魂记》《珍珠记》《西厢记》《西域行》一大批名剧风靡,南昌街头争唱“耳听得更鼓来山外”,毛主席盛赞以潘凤霞为代表的弋阳腔改革“美秀娇甜”……

  历史真是一桩玩笑,这玩笑有时无情。自此,广信一带戏曲渐渐衰颓,而饶河一带幸有星星余火存焉,赖有赣东北良好戏剧生态的涵养,如今已呈燎原之势。而曾经风光多年的南昌“都市赣剧”,因水土不服、定位不清及其他诸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每每露出难掩的尴尬。悲夫!

  我的思绪拉回了剧场,传统戏《下河东》完全以黑幕演出,不掺入豪华的灯光舞美,一桌两椅演绎世间千回百转,一根马鞭踏尽千山万水。有专家感叹,这是戏曲艺术本体的深度回归!我们的戏曲,命运和前途不算是一个新话题,今天的演出却又勾起了无限苍凉。“活化石”性质的饶河戏,你的前途在哪里?

  一曰抢救和保护。保护分为静态和动态的。静态保护如“音配像工程”。饶河戏老一辈艺术大师留下了大量录音,散落在电台、音像公司和民间藏家手中,将这些录音资料收集起来,请当年的老艺术家们为中青年演员依据自己的录音进行传统戏的复排,形成艺术范本,将功垂万代。动态保护如由国家出资,建立博物馆式的戏曲大剧院,把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进行原汁原味的演出,不仅可以接待外宾,还可以稳固观众群。剧场条件要现代,收费不能过低,把经典戏曲的门槛抬高些,国家予以另行补贴。

  二曰反思。饶河戏是什么?传承什么?怎么传承?赣剧是以乱弹腔为主要特征,兼收并蓄高腔、昆腔而成。天下赣剧是一家,饶河戏应该自信是赣剧中举足轻重的流派,饶河戏只有依托赣剧的“盛名”,与南昌的“都市赣剧”、信河戏、弋阳腔、青阳腔等抱团发展方能共荣共进,而不是孤芳自赏独居乡村。现在都认为饶河戏只唱乱弹腔,实际当年弋阳腔萧条后寄身饶河班,高腔得以遗存。饶河戏的高腔戏繁多且精彩,最古老的江西目连戏,迄今在饶河班还有蛛丝马迹,饶河班的目连戏老艺人颇得古韵深邃。呼吁有识之士尤其是中青年演员,分神关注饶河班高腔一支,这是一口百年深井,渐被芜草掩盖,庶几无人得识,静待有缘人去破解迷局,饶河戏定能焕彩。

  《下河东》在北京展演的巨大成功,还告诉我们,戏曲艺术不一定要炫丽的舞美灯光,凝练大气、虚实相间依旧没有过时,或许更是艺术精神的归宿亦未可知。这种回归,并不依靠导演制,名角挂帅、班底协作生命力勃发。传统艺术宝库精彩多多,打开这个宝库,不靠摸金校尉的斧钺刀叉,阿里巴巴的“芝麻开门”口诀才是密匙,这个密匙很微妙,就在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中。

  三曰改变。在昆曲盛行的时代,人们未曾料到有乱弹;在曲牌盛行的时代,人们未曾料到有板式体“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秦腔在后;在乱弹之后人们未曾料到有集大成的京剧的诞生。在这个千古巨变的时代,我们真的难以预料戏曲还将会有怎样的演化。饶河戏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她的语汇体系是冷兵器时代的舞刀弄枪、小农时期的趟马走边、响锣大镲的喧嚣伴奏、反反复复的唱和吟咏……王朝闻说“适应是为了征服”,400年来,饶河戏始终保持与乡村的亲近。如今,更应适当改换面目:形式、语汇、表现手段,进一步向世俗人情人性靠拢,注重当下体验和日常体验,注重大众情感的通俗表达。否则,饶河戏就会像当年的古弋阳腔那样无法获取表现现实生活的感性形式,前途命运就令人堪忧了。

  饶河戏历史深厚名家辈出,胡瑞华、陈桂英、王耕梅、张星斗、吴寅生、施国爱、王湘芝、于文华、江玲静、何益萍、方少敏、吴显俊星河璀璨,为饶河百姓疯魔追捧。如今饶河戏的青年一代,很多天资聪颖,如果点拨得当,都是大艺术家的胚子,他们阳光热情纯净无邪,给每一个戏迷都带去温暖,他们自力更生不畏趑趄,顶起了赣剧的半边天,创造了奇迹!整个赣东北的赣剧就像个木桶,饶河戏就是木桶箍,箍子不松,桶也不垮。正当《下河东》在秋寒的京城落幕之际,我们的内心久久不得平静,我们在热切地等待,等待着辉煌的“戈多”到来……祝赣剧饶河戏永远精彩!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等待“戈多”——深致饶河一枝花

赣剧是一个以乱弹腔为主要特征,兼唱高腔、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戏曲剧种。饶河戏是赣剧的一个重要流派,因其发源于流经鄱阳县城的饶河流域而得名,形成于清乾隆年间。饶河戏以西皮、二凡为主要声腔,板腔体式,板眼大致与京剧相似,西皮激越,二黄沉郁,多唱七、十字句,板式变化繁多,共计60多种打击乐锣鼓经,200多个丝弦管曲牌,融汇了西皮、二黄、秦腔、拨子、浙江调、蒲江调、徽梆子以及文南词等诸多腔调。唱法上,习惯于在句间、句尾加唱噫、啊、呃等衬词,常于句间及上句末尾用假嗓翻高八度来唱。小生、小旦通称窄音,正生称边音,花脸称撼音。这种唱法粗犷质朴,饶河一带素有“不啊不噫,不成饶河戏”的说法。乡间看戏之习成风,酬神、开谱、做寿、婚庆、建屋架梁、重修庙宇、扫除瘟疫、庙会、祈祷太平都要请戏。400年来,饶河戏以博大的胸怀,吸纳乡土音调,革新创造,生生不息,形成了既典雅华美又激越高亢的艺术品格。200多个正本剧目、300多个折子戏,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剧种体系,风靡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