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栗12月30日消息(记者王一凡 通讯员梁紫微 江辉 刘文群)1973年9月出生的罗宪,是萍乡市上栗县长平乡杉木村一个普通农家的媳妇,长平卫生院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但是,“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在她身上熠熠发光,她还将这种孝心融入工作,默默无闻地为老人们提供最贴心的服务。

  照顾家婆,她用时间见证真情

  罗宪的娘家在上栗县长平乡平吉村,父母老实淳朴,厚道正直。耳濡目染,她成长为一个善解人意、尊老爱幼的好姑娘。1997年,经人撮合,她嫁到同乡杉木村,丈夫家境贫寒,她没有嫌弃,而是勇敢面对,日子过得平淡,夫妻恩爱、家庭和谐。

罗宪在健康屋场贴心会上宣讲公共卫生知识(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家公早逝,家婆患有严重的帕金森病和脑梗塞后遗症,老人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成人。绝不能让她晚年留下遗憾,罗宪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她几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家婆,无微不至,无怨无悔,成就了一段佳话,谱写了一曲赞歌。时间见证真情,她成了长平乡十里八村的“好儿媳”。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罗宪做到了。

  在罗宪的日历中,家婆和工作就是重心的重心,每天连轴转,身体像散了架,但她从不叫累。结婚一年后,她有了自己的女儿,家里负担越来越重,靠她微薄的工资根本无法维持家里的开支。丈夫迫于生计外出打工了,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但她咬牙坚持下来了。为了让家婆治病,她一手抱着女儿,一手搀扶着家婆,四处求医问药。帕金森病目前还没有根治的良药,只能够长期吃药控制病情,为让老人增强体质,她还要保证老人家衣服干净暖和,悉心照顾家婆的衣食起居。

  真是祸不单行,2006年8月,罗宪正在医院上班,得知婆婆突发脑梗塞,她立即请假送家婆急救,办完各项住院手续时已是深夜,她依然留下来照顾婆婆。也许是孝心感动了上天,经过一个多月的住院治疗,家婆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于是,罗宪把家婆接回家,开始了康复计划。但老人对自己没信心,根本不配合,罗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几天的耐心劝说,终于打动了家婆。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能训练,家婆可以扶着东西慢慢试着站起来,一步一步挪动脚步行走了,罗宪也流下了喜悦的泪水,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罗宪入集市开展公共卫生宣传(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2009年,罗宪向娘家亲戚借钱建房,本来建房事情就多,开销又大,在这节骨眼上,家婆病情却又一次加重,需要住院。当时丈夫在外打工,家婆的其他几个儿子要不未娶,要不患病,要不贫困,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母亲。罗宪毫不犹豫地担负起护理婆婆的重任,一住就是半个多月。尽管家里负债累累,建房的钱都是东拼西借,但她都从来不会减少家婆的营养。细心的照料和护理,母亲再次战胜了病魔。

  罗宪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家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逢人就夸不知哪辈子修来的福份,遇到一个这么孝顺的儿媳妇,罗宪也成了好多家庭的楷模。

  言传身教,她用行动传递孝心

  敬老爱老助老的孝道文化应该不断传承,发扬光大。罗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仅给旁人,更给自己的女儿上了生动的一课,成为了女儿传统文化的启蒙老师。

  在照顾家婆的日子里,一般人都难以想象罗宪当时所承担的身体劳累和精神压力。她用几十年的青春践行着孝道,印证着孝心,展现了一个农村妇女尊老爱幼、淳朴真诚的博大情怀,树立了一个农村媳妇仁厚善良、孝敬老人的良好形象。曾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忙碌,罗宪实在没办法家里、单位两头跑,她不得不把家婆和女儿接到单位宿舍,工作之余,又忙着帮家婆和女儿洗头洗澡、洗衣喂饭。婆婆经常对她说:“罗宪,你真的比女儿都贴心、暖心。将来我百年后,在天堂都一定要保佑你一生平安”。 小小年纪的女儿也常常说“妈妈对奶奶真好,将来我长大了,也要像这样好好照顾爸爸妈妈。”

罗宪在健康屋场贴心会上宣讲公共卫生知识(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多少付出,无论多少委屈,不计多少得失,孩子能够茁壮成长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罗宪照顾年老多病的家婆,对女儿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慢慢的,女儿也开始帮助妈妈分担了,做饭干家务抢着上。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罗宪坚信,行孝是善心的体现、爱心的写照、良心的凸现、耐心的考验。行孝是至高的道德、是高尚的行为、是做人的风范。只要孝心永驻,用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让敬老爱老助老成为不灭的明灯,就能使自己的小家庭更加幸福美满,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稳定。

  及人之老,她用大爱书写人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心的可贵,在于大爱的延伸,平凡之事见伟大,点滴之中见真情。敬老爱老助老,其实就是在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伸出一只温暖的手;在老人需要倾诉的时候,静静地在身边听他们唠叨;在老人需要关心的时候,一句亲切问候,一次端茶递水、一点力所能及的行动。罗宪就是用这种大爱情怀延伸着自己对孝心的理解。

  2010年,罗宪开始接手单位公共卫生工作,下乡为老人免费体检、进行健康教育成了家常便饭,与老人们交流沟通也成了罗宪的必修课。罗宪如对待家婆一般对待每一位老人,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帮他们制定康复方案,告诉他们注意事项,帮他们选购药物等等;开展失能老人和老人安宁疗护调查工作,了解老年人对临终关怀的需求,调查失能高风险贫困老年人的基本信息,这些都是与老人们打交道的工作,罗宪俨然成为了长平乡老人群体的“管家婆”。

罗宪喂家婆吃饭(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付出真情收获真情。乡里的老人们已经被罗宪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他们亲切地称她为“好医生”。在蕉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赖大叔,因为不懂报销程序,是罗宪冒着雨雪上户帮他补齐资料,及时帮他报销到位。福寿村老人刘大娘,儿子患精神病,生活贫困,无人照料,不小心将住院发票等全部丢失,是罗宪帮她想方设法进行补办,理顺手续。福寿村另一老人丁奶奶,儿子瘫痪在床,是罗宪工作之余帮着照顾,并一字一句地告诉老人家照顾病人的细节和注意事项,每一次即将离开,老人都依依不舍,盼望着她尽快回来。塘上村老人陈大伯,视罗宪为自己的亲生女儿,每次体检返程,他都要送出很远,直到车子拐入弯道,消失不见,才怅然若失地慢慢回家。如此事例,数不胜数,罗宪用自己的爱心,在每个老人心里刻下了爱的印记,让他们的余生充满阳光和笑容。

  罗宪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对家婆孝顺,对老人关爱,用自己的行动,谱写着一曲曲爱老敬老助老的赞歌,弘扬着中华五千年的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