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6月1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他成长于英雄城南昌,是钱钟书的得意门生、杨振宁的同窗挚友、俞敏洪的授业恩师;
  因为他,中国读者认识了于连、哈姆雷特、包法利夫人、罗密欧与朱丽叶;西方世界知晓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李清照、汤显祖……

  带你回忆翻译家许渊冲与江西的故事,以示悼念。

  离开南昌求学,留恋故乡
  在许渊冲散文随笔选集《山阴道上》,大师谈到离开南昌求学时,身为游子的他留恋故乡。

  许渊冲散文随笔选集《山阴道上》

  “我为什么留恋故乡南昌呢?在上世纪30年代,赣江之滨的滕王阁早已名存实亡,再也看不到‘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了。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也并不是南昌独有的风光。所以我在江西省立南昌第二中学读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乡土之恋。但一等到离乡背井之后,我才发现故乡也像健康一样,在失去后才觉得可贵。司空见惯的小桥流水人家,仿佛也旧貌换新颜了。”
  “和二中同学刘匡南同坐一辆汽车离开南昌,他在我的纪念册上写道: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与许君不期而遇于车,沿途休息于八都最久,遂相与散步村之附近,复坐于鲜见大树下闲谈,觉既别于二中,相见甚难,不料犹遇于兹,然自今以后,必难有此乐矣!因执笔记之以为念。平平常常的几句话,但在我这个初离家门的游子读来,却有了不平常的意义,仿佛字里行间凝聚了一片乡情似的。后来二中迁到永泰,每逢月夜,我喜欢同匡南、燮昌在赣江之滨散步,望着滚滚北流的江水,仿佛它能把我们滔滔不绝的乡思,带回遥远的南昌。这时我们最爱读的诗句,是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走上翻译之路与南昌求学经历分不开
  2017年3月6日,许渊冲和夫人照君回到阔别15年的家乡南昌。
  回返母校南昌二中时,许渊冲讲述了自己在南昌求学的经历——我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当时是在南昌实验小学读书。但我一开始对英语并不是很感兴趣,直到有一次,听我哥哥唱了一首《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一闪一闪小星星》),我才开始喜欢上英语。”尽管如此,许渊冲的成绩一直平平,直到高二才真正“爆发能量”,“那时我正在二中读书,老师布置我背诵30多篇英语短文,其中包括《凯撒大帝》、林肯演讲词等。我的英语成绩就是在一丝不苟的背诵之后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许渊冲在二中待了6年。初一时分在丁组,教数学的是“江西四大数学名师”之一的李果青,有一次他在黑板上笔误,许渊冲指出来,李老师不但没生气还表扬了他。教历史的是朱端人,讲到杨贵妃时,他花了一小时讲李白的《清平调》,这激发了许渊冲后来英译《李白诗选》的兴趣。许渊冲表示,自己之所以能走上翻译道路并取得丰硕成果,与老师们的引导和教诲分不开。
  最爱南昌美食是油饼
  2017年3月6日,许渊冲回到南昌时说:“我1938年离开南昌去外地上学,那时日本正轰炸我们南昌,百姓受苦受难,城市满目疮痍。近80年过去了,现在的南昌,到处是高楼大厦,马路宽敞整洁,几乎是小北京了!”
  离家数十载,是否还记得乡音?许老说:“好多年不说了,勉强可以吧!”接下来的谈话切换到“南昌话模式”,记者发现许老的南昌话不仅流利,而且是一口地道的老南昌话:“我在南昌很多地方住过,最初住在石头街59号,再搬到状元府22号,然后搬到海棠庙10号、宫保第11号、土地庙3号,又搬回状元府,之后从那儿搬到书院街2号及都司前57号,又搬到石头街28号。1938年,日本战机轰炸南昌,我搬到乡下避难,就在今天的青云谱蔡家坊。”近八十年过去,许老能够回忆起他住过的每一条街(不少街名现在已经不存在)、每一个门牌号码,乡情之深,可见一斑。
  许渊冲说,南昌所有地方中,他最爱百花洲,依稀记得东湖之上有三座小岛,有九曲桥、苏翁堤、百花洲亭,水光潋滟,荷花满湖,美不胜收。许渊冲的好多同学都住在百花洲附近,他们经常邀朋引伴到湖边游玩,在那里度过了许许多多美好的日子。
  都说味蕾的记忆是最持久的,许老记忆中的南昌美食是什么?听到这个问题,许老笑了,他用老南昌话对记者说:“我喜欢吃咯,你可能猜不到——油饼!那时候想吃吃不到,三个同学吃一个哦!”
  期颐之年,
  永为少年,
  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