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唱活一本“农旅经” 巧打一张“致富牌”

2018-12-10 11:05:00来源:央广网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系列

  央广网12月10日鹰潭消息(记者李竟成 见习记者于子敬)赣北已进入猫冬的时节,静夜里,鹰潭南郊的龙虎山仍是一幅繁忙景象:神仙扮相的演员在丹山碧水间来来往往,如织的游人在淋漓光影中轻烟漫步。当地景区用70分钟、300余名演员和4600多个特效灯光打造了一场行进式的实景演出《寻梦龙虎山》。泸溪河上泛“仙舟”,两岸丹霞扮“仙境”,若雨若雾化“仙踪”,伴“如梦”一曲,游客置身于自然山水间,如痴如醉,逍遥悦然,一步一惊叹。

  改革开放四十年,江西鹰潭龙虎山以道教文化作为根基,借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发展的东风,搭建起一座特色产业的金字塔,耕耘出一片农旅融合的试验田。

  旅居产业激活沉睡乡村一池春水

圣井村大量闲置农房(央广网发 于子敬摄)

  龙虎山下的沙湾圣井村,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百余栋民居。在圣井村,开窗即是景,屋外是清新空气,抬头是蓝天白云。2010年前,百姓进村只能依靠摆渡船,随着村村通公路全覆盖,越来越多村里年轻人走出圣井落户城镇。如今,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了家中老人和孩子,圣井村70%以上的农房空置,空心化愈发严重。

  如何盘活农房这个沉睡的资产,成了圣井人心头的结。人居景中,村入山中,景村交融,深居龙虎山的圣井人决定自发组织合作社,想个法子向沉睡的美丽乡村注入活水。

  好消息接踵而至。今年6月,村民合作社联系到了北京的专业养老产业公司,将旅居养老项目引入了圣井村。

  新产业迸发活力。专业的养老产业公司为老村子带来了新愿景。农户提供自家多余的房源,养老产业公司负责统一规划、设计、装修、改造和运营,利用龙虎山闻名全国的名气,将闲置的房源租给来此地的老年人,作为长期旅居、社区养老住所。

  农民利用自有住宅一方面获得转让空房的财产性收益,另一方面通过经营农家乐、销售农产品增加经营性收入,留守老人在风景名胜区旁拥有了新产业,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延伸了当地农业产业链、消费链和价值链。

  村民练义生拿出了自家三层小楼部分闲置的房间,与养老产业公司签订了十五年合同。根据合同,空闲房间将投给经营公司打理,每间房子每月将产生数百元租金,加上旅居养老带动的相关收益,练义生每年将有两万元以上的收入。

  良好生态就是民生福祉,背靠龙虎山,贴近大自然,圣井乡村慢生活的理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不建一间房,不占一分地,旅居养老产业让圣井迸发出崭新的活力。农旅结合不仅让龙虎山圣井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也让更多的游客玩美了。

  文化底蕴为道源古镇添魅力赋动能

  鹰潭上清“中国道教第一古镇”,因道而起,因景而名,因业而兴,因变而福。有1300年历史的上清古镇,因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创立道教而闻名。龙虎山风景区旺起来,带动了上清全镇的旅游产业。八十年代,上清镇每年游客量不足一万人,如今每年一百万外地游客涌入古镇。

上清古镇修葺一新(央广网发 于子敬摄)

  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清的百姓从依靠打渔为生到外出打工,现在,好多在外的本地人纷纷回流,从事旅游服务业。如今百姓靠山吃山,上清古街商户林立,沿街售卖自家农副产品,开豆腐坊、酒坊,沿江建农家乐,运营旅游竹筏,收入快速增长。

  有特色产业支撑的、美丽宜居的,具有上清特色的古镇,让有想法敢尝试的人,在上清都能致富。当地导游朱红兰,十几年前在外打工,看到家乡兴旺起来,如今回到上清镇干起了导游,上个月收入就有一万六千元,旺季时最高月收入能突破两万元。

  五年前上清古镇公共财政收入1400万,2018年前11月公共财政收入已突破5000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上清镇党委书记赵俊波自豪的说:“上清不仅要做鹰潭市的后花园,还要做成省会南昌的后花园”。

上清古街游人如织(央广网发 于子敬摄)

  上清镇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有与众不同的发展“情商”与门道。近几年,上清依托“道源”特色产业,打造“道上清、古上清、夜上清、水上清”四个上清,让天师府、上清古镇和泸溪河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上清深入挖掘、提升道教文化,努力推进古建筑修缮和改造亮化工程,打造了古镇特色旅游产品一条街。古镇重塑的过程中,不仅改善了集镇居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让古镇焕发新貌,也提升了游客接待能力和水平,重生的千年古镇为上清添了魅力赋了动能。

  不等不靠抱团创业让五彩乡村产业兴口袋富

口上舒家村打造五彩乡村客栈(央广网发 于子敬摄)

  龙虎山景区仙水岩旁有几十栋五颜六色的小楼,水泥路通村入户,农家院错落有致,旅游大巴停满房前屋后。这是龙虎山景区打造的五彩乡村旅游示范点——口上舒家村。目前全村58户已有37户从事农家乐乡村旅游,11户从事旅游纪念品销售,床位多达1000张,年接待游客超过35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6万余元,村里商贸繁荣、村民安居乐业、百姓生活富足,抱团创业让口上舒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80年代,口上舒家村民以打渔为生,温饱都难以解决;90年代初,龙虎山小有名气,陆陆续续开始有外地人来旅游;2009年以前,龙虎山景区大门座落在村旁,村民们争先恐后在大门口附近开饭店,但是小饭店留不住客人,游客吃完饭拍拍屁股就走了;2009年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落成,大门改迁,经口上舒家进出的游客量锐减,一半民营饭店倒闭,剩下的只能惨淡经营。口上舒家村遇到的困难还不止于此。2010年,一场洪水突如其来,冲毁了整个口上舒家,乡村变成了荒村,村民不得不开始考虑如何熬过“寒冬”。

  口上舒家党支部委员舒太明是口上舒家非公旅游带头人,他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舒太明自筹200余万元,建成了3层500平米、共40余张床位的农家乐。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游客爆满。村民看到舒太明的农家乐开办的红红火火,都跃跃欲试,想分一杯致富羹。

口上舒家农耕博物馆(央广网发 于子敬摄)

  后来,全村村民都不等不靠参与了进来,每家每户共享旅游成果,由村党支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2017年,村子建起了旅游合作社,重点打造五彩乡村旅游示范点,共同发展连片农家乐。如今四十多户村民一齐发力,不仅开了客栈,还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收费价格,一起开农家乐、卖特产、做美味,抱团取暖打造口上舒家的大生意。从“餐馆小村”到“五彩乡村”再到“集体经济合作社”,口上舒家58户探索出了区域旅游的新模式,村党员舒太明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零零落落的“餐馆小村”变成了整齐划一的“五彩乡村”,再次散出光芒。

  如今的口上舒家村向绿水青山要来了金山银山,自力更生讨来了“五彩斑斓”的新生活。

  特色产业激活了鹰潭村村镇镇的满盘棋,千年道都围绕着农旅结合绘就出新画卷。龙虎山下,一个个村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农旅结合擦出火花,就像一把把开启脱贫大门的“金钥匙”,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新引擎。龙虎山正让农旅产业处处开出致富花,季季结出丰硕果。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鹰潭;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农旅产业

鹰潭:唱活一本“农旅经” 巧打一张“致富牌”

赣北已进入猫冬的时节,静夜里,鹰潭南郊的龙虎山仍是一幅繁忙景象:神仙扮相的演员在丹山碧水间来来往往,如织的游人在淋漓光影中轻烟漫步。当地景区用70分钟、300余名演员和4600多个特效灯光打造了一场行进式的实景演出《寻梦龙虎山》。泸溪河上泛“仙舟”,两岸丹霞扮“仙境”,若雨若雾化“仙踪”,伴“如梦”一曲,游客置身于自然山水间,如痴如醉,逍遥悦然,一步一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