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95岁张元和受邀参加阅兵式

2015-09-03 08:20:00来源:央广网江西分网

  为江西省军区唯一受邀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的老战士

  张元和敬礼

  张元和生活照

  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八一奖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一枚枚功勋奖章,见证着一段段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岁月,诉说着共和国军人张元和闯过枪林弹雨的传奇。

  少小参军

  年纪虽小拿定主意要当红军

  1920年,张元和在甘肃海原县(现宁夏海原县)草场村呱呱落地。由于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当时的海原县一带在西征红军到来之前,还没有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组织。老百姓既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也不知道共产党是什么样子的,直到彭德怀率领西征红军来到了这里。

  1936年的某天,草场村来了一支只有六七个人的红军小队伍,他们戴着红五星的灰布八角帽,虽然衣服很破旧,但都很精神,待人很和气。他们告诉当地的村民:“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使穷人有地种、有饭吃,和穷人是一家!”

  张元和第一次听说穷人受苦不是命,第一次听到“剥削”、“压迫”和“新社会”这些词,虽然还不太理解它们的含义,但是“穷人有饭吃”“和富人一样平等”这些话,还是深深吸引了他。张元和与本村的几个小伙伴一起议论红军,有的说,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不打人骂人,我们都是穷人,干脆去当红军吧!张元和说:“我看红军好,我想去当红军。”

  张元和当时不满16岁,在小伙伴中年龄最小,但有主见、懂事,大伙便选他当头儿,带大家去当红军。他在家排行最小,长辈起初不同意,但看到他那样坚决,最终还是同意了。

  奔赴前线

  第一次坐火车觉得像关“洋禁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家危急。当时,张元和所在的红十五军团奉命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不过,改编之后的红军得换装,换上国民党军装,很多人在感情上接受不了,张元和也想不通。不过身为军人,必须服从指挥。后来,张元和学着老兵的样子,将国民党军帽上的帽徽揪掉,至于那一顶舍不得换的红军帽,一直放在背包中,直到在晋东南反日军“九路围攻”的战斗中丢失。

  部队改编后不久,就接到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的命令。那也是张元和第一次坐火车。“当时的火车还是闷罐车,门一关、车一动,里面就黑了,什么都看不到,车轮的声音特别大。”张元和告诉记者,那个时候,华北的天气很热,车厢里也很闷,开始的时候因为赶路疲劳,睡得香甜,坐久了人就受不了,“我记得有个战友说,这就是关‘洋禁闭’,还不如走路好。”

  当火车抵达山西崞县(现山西原平市)时,前方的铁路被日军炸毁,剩下的路只能靠脚走了。

  部队在过黄河出发之前,规定每个人必须编两双草鞋,“当时我用破布和草编了两双,但是一路行军下来,没多久鞋子就穿坏了,其他人也没有多余的鞋,但又不能掉队,我就只能光着脚板走路。”张元和说,黄土高原上的泥巴路异常难走,不过年轻的他不怕累也不怕苦,该跑还是得跑,光着脚的他还是毅然决然地走完了那些路。

  伏击日军

  参加平型关战役“发了洋财”

  为了配合国民党军队的对日作战计划,八路军总部决定打平型关战役伏击歼灭日军。三四四旅的任务是占领平型关北面的一线阵地,而张元和所在六八七团一营卡在一个山头上,准备夹击日军。

  “我记得那天是早上7点多,日军第五师团二十一旅进入我伏击圈,我们居高临下,打得日军人仰马翻。后面的汽车看到前面的汽车中弹着火,就想掉头,结果山沟太窄转不过去,车上的日本鬼子死伤很多。”张元和说,有的动作快的日军士兵跳下车,往沟上爬,但立刻被打了下去。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日军第五师团长板垣征四郎发现被伏击,急令两个联队火速赶往平型关增援。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命令三四四旅断敌退路、阻敌增援。而此刻,张元和正和战友躲在半人高的草丛中,卧泡在泥水里,等待着增援日军的到来。

  “见到增援的日本鬼子,那可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啊。部队等鬼子走到五十米之内才开火,打得鬼子晕头转向,丢下几十具尸体。鬼子还派了飞机过来,炸得阵地上到处都是坑,但还是没有扳回败局。”战斗中,张元和往返于各连阵地之间,传达营长命令,腰上的皮带扣子被子弹打坏了,挎包被打穿了两个洞,衣服、裤子也被打中,但非常幸运的是,没伤着骨肉。

  战斗结束之后,部队缴获了很多战利品,张元和得到了一个日军用的大牛皮背包,“那是一个当官的用的包,里面有一套厚的绒的衣服、厚布袜子,还有一双皮鞋,营长说给我了,其他的战友看到了,都很羡慕,说我‘发了洋财’了。”

  战场受伤

  关公刮骨疗毒

  他刮骨疗伤

  只因不愿被截肢

  1938年,在反日军“九路围攻”中,张元和所在的六八七团随三四四旅转移到武乡一带,集中破坏侵入晋东南日军的后方运输线。这时的张元和在机枪班,在进行张店战斗时,日军用掷弹筒、“巴狗炮”疯狂向我阵地还击,拼死要撕开六八七团卡住的口子。

  “日军的迫击炮短小精悍,但是威力大,可以打500多米,发射的时候就好像一只哈巴狗,我们就叫这种炮‘巴狗炮’。”张元和说,看到身边的战友不断受伤、牺牲,大家恨得直咬牙,“我们没有火炮,只是机枪火力强,不过鬼子的火力也不差,机枪手在我面前被鬼子打中了天灵盖,牺牲了。”

  张元和说,尽管我军处于劣势,但是在两天的激烈对抗下,仍然打退了日军的六次冲锋。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张元和随改编后的新四军第三师开赴苏北地区。在江苏涟水地区,张元和所在部队奉命夜晚去攻打敌人的据点。“没想到会在半路上遭遇出来扫荡的日军小队。”张元和对记者说,战斗中一颗子弹打穿他的上嘴唇,打掉了他3颗门牙,幸好没有打进喉咙,没有伤及要害。

  但是,这一次的负伤,并不是张元和经历中最严重的。

  “要说最严重的一次,那还是在1942年,当时我是连长。一天,我们去拔灌南县一个伪军据点,那里有50多个伪军。交战中,伪军看到我拿着手枪,后面还跟着通信员,以为我是指挥员,火力就都往我这边来了。我的左臂肘关节被打穿,骨头被打碎。在野战医院治疗时,没把骨头碎渣清理干净,后来动了三次手术还没好。”张元和说,当时医生告诉他左臂伤得太重,没办法接上,又发炎了,只能锯掉。

  不过在战争年代,医疗条件都不太好,野战医院没有相应的医疗设备,做截肢这样的大手术时,连麻醉药都没有,而且用的还是木工锯。

  “我一听要截肢啊,那肯定不行,截肢了我还怎么拿枪?我爬起来就想跑,医生看我不想做手术也没办法。”张元和露出手臂上的疤痕告诉记者,后来医生就在伤口处用刀划开一个半尺多长的口子,先把烂肉割掉,再将刀伸进去清理。

  “刀刮在骨头上,像火烧一样,还有‘嘎吱嘎吱’的声音,刮完碎骨头以后,再用纱布穿进伤口,来回拉动,进一步清理伤口。”张元和说。

  张元和后来对人说:“从小听说关公刮骨疗毒,我这辈子也算领教过了!”就这样,修养了大半年,伤口奇迹般愈合了。虽然这一次的伤病最终算是“痊愈”了,但是张元和的左臂从此再也无法伸直,留下了终身残疾。

  最大荣誉

  成江西省军区唯一受邀参加9月3日阅兵仪式的老战士

  除了炮火的喧嚣之外,张元和也有许多温暖的记忆。

  朱德总司令酷爱体育,是一个篮球迷。1939年初,他在山东高平视察张元和所在的团,提议和战士们来一场篮球比赛。

  “那个时候朱老总已经45岁了,我跟他一队,球场上大家都让着他,怕撞倒他。”张元和笑呵呵说,“也就是因为朱老总,我才爱上篮球的。”后来,篮球这项运动就一直伴随着张元和。

  解放后,张元和与妻子周仲生育有六个孩子。

  “小时候,白天很少能见到父亲,晚上他也很晚回来。”长子张大军告诉记者,张元和带他们就像带兵一样,常叫几个孩子排成队,进行训话,“不过,虽然很严厉,父亲还是很民主的,经常用家庭会议的形式决定家里的大事。”

  “那个时候工作很忙,白天顾不上照看孩子,只能在晚上回家了以后挨个儿抱抱、亲亲。”张元和说,现在,只要回老家,他都会带上孩子们,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无论他们走多远,都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

  现在,张元和已经95岁高龄了,但精神很好,生活很有规律。“在外面几十年了,现在还是爱吃北方的面食。与我一起并肩战斗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我能活到今天是很幸运的。”

  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张元和也成为江西省军区唯一一位受邀参加9月3日阅兵仪式的抗战老战士,将作为抗战老同志代表乘车检阅部队,“这是党和国家对革命历史的重视,也是我们最大的荣誉。”张元和说。(南昌晚报 范宁 实习生 马婉莹 记者 高学斌 首席记者 万勍)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95岁张元和受邀参加阅兵式

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八一奖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一枚枚功勋奖章,见证着一段段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岁月,诉说着共和国军人张元和闯过枪林弹雨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