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奋进 老区面貌日日新

2017-10-19 09:16:00来源:江西日报

  央广网江西频道10月19日消息金秋十月,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瓜果飘香,山欢水笑。一幢幢客家新屋点缀绿树翠竹间,一座座厂房在工业园区拔地而起……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该《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倾注着党和国家对老区人民的关怀,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五年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广大干部群众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感恩奋进,真抓实干,用“第一等工作”带来了经济加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的喜人局面。

  收获时节迎盛会。正在同心同向奔小康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满怀豪情向未来,奋力拼搏,攻坚克难,以振兴发展的华丽篇章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

  110户贫困家庭年底可望整体脱贫

  走进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达5米的水泥路通达家家户户门口,一排排农家砖房粉刷一新,连绵不断的蔬菜大棚,还有街头巷尾摆放的果壳箱。这些都在告诉记者:和五年前相比较,这个贫困村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说实话,今年初村里要流转我们的土地发展大棚蔬菜,我还有些担心。现在大棚蔬菜搞起来了,我们一样可以种菜,每月还有务工工资,加上流转土地的租金,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现在我们走上了柏油路,建好了体育场、农家书屋、健康小屋,房子也粉刷得漂漂亮亮的。所有这些,都是以前不敢想的事。”贫困户孙观发的这番大实话触动了记者。早已过了花甲之年的孙观发,妻子患病去世后,欠下了几十万元债务。正当老孙发愁之际,村干部找上门来,将老孙和他孙子纳入低保,并动员老孙加入“一村一品”种养合作社。如今,老孙已从贫困的阴霾中走出,家里人均收入达到5000多元,可望今年底和全村109户贫困户一起实现整体脱贫。

  “考虑到还有不少像老孙这样的群众没有走出贫困的‘泥潭’,我们村致力发展现代农业,通过产业和就业来实现整村脱贫致富。”潭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肖桂花向记者介绍。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潭头村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帮助下,先后建立了葡萄基地、大棚蔬菜基地、红心柚基地,以及“一村一品”种养合作社,所有贫困户全部入社。贫困人员平常在基地务工,每天能收入80元;每亩流转土地有250公斤稻谷的租金;贫困家庭每年还能从企业分红1600元。现在村民人均纯收入比五年前增长了35%。

  “党和政府为我们办了很多实事,以前的潭头村没有柏油路,没有自来水,垃圾露天堆放,大棚蔬菜更是没见过。几年时间过去,再看看现在的潭头村,村民的生活跟城里人差不多了。”有着50多年党龄的刘寿伟补充道。五年来,潭头村大力实施“改水、改沟、改厕”等九大工程,筑牢健康五道保障线——95%的村民住进了红砖楼房,百分之百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95%的家庭装了水冲厕所,所有的贫困户大病自付费用不到10%……

  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甜蜜,梓山镇和潭头村又因势利导,兴起了乡风文明建设的热潮。在潭头村,练习书法蔚然成风,很多村民写得一手好字。退休教师刘长发和刘寿伟是村里的义务教师,每到周末,30多名年龄不同的学生就在村活动室里挥毫泼墨,乐在其中。迄今为止,两位老人已培养了300多名学生。在教书法的过程中,两位老人还不忘培养学生的品德修为,助推文明乡风渐成潮流。

  肖桂花激动地说:“五年来,潭头村变化巨大,群众的幸福指数每年都在上升,这要归功于伟大的党。期盼党的十九大继续对农村、农业、农民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老区人民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

  永新县高桥楼镇拿溪村——

  生产新模式引领农业转型

  10月16日,记者来到永新县高桥楼镇拿溪村,一望无际的稻田里,村民们正背着背篓捕鱼,让人大开眼界。41岁的胡海云在一旁介绍:“这是我们推广的鱼稻共栖、鸭稻共生的立体化生态套养新模式,今年的收益预计能达到80万元。”

  “鱼、鸭、鳖喜食昆虫,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食物,在稻田中能‘负责’除草、除虫、松土、增氧等‘工作’。同时,鱼、鸭的排泄物和残饵又是水稻的良好肥料,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胡海云告诉记者,他们已经通过了国家有机水稻认证,生产的有机大米卖到了30元/公斤,鱼、鸭均价也能卖到32元/公斤,1亩稻田除去1400元的成本,收益能达到1万元左右。

  “党的十八大以来,传统农业转型迈开了新的步伐。”高桥楼镇党委书记郭永宁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胡海云开始推广他的生产新模式,投资280余万元成立了中蝶种养专业合作社,并且吸纳了367户贫困家庭以资金入股合作社。贫困户还可以用投劳的方式在基地务工,一名负责除草、插秧、捕鱼等工作的工人,一年可以获得近万元的收入。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五年来,永新县着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并通过立体化生态套养等一系列新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打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富民支柱产业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同时,经由搭乘互联网“快车”,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今年1至9月,该县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销售额达1150万元。

  这些天,胡海云正忙着和上海的一家公司洽谈网络认种合作事宜。这种模式通过网络渠道,让客户年初缴纳一定资金认种1亩稻田,由合作社帮忙代种,到收成的时候,再将农产品邮寄到客户手中。“希望中央出台更多扶持绿色农业发展的好政策,带领农民走向更加幸福的未来!”谈起十九大,胡海云充满期许。

  崇仁县巴山镇——

  智慧医疗走进寻常百姓家

  仲秋时节,秋雨微寒。以前,碰到天气骤变的时候,原本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老年常见病的独居老人谭英娥就会平添一份担心。她怕自己病情加重,一个人去诊所比较麻烦,因为儿女远在北京、广东。但是今年,老人却很是安逸,她开心地说:“有了智慧医疗,我被纳入签约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身体不舒服时,只需打一个电话,就会有医生上门服务。”

  10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巴山镇永胜城小区的谭阿姨家时,正好遇见巴山镇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医生罗玲在为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前几天,老人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头晕呕吐等现象。得知这一情况后,巴山镇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时间派医生上门来了。经检查,老人是高血压症状,经过三天的治疗,现在身体已无大碍。罗玲说:“我们不在场的时候,老人也能用家里配备的设备做一些简单的检测。”

  一时兴起,谭阿姨还现场给记者演示了安装在手机里的智慧医疗软件(崇仁医疗APP)。打开软件,点击系统中的姓名,谭阿姨现场测量的身高、体重、心律、血氧等数据就可以实时上传。谭阿姨家中还安装了“健康小屋”,子女只需打开手机,就能随时通过视频、图片等,了解老人的健康状况。谭阿姨高兴地说:“现在儿女虽然离得远,但也不用担心了!这都得益于县里推行的智慧乡村医养服务工程。”

  据崇仁县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智慧乡村医养服务工程属于抚州智慧百乡千村医养服务工程之一,是由北京一家医养服务公司与崇仁县卫计委共同合作实施的一项农村医疗精准扶贫健康惠民工程。项目去年10月签约,今年8月试运行。工程依托互联网、手机移动网络和物联网医疗平台,帮助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单位、养老机构建立数据采集和远程就医、分级诊疗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让偏远农村的村民第一次享受到多种先进的日常健康物联监测设备的服务。

  目前,崇仁县已将145个村医务室、15个福利院、17个乡镇卫生院、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纳入智慧医疗体系。同时,为60名空巢失能老人安装了居家关爱系统。截至9月初,崇仁县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共注册了农村患者3047名,日常健康检测和中医理疗服务达1.06万人次。

  采访临近结束时,正在收看央视《新闻联播》的谭阿姨说:“党和政府的政策真是好,我们老百姓天天都盼着十九大召开呢。”(记者蔡超然、李歆、李耀文)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感恩奋进 老区面貌日日新

五年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广大干部群众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感恩奋进,真抓实干,用“第一等工作”带来了经济加速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