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竞绿美如画

2018-03-13 10:01:00来源:江西日报

  央广网江西频道3月13日消息 正是植树好时节。赣鄱大地,片片浓绿。这些绿,是我省生态发展的壮丽画卷,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支撑。

  江西省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35.1%,一路提升到63.1%,位居全国第二。30多年,森林覆盖率提升近30个百分点,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是江西干部群众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的持续接力。

  生态建设,造林为先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对森林资源的过度索取和重采轻育,我省森林资源曾一度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覆盖率降到35.1%的历史低值。

  此后,我省在全省范围内相继实施了“荒山造林运动”“在山上再造一个江西”“跨世纪绿色工程”“在山上办绿色银行”“森林城乡创建工程”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六大造林工程建设。经过30年的风雨造林历程,到2017年全省造林面积高达1.13亿亩。

  “种一片才能绿一片,种一山才能绿一山”,植树造林,需要久久为功。“在‘3·12’植树节前后,南昌市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人数将突破2.4万人,道路沿线将栽种一批红叶石楠树、日本晚樱、鸡爪槭、紫薇、红枫等,让品质优良的风景林美化我们的环境。”3月6日,南昌市绿委办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长期以来,我省在植树造林投入上从不含糊、从不打折,对各市的创建森林城市工作更是鼎力支持。先后投入“创森”资金达79.11亿元,建成乡村风景林示范点2101个,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32.26万亩,并呈现逐年增加趋势。真金白银的投入,换来了今天的满目青山。

  生态更优,环境更美

  江西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绿色生态成为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

  “一棵棵树木就是美丽江西的最大颜值担当。江西美,最美是森林。”省林业厅副厅长邱水文说。

  随着森林覆盖率的提升,江西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昔日跑水、跑肥、跑土的荒山荒地得到有效治理,地力得到了恢复,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大幅度降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画卷。

  在宜春市袁州区,退耕还林工程使该区新增年保水量在400万立方米以上,年保土量800万吨以上;信丰县退耕还林后,生态系统更健全了、生物多样性更丰富了。目前,全省退耕还林年保水量超过2.5亿立方米,年保土量超过5亿吨,全省每立方厘米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年平均值达1070个,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洁空气标准,崇义县阳岭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含量高达19.2万个,被吉尼斯认定为世界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值最高的风景旅游区。

  持之以恒的植树造林,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四大名山和鄱阳湖为中心,以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为骨架,以县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为联结点的环境优美的绿色风景体系。

  山是载体,财富在林

  对江西的林农来说,森林就是“钱库”“粮库”。

  植树造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扩大了就业途径。2010年以来,我省通过植树造林,为林农提供了3000多万个工日的就业机会,方便了林农在家门口务工,实现了劳务增收。

  保护森林,也能给林农增加收益。我省省级以上公益林面积稳定在5100万亩,一年补偿标准达到每亩20.5元。中央拨付生态扶贫资金1.05亿元,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1.05万个生态护林员岗位,带动近5万贫困人口脱贫,走出了一条既护林、又脱贫的路子。

  森林覆盖率的提高,使林下经济发展有了良好的资源条件,依托林下产业脱贫致富的效应开始形成。目前,袁州、遂川、上饶、兴国等县(区)被授予“中国油茶之乡”,吉水、金溪香精香料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樟树、德兴等地森林中药材产业全国闻名。近五年,全省林下经济发展规模由2573万亩增加到3609万亩,增长40%,带动贫困人口超过40万人。

  “我这里有良种阔叶树育苗基地500多亩,有闽楠、桢楠、红豆杉等30多个品种。”遂川县大坑乡禾溪村苗木专业大户刘忠源说。这些天然优质良种,成了我省森林绿化、园林绿化和风景林建设用种。生态好了,林农也富起来了,刘忠源一年卖良种苗木收入就达30多万元。

  丰富的森林风景资源,助力我省森林旅游呈爆发式增长。2016年底,我省森林旅游接待人数达到9163万人次,实现森林旅游总收入318亿元。2018年春节期间,我省森林旅游接待游客6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79亿元。 (记者 刘芝毅)

编辑: 范存宝
关键词:

千山竞绿美如画

江西省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35.1%,一路提升到63.1%,位居全国第二。30多年,森林覆盖率提升近30个百分点,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诠释,是江西干部群众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的持续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