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的“江湖”情结

2017-06-28 22:24:00来源:央广网

 

湖北洪湖湿地保护区

  央广网江西频道报道:长江中游流域,分布着大量湖泊,形成了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这其中,候鸟活动,被认为是湿地生态好坏重要标识,能够让人最直观的了解湖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对长江水质的影响。

  候鸟不是湿地的“常住居民”,他们会为自己选择环境良好、安全无忧的栖息地。湿地候鸟群落增与减的背后,有湿地环境的变化,也有人们的猎枪与手术刀。人们若想留住它们的身影,就必须主动改善环境水质、停止滥捕滥杀。

湖北洪湖湿地保护区介绍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洪湖水浪打浪》,鱼米之乡美景,尽在其中。渔民张圣元,皮肤黝黑,个头不高。他念念不忘的,是40多年前的洪湖美景。“70年代的洪湖相当美啊,荷花十里飘香。冬天大雁和野鸭一整夜都在叫,让人无法入睡,飞起来几乎把天都遮住。”

  好景不长。80年代起,人们走上致富之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湖畔的人们,把浩渺的湖泊当成了摇钱树。当传统的撒网捕鱼再也不能满足他们,竭泽而渔,不再是书本上苍白的成语。“鱼就越来越少。怎么办呢?就用电来打。电鱼比迷魂阵更厉害,电一下水一片,大概一两个平方的鱼全部都浮起来。那时候鱼几乎就灭绝了。”张圣元回忆称。

  鱼儿少了,90年代,渔民们开始在洪湖里围网养殖。水,越来越浑浊;鱼,越来越难养。人们又盯上了天上来的候鸟,用枪打、用药毒、用套子夹,张圣元也变成了捕鸟大王。“湖里植被搞光了、鸟也没有了、水质也搞臭了、养殖也搞不起来了。”

  这样的场景一直持续到2003年。那一年,湖北开始在洪湖湿地建设保护区。也是在那一年,正在打鸟的张圣元被巡护队员逮个正着,他们见他熟悉鸟性,又是土生土长的洪湖人,索性吸纳他为协管人员。从那以后,老张开始以船为家,救护候鸟,一待就是十几年。“我是亲眼看到,小时候的洪湖多美多美,后来破坏的多么厉害。成立保护区以后十年,又看到了洪湖的变化。”

  拆除养殖围网、人工栽植水生植物、修复候鸟栖息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洪湖美景再次出现,鸟儿们也重新回到曾经的“家”。从2004年冬季的2000多只候鸟,到如今每年10多万只的庞大群落,张圣元感慨,来之不易啊。“现在周围村民的保护意识也大大提高,看到受伤的鸟也会送到保护站来。我就救出蛮多鸟。”

 

都昌县李春如家后面的鄱阳湖

  一些人的保护意识觉醒了,但仍有候鸟意外受伤。候鸟的伤痕,大多来自人类的伤害,比如枪击、比如中毒。在鄱阳湖畔的都昌县,古希老人的李春如,3年前自费筹建了一所候鸟救治医院。“这是手术台,很多鸟在这做了手术。我这个台上做了100多例手术。这是个消毒器,这里是一些器材,手术刀、镊子、止血钳、刀片都在这里。”李春如告诉记者。

  自发爱鸟的人,不只有李春如。江西南昌进贤县农民摄影师樊哲平,曾经骑车环鄱阳湖一圈,也曾徒步走完整个军山湖。湖区的老百姓就问他干什么的?他说自己是拍照片的,告诉村民要领会湖区保护候鸟的意义,炸鸟是犯法的。身边的东西更要保护,村民们就说是啊。

  老樊不善言辞,他用镜头说话。几十万张候鸟的照片,自费出版成画册,唯美的景色,让人不忍破坏这份美好。

  湖区生物多样性紧紧相扣,渔业、候鸟、水质,相辅相成。如今望着渐渐恢复生机的洪湖水域,当地湿地保护科科长邓兆林稍感欣慰。“湿地保护好了,鸟类回来栖息觅食,自然就多了。鸟来的多少,实际上是对环境好坏的一个检验。”

  李春如说,候鸟是客人,要由主人给它们提供舒适的环境,环境差了,候鸟自然离开。它们用翅膀投票。候鸟是生态的标识,如果鄱阳湖的生态不好,候鸟不会到鄱阳湖来。人对生态好不好没有办法鉴别,但候鸟知道生态好不好。

  洪湖、鄱阳湖、洞庭湖,长江边上,星罗棋布的湖泊仿佛是长江的肾。吐故纳新,黄金水道方得以净化。而诠释江与湖的浑浊与清澈的,正是候鸟们的离去和归来。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候鸟的“江湖”情结

候鸟是生态的标识,如果鄱阳湖的生态不好,候鸟不会到鄱阳湖来。人对生态好不好没有办法鉴别,但候鸟知道生态好不好。 洪湖、鄱阳湖、洞庭湖,长江边上,星罗棋布的湖泊仿佛是长江的肾。吐故纳新,黄金水道方得以净化。而诠释江与湖的浑浊与清澈的,正是候鸟们的离去和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