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知音”医者

2015-12-31 10:22:00来源:央广网江西分网

  ——专访南昌市第九医院肝脏肿瘤科张克勤主任

  

  央广网南昌12月31日消息(曾伟 付清俊)他是一名优秀的医生,术业有专攻,凭借精湛的医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方面成为江西省本领域翘楚,让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的专家竖起大拇指;他是一位耐心而友好的倾听者,态度温文尔雅,话语平和亲切,成为广大病友心目中的“知音”。他游走于医学与人文之间,用一颗宽宏无比的心赢得病友的亲近,用卓越超群的医术赢得病友的安心。

  采访前的发现——良好的沟通赢得病友的信赖

  为采访张克勤,记者先来到了南昌市第九医院肝脏肿瘤科医生办公室。经介绍,那位正与病人和家属沟通的高个子医生就是张克勤。记者没有立即与他打招呼,因为看到他忙得很。在短短十几分钟里,就有好几拨病人和家属要找他交谈,常常这边的病人还没走,下一拨已经在旁边等着了。病人临走时他还一直嘱咐要放宽心态,积极乐观,大家一同想办法克服肝病。言谈中无不透露着对病友的关心与祝福,病友对张克勤的信赖也是显而易见。这样的互动在记者的眼中无不惊奇,以往见到的医生与病人之间总是有些拘谨与严肃,如这样温馨而和谐的画面确实少见。

  等待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以上画面并不是单独的个例。作为一名爱心和职业素养兼具的权威医师,张克勤似乎有浑然天成的沟通艺术,他那以诚相待的个人魅力,对他人情绪的敏锐察觉,让每位病友都轻松卸下心防。在他这里,与病人的沟通和专业的治疗融为一体,病人的信任与依赖自然不算稀奇。

  采访时的花絮——一张折叠靠背椅

  与张克勤的会面安排在主任值班室。一进值班室,记者又不免心中一惊,因为室内陈设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一张铁制架子床,一张书桌,一张木质靠背椅,仅此而已。倒是墙角另外一张皮面的可折叠靠背椅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张克勤见记者对那张靠背椅好奇,就笑着说:“这把椅子我自己基本没用过,是专为病人家属准备的。有时候个别家属要陪夜又没有床铺,我这个椅子就借给他们打开来当床宿一晚,方便实用。”一张椅子,足见张克勤的良苦用心了。

  “医生必须活到老,学到老”

  与张克勤的交谈愉悦而轻松,简单而明了,因为他本身就是个和蔼可亲、修养上乘、谈吐简练、思路清晰的人。聊及他的专业领域——肝病治疗,张克勤更是侃侃而谈,让人钦佩。追溯当初结缘医科,相识肝病的过程,张克勤的脸上透露更多的是一种追忆的幸福感。 “其实,从医是一个漫长而艰难跋涉的路程,实习的时候就是一个人要管十几张床,每两晚就当一个夜班,一有情况,都是飞奔到病床给病人检查,大家都是这样熬过来的。”张克勤回忆起那段青葱的过往依旧带着微笑,并表示如果没有早年的那些临床病例的积累,也不会有现在对肝病诊疗的如数家珍,对症下药。

  “当医生必须得活到老,学到老。医生与别的职业不一样,病人对你以性命相托,而人的生命是至上宝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医生必须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锻炼,积累精湛的医疗技术。”    张克勤对记者讲这句话时,语气变得异常严肃。他也呼吁其他的医生,特别是年轻的医生们要正视这个问题,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弘扬医者的医德,对每一位患者担负起责任。

  为完成介入治疗,一天4个多小时身穿沉重的铅衣

  众所周知,肝癌目前的治疗以手术和介入为主,而且综合治疗更为重要,如肝癌术后介入化疗,不仅能发现残存的病灶,而且可以预防术后的复发、转移。肝癌通过介入治疗可使肿瘤缩小并获得切除的机会。

  在南昌市第九医院肝脏肿瘤科,由张克勤带领的介入治疗小组,就是这样一支专注于肝肿瘤微创介入治疗的团队。早在十年前,张克勤就前往上海肿瘤医院进修了微创介入技术,由于学习刻苦认真,当年还被评为该院的优秀进修医师。回到南昌后,张克勤便在医院挑起了介入治疗的大梁。

  介入治疗简单地说就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通过注射药物对体内病灶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必须通过C臂(DSA)进行影像定位,而该设备具有强辐射。为防止射线对人体的损害,操作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必须身着十几斤重的铅衣,头戴铅帽,连脖子也要用铅制围脖包裹。

  张克勤科里日平均住着近30位肝肿瘤患者,每天他都几乎要排3台介入手术,而3台手术连台做下来需要4个多小时。在沉重的负荷之下,一天3台手术之后,腰酸背痛是通常人都可想像而知的。但是不为人所知的是,术中的沉重可在休息之后消散,而射线却不可避免地残留积累在体内,久而久之将对人体产生更大的伤害。面对自身生命的隐患,张克勤却是付之一笑“任何职业都不能完全避免风险,顾虑太多,不就没有人执业了?”

  介入手术效果让上海东方肝胆医院专家竖起大拇指

  介入手术对肝癌来说并不是根治性的手术,而是姑息疗法,通常是为了使肿瘤包块缩小而获得切除的机会。面对肝癌这样的重大疾病,患者和家属都会竭其所能,想尽一切办法来处理,有时在省内进行了治疗,还想到更上一级的医院再试试,一些患者就选择到国内最知名的上海东方肝胆医院求治。当他们拿出南昌市第九医院提供的介入术后CT片时,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的专家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这个介入手术做得很漂亮!”

  “医生要站在病人的立场善解人意”

  众所周知,抗病毒治疗是慢乙肝治疗的重点,但乙肝治疗不仅仅是抗病毒,它往往需要综合治疗。作为一名医生,张克勤说他最不愿意看到的是病人求救无门或者悲观的认为自己无药可救,丧失信心。病人能迅速接受医生给出的意见,很大程度上来自信赖。当然,信任的建立仅有良好的沟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医生是否足够专业,是不是能够站在病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张克勤在病人中颇有人缘,大概正是源于他精湛的医术与善解人意。至于如何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张克勤说他在脑中最常想的是如何为病人省钱。

  张克勤接待的许多病人都是曾经花过巨额的费用在肝病治疗上,不仅没有治好,反而因不合理的用药加重了病情。刚开始病人找到他时,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去审视他的疗效,而他也不去辩解,只是一笑了之,最终以疗效说话。久而久之,一些病人有了治疗效果后就带来了许多其他病友,都争相赞赏不已。除了建立信任,张克勤还看重与病人信任感的维护。他不仅身体力行这一点,还不断给科里的年轻医生“洗脑”,强调医德为先,“患者都很聪明,医生的言行举止和谈吐都向他传达了信息。一个优秀的医生是能够为病人提供最适合的专业治疗计划,而不是利用噱头只想着赚一次,然后永远失去这个病人,要真心的去关心每一位病友。”基于此,张克勤有时会劝退患者一些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一步一个疗程的去实现治疗肝病的目标。

  一份特殊的遗嘱示一颗感恩的心

  就在记者采访结束将要离开时,来了一对中年夫妻,他们走进张克勤的值班室,一见面,便紧握着张克勤的手说是“顺道来看看张主任”。

  经记者详细了解才知,他们俩人是为了却已故父亲的心愿而来,几句问候与寒暄,再握握手,然后离开。虽然简单,但传递着一股浓浓的温情,这种温情,从2012年到现在,已经持续了3年。其中的女士说:“父亲去世前立下口头遗嘱:一定要请张主任(张克勤)吃顿饭,每年要记得去看他,我们要有颗感恩的心。”

  老人立遗嘱,要对医生表达一颗感恩的心,这期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原来早在2011年1月,她父亲患上肝腹水,经人介绍来到南昌市第九医院,找到张克勤主任。张主任仔细询问了病史并作检查后,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就这样,老人住进了张克勤所在的肝五科,并接受了脾栓塞手术。老人住院期间,张克勤每天对他的关心与呵护让老人产生了无限的信任。由于病情的不断进展,老人的肝硬化不幸转化为肝癌,并再次入住肝脏肿瘤科。如同以前住院一样,张克勤经常去看望老人,陪他说会儿话。在这期间老人虽然痛苦,但异常坚强,“是张主任给他传递了很大的力量。”老人的女儿说,“那种力量,如同春风化雨似的。张主任让我父亲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拥有爱、温暖和尊严。临终前一天,父亲以口头遗嘱的方式留下他的愿望:要把对张主任的感情一直延续下去,如果我走了,办完丧事后,一定要请张主任吃顿饭,每年要去看望他。”

  对此,张克勤说:“我只是尽了一个医生该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他们却把世间最珍贵的情感给予了我!”他告诉记者,如今回忆起来,他其实并没有为老人做更多的事情,“每天去病房看望病人,了解他们的恢复情况,陪他们拉几句家常,对每个病人都是这样。病人将身体交给了医院和医生,那是一种信任,我们有责任让他们在接受身体治疗的同时,也尽可能让他们心情愉快。”

  “只要你把心交给了患者,他们会用真挚的感情回报你。”张克勤说,“正是这样的病人,让我和我们科室的医生在温情当中成长,愿意为他们付出更多。”

编辑: 谢元森
关键词:

“知音”医者

他是一名优秀的医生,术业有专攻,凭借精湛的医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方面成为江西省本领域翘楚,让上海东方肝胆医院的专家竖起大拇指;他是一位耐心而友好的倾听者,态度温文尔雅,话语平和亲切,成为广大病友心目中的“知音”。他游走于医学与人文之间,用一颗宽宏无比的心赢得病友的亲近,用卓越超群的医术赢得病友的安心。采访前的发现——良好的沟通赢得病友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