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方能有出路

2017-09-18 15:37: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央广网遂川9月18日消息(郭春早、辛斌、刘祖刚)4个月,说长肯定不长,这点时间能干啥?养大一只鸡?那可是激素鸡!谈场恋爱就结婚?那可叫闪婚……

  4个月,说短也不短了,这点时间能干啥?他已走进了村民的“心”,玩的是哪门子快“闪”?那干劲头也是打了“激素”吗?

  揣着一脑袋的问号,笔者走近这个左安镇桃源村“第一书记”张青敏吧!

  慎思笃行,他不失为忠孝两全的“大丈夫”

  “一般都‘削尖’了脑袋进县城,你倒好,还要成天往村里跑,老大不小了,图个啥?”家人得知他被组织派任“第一书记”后也曾埋怨过,贤惠的妻子虽然心里不舍,但她深知这是丈夫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

  说起张青敏作出决定,并没有电视剧中演绎的英雄般主动请缨,继而迅猛推进,最后凯歌高奏。相反,他和所有普通人一样,经历了内心矛盾、左右权衡、下定决心。

  原来,今年5月,张青敏所在单位——县交通局公路所选派党员到桃源村任“第一书记”,局所主要负责人通盘考虑后,特意向他征求意见。其时,64岁的老父正生病住院,虽然嘴上没说,表示自己能处理,极力支持担任“第一书记”。

  张青敏是独子,母亲身体多病,妻子照顾也多有不便,深知去了村里后,肯定没办法经常陪伴照顾难免放心不下,虽然也曾短暂参与过公路建设征地拆迁、挂点帮扶,但毕竟在脱贫攻坚节骨眼上,自己这点农村工作经验远远不够用,也听一些“第一书记”聊过“不好当”。

  忐忑中,张青敏思来想去,找到单位担任过“第一书记”的同事胡永安请教,甚至走访了文广新局的汤小华、农业局叶桥平两位老资格“第一书记”,从交谈中他感觉“辛苦但非常有意义、非常值得”。最终,他决定克服困难接受挑战给自己的人生添点美好记忆。

  “摆在面前的无非两个选择,混满一年任期,或是踏踏实实为群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但我想没有人会选择前者”张青敏坚决地说。他经历过多岗位、多轮次的历练,一线技术员、征地拆迁、机关文秘、财务等股室转了一个甚至几个遍,只要“用心”便无难事,他的座右铭就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亲民为民,他不愧是群众眼中的“好亲人”

  桃源村坐落在遂川、赣州上犹交界处的山坳间,地势崎岖,老百姓居住分散,有的一个山头就单家独户,隔空聊天交流,走到面前却常常要一两个小时。全村276户1065人,有贫困户50户187人。人还没到村子里,张青敏已把一些基本情况已了然于胸,脱贫任务虽然艰巨,但他并没退缩的意思。

  “张书记,看你能不能给我办实事!”,刚到任,石坝组贫困户曾善国给张青敏个“下马威”。原来,他想拆除危旧土坯房建新房,但手头缺钱,银行又因其无稳定收入和资产抵押不给贷款,心存怨气才发生这一幕。

  被群众无端指责,张青敏虽很不是滋味,但也心里暗暗想挑战下,哪怕是多跑几次,也要把贷款跑下来。土坯房不值钱,如今又“蜗居”在家,张青敏想起村干部说过两年前曾善国在外务过工,应该有往家里汇款的明细。

  第二天一早,张青敏找到左安镇农商银行行长协调,由村委会进行担保,帮助曾善国成功争取到3万元建房贷款。现在,曾善国已经建起了两层的新房,对这位操着客家话的“第一书记”充满感激之情,逢人就说党和政府好。

  为了便于联系,自从担任“第一书记”后,张青敏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都可能接到村民的电话,包括节假日,甚至大半夜,9月初的一个电话让他格外感动,心里暖暖的。

  “张书记,昨天入户路已经修到家门口了,你一来就帮我好几个大忙,我想请你中午过来吃饭!”村民邓锡达在电话那头说。客家人本就淳朴好客,质朴的邀请让正在县里办事的他心里很欣慰。原来,除了入户路外,前些日子,张青敏帮邓锡达的儿子办理了残疾定级,还帮助他孙子解决了“三定向”上学问题,可茶水都没喝过一口。

  到任后,张青敏不嫌辛苦,数遍走访贫困户,了解村情和收集问题。虽然辛苦,但总有收获。他发现,有的村民有残疾却未评残,尤其是有精神类疾病的,导致不能享受低保和门诊补助。他到相关单位咨询,得到肯定答复后,帮助3人办理了精神评残、1人办理了肢体评残。4人可优先享受低保,治疗费用全免,一进一出,每年相当于增加了5000-6000元的收入。

  在得知桃源村某党员被评为了贫困户后,张青敏坐不住了。脱贫攻坚本就要党员示范带头,张青敏决定“扶上一把”。一月内先后与扶贫办领导和镇村干部找了7次。为他联系园区企业,准备介绍务工,但这位40出头的党员觉得自己没有一技之长、文化程度不高,有畏难情绪。为了打消顾虑,张青敏开着私家车带着他到县工业园区找实地体验、同时考察生意项目,通过志智双扶,让他明确前往园区务工的意向。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工作也一样,树立一面旗帜,往往能带动一大片。桃源村暂无村支书,由镇组织委员兼任,只有村主任和一名村会计,”两委“班子比较薄弱,在党员致富带头人中发展村后备干部显得迫在眉睫。

  张青敏了解到,村里有个外出人员务工微信群,便加入进去。爱动脑子的他打起了物色人手的主意。他发现,竹山组的流动党员曾开放很活跃,对村里的发展很上心,爱咨询家乡的各项政策,常常晚上下班后微信,一聊就是四五十分钟。经过长时间联系,张青敏觉得曾开放素质也不错,便和镇组织委员积极做工作,引导他回村发展。如今,曾开放放弃收入较好的工作回到村里,准备发展肉猪养殖,并积极参与村里的一些工作。

  敢想敢干,他真可当脱贫攻坚的“急先锋”

  进桃源村的公路环山而上,远远望去犹如一架“登天梯”,弯多、路窄,防护措施几乎为零,基础设施十分落后,虽有贵为“全球十大最美梯田”之一的桃源梯田,但如一块璞玉,还未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一定要配合县镇村把路早点修好!”张青敏明白,旅游扶贫的潜能只有充分激发出来,才能为老百姓特别是贫困户找到出路,这或许是要打的一场硬仗。

  “虽然思路正确,但实际困难重重。”张青敏体会到了知易行难。尽管群众都知道修路是“惠民工程”,一但触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便“浮出水面”。“我家这树再长两年就成材了,补偿少了我就是不砍!”“能不能多帮我量点面积”  张青敏走进农家,逐户逐户沟通,配合镇村干部做好前期工作。

  环山公路施工难度大,张青敏找到本单位公路管理所负责人,征求意见建议,切实做好安全施工防范工作。 月 日,梯岭——桃源4.5公里的村级旅游公路顺利开工了,按县道的标准打造的路将来能通旅游大巴。

  张青敏没事时就蹲守在村游客服务中心,和游客聊天,听听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向来自井冈山、庐山等旅游胜地的游客取经,也为他们当向导。他发现,景区厕所少是很现实问题,建公厕的想法也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说干就干,他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汇报,并找到志愿者协会负责人胡晓鹏,筹集资金、选址、施工,日前,两个临时公厕即将建成,解决了游客的“难言之隐”,也能提升景区配套功能水平。

  发展旅游,归根结底是为了增加收入,帮助脱贫致富。多次鼓励下,景区周边的村民已经开始吃上旅游这块“蛋糕”,但张青敏发现,民宿的服务水平跟不上,不在景区周边的村民没有受益,租赁民房办民宿此路难通。他旅游局负责人探讨,向驻村县领导汇报想法,引进外商发展旅游专业合作社,让村民入股分红,选择产业链上适合自己的环节,比如养殖业、土特产制作销售等。

  在日记扉页里,这位淳朴的客家娃写道:用心,没有事办不成!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走“心”方能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