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三周年特别报道

1月29日,游客在神山村体验打糍粑。记者 梁振堂摄

1月29日,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张灯结彩过新年。记者 梁振堂摄

江中集团焕然一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记者 朱文标摄

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芯片制造实验室。记者 洪子波摄

1月30日,光明社区干部热心为辖区居民服务。 记者 朱文标摄

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计研发的LED台灯。记者 洪子波摄

  编者按

  2016年2月1日至3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视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对江西工作提出了重要要求。总书记视察江西三周年前夕,记者沿着总书记足迹,深入神山村、南昌大学、江中集团和光明社区等地,感受三年来我省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凝心聚力,感恩奋进,推动赣鄱大地发生的全面深刻、鼓舞人心的新变化。

  “脱贫攻坚”篇

  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

  井冈山下生机盎然

  神山村里气象更新

  翻看三年前神山村的照片,灰黄色是其主色调——“干打垒”的土屋,满地灰尘的泥巴路,凋敝的篱笆墙。

  1月29日,浏览飞翔在神山村上空无人机拍摄的画面,鲜明的青、白、红色充满了屏幕——青色是民居的瓦顶,白色是房屋的外墙,红色是悬于村口、树梢的灯笼。

  三年时光,54户231人的神山村,旧貌换新颜。

  旧与新

  村口的房子是老村支书彭水生家的。这位以给总书记点赞而闻名一时的老人,谈起三年前的那个冬天,仍然饱含深情:“习近平总书记来了后,我们神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路宽了,灯也亮了,喇叭也响了。”

  今年77岁的彭水生出生在神山村。他记得,以前村里人靠山吃山,村民们发展生产,利用山中盛产竹子的优势,办起了造纸厂,后来因造纸厂效益不好,又办起了筷子厂、算盘厂、雨伞厂等。莽莽群山之中,村民们利用一切资源创造生存条件。但由于交通、市场等多种因素,2010年前后彭水生家年收入依然徘徊在千元左右。

  2016年,市、县、乡三级扶贫工作队入驻神山村。随后,猕猴桃基地、黄桃基地、茶叶基地建起来了,家家户户入了股;竹木加工厂、酒厂、农家乐办起来了,村民个个能挣钱;红色书屋、文艺宣传队、红色培训基地建起来了,村民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

  彭水生的家被改造成了有7间带卫生间的标准客房的民宿,竹木桌椅家具散发着清香,每年单接待游客吃饭住宿收入就有四五万元。他二儿子办起了养蜂产业,年产蜂蜜250公斤,销往全国多地,最近正琢磨着新的一年怎么提高蜂蜜品质,扩大生产。

  “吃水不忘挖井人,脱贫不能忘了习近平总书记!”望着焕然一新的山村,彭水生脸上写满笑意。

  路与命

  打开手机地图导航,从井冈山茅坪乡到黄洋界景区的S230省道中段,蓦然多出一条路。

  这是一条标线清晰、护栏齐全、宽5.5米的全新沥青路,穿过山间的翠竹林,通向神山村。村民们说,它是由原来狭窄的水泥路改造而来。

  左秀发是这条路的受益者。2012年,由于长年劳累,他患上了哮喘。“我一直在山下的乡医院看病。医院的药有限,病总不见好。那时只能认命啊!”

  2016年,扶贫的春风吹进了神山。从上海来的医疗扶贫车队开进了村,为村民们义诊。在专家的介绍下,左秀发到上海市东方医院吉安医院看病。“刚开始,我一个月去三次吉安,后来变成一个月去一次,再后来,一年去一两次就行了。知道我的情况后,大夫会把药定时寄给我。”

  坐在炭火盆边的左秀发,脸色红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和信心。他说:“多亏了党,我的生命才得以延续,我再也不认命了!”2018年,他的大儿子左香云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左秀发交代他:“你要坚守好你的职责,为更多的人带去幸福!”

  三年来,从这条路上,不仅走来了医疗专家,更走来了全国各地的人们。企业家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扶贫项目,红色培训学员们来此学习考察脱贫攻坚经验,游客们想看一看脱贫村的新貌。三年间,神山村共接待了近62万人次的游客。

  山里人们的命运,因为扶贫之路而改变。

  去与留

  “我活了50多岁,2016年以前,最远就只到过吉安。从没想到,这辈子会去北京,更没想到,还能进入人民大会堂……”回首自己三年来的足迹,村民彭夏英一连用了好几个“没想到”。

  2018年,彭夏英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她为此先后去了四趟北京。回来后,四川一家电视台邀请她去做访谈节目,她又去了一趟成都。

  彭夏英的丈夫张成德是重庆人,三十年前来到神山村定居。在这里,两口子靠种两亩薄田和做竹筷子为生,几十年没有离开过大山。

  而现在,不仅一辈子没出过山的山里人走出去了,过去下决心逃离大山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10多年前,我如果不出去打工,就只能上山去扛毛竹。”左秀发的小儿子左春仁说。2007年,他离开村庄,去浙江义乌做手工艺品生意,后来又做过景点照相工作。2017年,眼见家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左春仁回家了。他帮助母亲,在家门口为客人打糍粑。同时,在老屋里开了工作室,专门做木质手串、手链等工艺品加工。

  “每天早上起来蒸9斤糯米,能打150块钱的糍粑。有时候游客多,下午还得接着蒸。”站在热气腾腾的蒸笼旁,左春仁算着账:“年收入大概有10多万元,比在外打工强。以后就留在家里,不走了!”

  这三年,神山村回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餐饮、民宿、养蜂、酿酒、便民超市……村里的一个个行当,在这些“生力军”的手上悄然兴起。

  正如作家袁鹰在散文《井冈翠竹》中深情地写道:“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如今,坚强的井冈儿女与漫山的井冈翠竹一道,继续创造着新的生机、新的希望。(记者 李 歆)

  “生态建设”篇

  “绿富同兴”的江中密码

  江中牌健胃消食片,消费者每天嚼掉几十万盒;江中乳酸菌素片,一上市就成为“黄金单品”;江中保健品参灵草,被誉为“中医药文化瑰宝”……江中在国内可谓家喻户晓。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视察时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三年过去,江中集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进,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互惠双赢。

  记者1月31日走进江中集团,探寻江中“绿富同兴”的密码。

  位于南昌市梅岭风景名胜区的江中制造基地,参天大树茂密如林、绿色草皮绵延铺展、清澈小溪鱼虾嬉戏。这座占地3000亩的江中药谷,四周森林覆盖,内有湖泊环绕,自然空气洁净度达到30万级。

  对美的追求,是江中集团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企业发展的长期坚守。那是1993年,江中制药厂用3000万元买下这里,命名为“江中药谷”。药谷不种植药物,也没有大规模开发。大门进去,两旁是近一公里长的水道,水是处理过达标排放的制药废水,水面不时有野鸟游弋。远处的厂房,被设计成上覆绿地的模样,药谷四分之三的面积还保留在原始山林状态。空气清新、地面干净,为制药提供了很好的环境,使自然生态与现代工业完美结合。药谷中跑动的野兔、松鼠,水中游弋的水鸟和鱼,都成为江中生态的义务检测员,和企业一起打造“中国最美工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年来,江中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中医药产业与大健康领域,坚持打造以中医药产业为主业,品牌工业内生驱动增长和工商业并购外延拓展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格局,实现集团主业突围和规模增长。

  数据显示,2017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1.5亿元,2018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07亿元。江中品牌价值由2016年的140.85亿元跃升至2018年的207.15亿元,位居中国最具价值500品牌医药行业第六位。

  三年来,江中集团产品线从OTC向保健品及食疗产品不断延伸,推出了一系列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拳头产品,特别是在胃肠领域,明确了集中优势打造“日常消化类用药专家与领导者”的“独角兽”目标。

  2017年以来,通过各种创新举措,集团主打推出的肠道用OTC产品——“乳酸菌素片”,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较2016年增长103%,并有望用3至5年时间,再造一个过10亿的拳头大单品。“江中猴姑米稀”自2016年底上市以来,短短一年时间即成为电商平台冲调品类销量冠军,目前实现销售收入破10亿元,并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进步一等奖”,为江中食疗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行走在江中集团,处处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创新氛围。江中集团持续加大投入加强研发,积极改进研发软硬件配套设施,朝着打造世界领先硬件和具有产业转化闭环的优势创新平台、聚集尖端人才的领先研究平台和快速占领中医药大健康市场高地蓄势发力。

  2018年6月,江中科研中心投入使用,标志着集团科研平台建设迈上新起点。该中心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中药企业研发中心,拥有两个国家级研发中心以及一个院士工作站、一个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一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三年来,江中集团柔性引进院士等各类人才多名,现有的国家各类人才工程人选均已覆盖。

  在江中药谷大门的入口处,矗立着一幅长148米、高9米的巨型浮雕,上面镌刻着从远古神农到清末张锡纯等68位我国历代中医药名家。“能不能从历代名家手中接过中医药发展的火炬,能不能挖掘出中医药思想的精髓,能不能本着极致的精神去追求卓越,能不能制造出享誉世界的中医药产品?只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去干,江中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面对未来,江中集团总经理卢小青充满信心。

  走出江中,放眼江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全体赣鄱儿女正发力,再奋进。(记者 骆 辉)

  “创新发展”篇

  让创新大树枝繁叶茂

  冬日清晨,春节临近,记者来到位于南昌高新区的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见到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南昌大学副校长江风益教授。

  回忆起当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时的情景,江风益记忆犹新:“当时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我们攻科研难题和抓成果转化决心大、目标高、工作实、成效好。总书记的话振奋人心,坚定了我们把核心技术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中的信心,坚定了我们用自主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鼓励,转化成为江风益团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不竭动力。三年来,继硅基蓝光LED成果之后,喜迁新址的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又在LED高端装备、硅基黄光、硅基绿光、红光、LED照明新技术等方面均取得新的突破:硅基黄光LED光功率效率提高到26.7%,远高于国外公开研究记录的最高水平(9.63%),而这一成果的获得,正是基于中心自主研发的新一代MOCVD高端装备;将高光效黄光和红光LED组合起来,实现了暖色调、无荧光粉、快响应、高光效、长寿命、纯LED光源,率先在路灯、台灯等市场应用;研制出单面出光、光效达56.7%的硅基绿光LED芯片,成功应用于专用飞机显示装备上,解决了抬头显示器功耗大、热量高的难题;积极承担国家项目,牵头联合全国25家单位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提前两年完成了技术指标任务,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在江风益看来,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运行机制的创新,包括实施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协同、装备制造与工艺技术协同等。“可以说,这样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相当于大企业的研发中心。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例,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由学校+团队+投资方组成股份制公司,人员由学校教职员工、研究生和外聘工程师、技师和技工组成,实行‘企业化的科教融合体’。研发人员做研发,工程技术人员做操作,按三班倒,推进技术创新。边研发、边生产、边卖产品、边创新,用卖产品的收入给外聘人员发工资。这种机制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几乎是无缝衔接的。有效缩短了成果转化周期,降低了产业化的风险,同时还有利于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江风益说。

  创新力量与创新成果必须走出高校、科研院所的院墙,转化为产业优势。历经多年发展,南昌大学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孵化的晶能光电,经企业团队奋力拼搏,现拥有10多家LED全产业链企业,推出了高光束质量、高光效硅基LED芯片、器件及其应用系列产品,已成功应用于30多种LED照明市场,其中手机闪光灯、强光手电、路灯等国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在LED中高端市场已经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研究中心一楼,悬挂着多块印有团队科研成果的展板。其中,一块印有“硅衬底GaN技术”树形展示图的展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指着展板,江风益向记者说出了自己以及团队对未来科研的希冀与决心:“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还有距离。科研之路永远没有终点,唯有奋力奔跑、不断突破。就像展板上的树,树干象征着硅衬底GaN技术,树根象征着装备制造、材料生长、芯片工艺、器件物理技术,这些我们现在都已经掌握了。接下来,我们的目标是使这棵树枝繁叶茂,攻克更多的技术难题,研发更多新器件和新应用,比如高阶VR显示器、新型太阳能电池。”

  采访结束后,记者内心升腾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这些奋战在一线的科研人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用智慧和汗水,有力展示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争创一流的志气。更令人欢欣鼓舞的是,放眼赣鄱大地,创新之光处处熠熠生辉。去年,我省启动实施创新型省份建设三年行动,推进创新驱动“5511”工程倍增计划,一大批高端技术人才、创新人才汇聚江西。2018年,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1.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8%,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44项,争取直接经费总额达3.25亿元,经费和项目数再创新高;中科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民航江西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挂牌成立,全年新增国家级平台载体37个,组建科技协同创新体20家,推动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加快研发。如今,创新恰如强劲的引擎,推动江西巨轮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破浪前行。(记者 齐美煜)

  “社会治理”篇

  南昌市光明社区——红色元素处处展现 老旧社区日新月异

  春节将至,冬日暖阳,忙碌了一年的南昌市东湖区彭家桥街道光明社区干部依然不得一刻停歇。前脚刚到社区百岁老人家里慰问完,后脚又得赶去看看合唱团节目排练得怎么样。

  2016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光明社区,看望慰问社区干部群众。临走前,总书记面向社区群众说:“大家有什么需求多向咱们的社区、居委会提出,也促进他们改进工作。”

  三年过去,言犹在耳。光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云娟坦言:“我们不敢歇息,更不敢懈怠,唯有这样,方能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社区党员干部不辞辛苦,强基础、优服务,以为社区群众作贡献的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宗旨。以“党建+”理念为引领,光明社区的红色元素处处得到展现,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节节高。

  红色引擎聚众力

  “到八一大道去看看吧。”记者走进光明社区,随机向碰到的一名居民问起“你觉得社区过去一年来哪里变化最大”,得到的却是如此奇怪的回答。

  “看社区变化,怎么还要到八一大道去?”看到记者一脸疑惑,这名居民笑着说:“此八一大道非彼八一大道也。”原来,光明社区于2018年年底完成了综合改造,道路是先期工程。居民口中所说的“八一大道”,是一条被拓宽了两倍后变成社区最宽道路的主干道。同时,最繁华的路被居民誉为“中山路”,一条不能行车的游步道又被称为“胜利路”。如此取名,饱含着大家对社区改造效果的肯定。

  改造惠民又岂止路变宽了。一楼居民有了统一制作的晾衣架,晒衣不发愁;1米高的垃圾山被移平,4栋共100余户居民没了烦恼;新增车位500余个,乱停乱放现象就此告别;新修的下水管道通到居民家门口,小区雨天不再涝……“与高档小区比,我们也就楼房矮了点,其他一点都不差。”看到这些变化,在此居住了30余年的居民干世钰高兴得合不拢嘴。

  改造光明社区,共计投入7000余万元。钱由上级政府出,可怎么改,还得居民说了算。诉求各不相同,如何求同存异,工作还得社区干部做。此时,社区党委的引领作用就得到充分体现。

  以给居民安装晾衣架为例。刚开始,有的说“要长点,方便晒更多的衣服”,有的说“要粗点,可以晒被子”。社区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听取意见,共拿出5套方案供选择,经居民代表投票最终才确定了目前这一款。

  在一件件为民实事中,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彰显,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体现。

  红色文化润民心

  每逢周三,光明社区“幸福大妈合唱团”都要排练歌曲《我们跟党新长征》。这首歌是社区里一名志愿者特意为歌颂党的十九大而创作,现如今成了合唱团每次排练时的固定节目。

  “一唱这首歌,我就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合唱团团员李金珠乐呵呵地说,“总书记都夸我们歌唱得好。”

  如今,“幸福大妈合唱团”在南昌市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经常受邀走出社区演出,还吸引来了许多社区外的团员,人数由三年前的20多人增至100余人。

  “幸福大妈合唱团”带来的红歌合唱,是光明社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好了,自然就得颂党恩。”刘云娟说,社区党委将“红色文化”融入居民日常工作生活,通过建设“一园一片一曲”,即党建园地、党建影片、红歌红曲,在潜移默化中激发群众的使命感、归属感。

  红色细胞强活力

  快过年了,位于社区办公楼二楼的李恒敏书画工作室里已经不见小孩的踪影。即便如此,87岁的李恒敏仍然坚持到岗,只见他拿起毛笔认真地写起来。“字一天不写,就会生疏。”李恒敏说,只有自己把字练得更好,才能更好地教孩子。

  李恒敏书画工作室已经开了12年,共培育了近100名学员,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已经上了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到社区看望慰问大家时,李恒敏正在帮居民书写对联。“总书记要求‘社区工作要抓好服务’,这何尝不是对我这名老年党员发出的号召。”

  李恒敏只是光明社区16支特色志愿服务队1000余名志愿者中的一员。“总书记要求我们要做到‘服务全覆盖’,可单靠几名社区干部肯定力不从心。”刘云娟直言。为此,社区党委大力推动“党建+志愿服务”工作,充分调动社区、驻区单位以及周边单位的力量,广泛开展志愿服务。随着这一个个红色细胞被激活,社区有了治安巡逻队,居民有了生活帮忙团……

  光明社区的故事,在江西的红土地上并非独家,版本可能不尽相同,但幸福的主题却高度一致。2018年,我省的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达80.1%,较上一年提高1.2个百分点;5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5.32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连续14年提高……一个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的江西呈现在世人眼前,一幅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 范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