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峰一农妇在家做“粿片”月收万元

2016-12-07 16:52: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央广网横峰12月7日消息(刘向东 叶波泉)在横峰县铺前村,每天成千上万旅客经过,不仅为沿途的秀美乡村流连忘返,也为一种叫“粿片”的小食品停下脚步。

  过去,人们在冬闲时节,把米磨成浆,掺入芝麻,放入蒸笼蒸成斗大的圆形薄片,中间划开切分成四片后,再晾干至脆硬,放入热锅中炸或放在干净的砂中炒至松脆,米的香味,加上芝麻的香味和盐的咸味,可是很好吃的零食,从前是过节时才能吃上,或者家里有喜事招待客人用的。今天,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各种零食想吃就吃,反而不知道吃什么好了。当老人们拿出“粿片”时,一下子赢得了人们的心。年轻人外出工作,把“粿片”带至各地时,外地人们也赞不绝口。敏感的人抓住了商机,试着在家里加工粿片,然后摆在家门口,等待来往的行人购买。

  徐冬凤是铺前街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个被人称为“拼命三娘”的农村女子,养过鸡鸭、办过上门酒席、开过饭店、开过摩托车行,那时在当地经营着一家生意不错的超市。她店里经常向外乡农民进“粿片”这种货,很受顾客欢迎。后面供货人不生产了,她便决定自己试着加工。

  那时她还不会做粿片,但她相信只要去试,总会成功的。她先小量试加工,为了有个参照,她每次试做都有记录数据,包括浸米时间、米与水的配比、添加盐和芝麻的比例、蒸的火候、晒的干湿度等,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实现最佳口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尝试,徐冬凤无师自通,正式出师了。认真做粿片的徐冬凤果然出手不凡,她做的粿片很快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开始时一天加工二三十袋粿片,卖十元一袋,每天毛收入二三百元,纯收入一百多元。

  慕名而来买粿片的人越来越多,沿街的邻居们看到她家粿片生意好,纷纷效仿,有了第二家、第三家……十家、二十家,发展到今天超过三十家,逐步形成了粿片一条街。但是生意最旺的还是徐冬凤家。她家就在公路边,而且处于铺前桥头第一户人家。人们众口相传:“要买好粿片就去第一家店”。有趣的是,不久,街上一下多出了好几家叫“第一家”的商店。

  读书不多的徐冬凤很精明,她想到了创造品牌。而且她取的品牌很有喜感——“家德福”。她家门口挂着牌子,人们要找她的店,只要看准“家德福”三个字即可。她还是创新天才——她试验开发了苹果、西红柿、红薯、辣椒、蒜香、葱味等各式粿片,打破了传统只有原味添加芝麻的一种口味,从而进一步迎合了顾客需求,开拓了市场。

  至今徐冬凤开粿片店已有一年多。与当初比,她的加工规模翻了几番:每天加工大米原料200多斤,长期雇用2名当地妇女做帮手。遇到订货多,每天加工三四百斤大米,雇五六个帮手。平均下来,每个月出售粿片2000多袋,获纯利1万余元。她家的粿片供不应求,因此她一次次拒绝本地和外地商家批发她家粿片的要求。

  如今,横峰红色旅游名气越来越大,秀美乡村名声在外,每年来旅游的人多了,粿片、葛粉、油子粿等特色风味食品自然也就畅销了。徐冬凤说,有上海、浙江客人吃过她家的粿片后念念不忘,特意花10元的快递费,让她邮寄一袋粿片。看着供不应求的销售态势,她想再扩大生产规模,因为手工生产风味更佳,所以她不想引进机器加工,她希望能做大手工粿片作坊,带动村里人一起创业,保持“纯天然、纯手工”特色,把“家德福”粿片品牌做优,让横峰美味的粿片走得更远。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横峰一农妇在家做“粿片”月收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