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人草堂的“屋漏痕”

2018-10-12 09:09: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半山听雨》序

陈政

  先解释两个名词:砚人草堂、屋漏痕。

  所谓砚人草堂,乃庐山脚下一处房舍。主人庐山樵,本名黄爱和。平生好制砚,尤好制砚铭。他说:“砚人草堂为玩砚赏砚、书法及诗文交流平台。”

  玩着赏着,砚人草堂主人忽然要出书了,约我与之为序。

  细读《半山听雨》文稿后,忽然就有了“屋漏痕”这个词了。

  “屋漏痕”为书法术语。比喻用笔如破屋墙壁间的雨水漏痕,其形凝重自然。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载:颜真卿与怀素论书法,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姜夔《续书谱》称:“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

  欲其无起止之迹,屋漏?之真谛。胜过奇峰夏云。

  黄爱和对山水,是真爱。

  他每日的生活行止,差不多与陶渊明同步。

  魏晋时期,人们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于是炼丹。吞丹之后,药力足猛,内心灼灼。于是去风中寂跑,谓之行散。

  黄爱和每日“行散”。

  一个人散步。

  在山间散步,在水边散步,在纸上砚上散步。

  依我看来,他这种“行散”,是在时光的风尘中寂跑。

  禅宗有类“三境”之说。以“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为第一境;以“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为第二境;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为第三境。

  我们权且将《半山听雨》,看成是黄爱和说的:“择一处山水慢慢变老”的心路历程记录,从这一角度看,他是离禅宗类“三境”最近的人。

  离人群远了,山水便近了。

  黄爱和笔下的鸡鸣犬吠,袅袅炊烟,树上那一枝一叶,纵使枯萎,也那样让人心动:俊朗而倔强,有寂寞男子的味道。

  他说:“室内传来《半山听雨》的古琴曲,舒缓而优雅,清晰又朦胧,与窗外的风雨和声一起,构成‘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音。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独自感受这种人与自然的音乐,第一次将心安放在这样的天籁之中,而任由风飘雨吟。由此我想,原来大自然不乏演奏高手,只是鲜有倾听之心。一个把大自然当作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人,世界离你更近。”

  当下,还有几个人能像黄爱和那样,在半山中,认认真真地听完一场雨呢?

  他读李渔,读张岱,说王铎,谈白居易。自然心如止水,自然诗意盎然。

  横塘,是黄爱和的故乡。在他的笔下和心上,胜过唐诗宋词里的横塘。

  他说:“沿庐山山脉南望,其余脉一直绵延数十公里,至丫髻山作了个小小的停顿,然后,又继续向四周延伸。其山势也缓和了,其水流也缓慢了,两边树木和庄稼郁郁葱葱,显得特别生机,仿佛土地有什么神奇的魔力,让一切生命都充满活力和激情。顺流而望,就是烟波浩渺的鄱阳湖了。”

  这样的文字,看起来平实,其实是很搧情的。

  无言独化是中国古代哲学用语。是说事物不假外力,亦无内因,自行存在,自行变化。《庄子·齐物论》:“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 晋 郭象 注:“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卒至於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种美,人类似乎无法通过知识去把握,而只有用心灵去体会。

  孤芳自赏就是无言独化的一种。

  我想象,他的院子里到处都有石,可小坐,可观赏,可把玩。远处的田地里,有养的鸡和鸭。早晨,小鸟窗前叫着,很婀娜,很傲骄,那叫声带着色彩,斑斓得让人怦然心动。

  在夜里,有蛙声。而蛙声于黄爱和而言,常常挂在耳垂后面。一个人在听的时候,就有些辛弃疾或齐白石听取蛙声的意趣了。

  因为近,故听得分外真切。

  蛙声中:亲人们近了又远了;蛙声中,岁月远了又近了。

  我猜想他在雨天听蛙,是否突然就会增加几分孤寂和芬芳呢?蛙声与雨声相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雨,这半山,这分外的孤单,连回忆与追思速度都慢了下来。蛙声,会不会轻轻地合着雨声的节拍,诉说天地的心事?

  还有风的伴奏,还有水的和声,还有松涛的低吟。

  一滴,又一滴;一下,又一下;一年,又一年。我相信,那半山的雨,就像禅寺的钟声,会刻出内心的柔软,外表的刚強。

  茅屋遇上雨,肯定会留下“屋漏痕”。由是,《半山听雨》所带来的视觉效果一定是:茅屋里“屋漏痕”,在悄无声息地绘制着一个人的山居岁月。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到枣雨的,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听得到鸟语私吁的,灵性这东西,求不得。

  从山到水,从水到云,从云到山。

  大面积、长时间的长相厮守,以心换心,从彼此到彼此,从对岸到此岸,各自都感觉到了对方的体温。

  “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

  我想能够在半山常常一个人听雨,那么,听本身,就是境界;当然,等待也是境界;再之,细细地品味,还是境界。

  外面雨何时停了?

  去拍照,三棵树前、老门前、横塘前、南山下。

  我读《半山听雨》,总体感觉是;少了一些花团锦簇,多了几分沉潜之气。

  砚人草堂主人之叙,语感端庄、简朴加平易,看不到一些人常有的无病呻吟,或大惊小怪。

  一息尚存,从吾所好。正是砚人草堂中“屋漏痕”的核心品质与追求。

  (作者为著名作家、诗人、文化学者)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半山听雨;陈政;砚人草堂

砚人草堂的“屋漏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