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教育实践”

2019-08-02 16:07:00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遂川8月2日消息(记者邓玉玲 通讯员李书哲 康海林)夏日清爽的山风拂过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排排香樟树投射下斑驳的光影。步入校园,一切整洁规范,师生严肃活泼。可这所学校不在城区闹市,也不处于交通要道旁,而是在偏居大山一隅巴掌大的地方。

  许是因这偏僻,反倒让全体教师心无旁骛,潜心教学,创新教法,选择在寂静中坚守,在平凡中闪光。三年磨一剑,在2019年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中考3人统招进遂中、8人均衡,创建校来新高;书法、舞蹈等素质教育风生水起,得到壹基金大力资助;让学生课余监督营养餐,把劳动意识潜移默化其中的做法全县首创,诸多创新之举得到全县业界认可……这就是遂川县上坑中心学校。

  一个榜样 带出文明新风

  “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就是形同虚设。”对于管理的心路历程,校长刘达存深有感触,2016年到任后,他着手抓“四风”建设:校风、班风、教风、学风。他与班子成员反复交流,教师们深入探讨,给学校定下未来规划:第一年打基础、第二年有变化、第三年上台阶。

  在老师口中,至今还会时不时讲起这样一件事。2016年为体现赏罚分明,激发教师积极性,履新不久的刘存达先垫付了5千余元,发放上学期(学年)绩效奖励,教师节表彰时,还把本该自己的县级优秀教师荣誉让了出来。

  都说榜样力量是无穷的,行政班子多是年轻骨干教师,他们勇挑重担,不畏艰难,各项工作业绩显著。

  刘达存于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副校长康小梅大局观强,以身作则,安排负责校建具体工作,林规发做事严谨、认真,兼会计、扶贫专干;吴爱红由教务处转到总务处,霍平琳则由总务处转到教务处……知人善任,让每个人到最适合的岗位,干着自己喜欢的事,对参与度较高的个别岗位,还实行轮岗制。

  如何让分工既能减少弊端,又能让大家保持激情和新鲜感,是刘达存无时无刻都在思考的问题。

  学校小学部缺师资、中学部师资学科分布不均,如何摆布均匀,不浪费资源,一直困扰着校方。本身教初三历史的刘达存动员会上大胆地“吃螃蟹”:“学校缺初三政治老师,要是你们没教过不敢去的话,我来试试吧!”前辈如此奋勇,后辈自当给力,瓶颈迎刃而解。

  教育扶贫开展之初,大家也曾苦恼过:上坑乡的建档立卡寄宿生虽然只有227名,贫困户611人,可贫困学生的范围却比较分散,有时候走访一户可能就要花去一个上午的时间。个别身体状况不佳易晕车的老师,因为扶贫常常需要走盘山路,现在不管什么路况都能安之若素。

  今年2月底,刚开学,一张车胎压瘪了气的图片,传在学校的工作群中。原来,某老师骑摩托车下村扶贫,不小心被山石扎破了车胎。天还在下着雨,同事们纷纷赶紧帮着联系修车。晚上9点多,老师平安回到学校。

  一份赤诚 凝结爱的力量

  赖强来自木岗村,在学校度过了小学和初中,2019年中考成绩稳进遂中,丝毫不亚于县城初中的佼佼者。他和其他10位幸运儿,将在重点高中——遂川中学继续三年学业,圆大学梦;此外,在班主任韩亚娟辛勤培育下,朱雅芳考入吉安师范学校。赖强说,母校是一所承载着梦想的学校,这几年学风很好,老师们舍得奉献,成绩有目共睹,家长和同学们都很感激,自己对学弟学妹们未来充满期待。

  赖强所言非虚,为精心浇灌幼苗的成长,老师们兢兢业业地工作着。刘达存和康小梅每天都是来的早、走的晚;来校的老师们总是一大早就去教室带读,有些老师第三节晚自习结束后,还会主动加课,个别辅导学生……

  其实,背后还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康小军中风,还有糖尿病,每天都要注射胰岛素,按规定可以请假,为不给其他老师增负担,他坚持要按原定分工,上5个班地理,校方通盘考虑后,酌情调减为3个班;林规发做完心脏搭桥手术后,仍正常上班;因公摔伤在家休息的朱红妹,一直牵挂校报、美篇等工作……虽然只有36位老师,但大家相互体贴,克服困难,在成长历练的同时,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去上坑村13岁黄某家送教上门的经历,林规发、吴锦瑞、李世传记忆犹新。这家情况比较特殊,父母皆为智残,姐姐黄某花就读于学校初中部,黄某罹患脑瘫无法正常入学,连吃喝拉撒都无法离开椅子。第一次,3位老师就被强烈的异味震惊,可他们还是风雨无阻,坚持每周两次送教。当看到轮椅上的黄某露出可爱笑容,能够自己握笔、数几个简单数字,觉得一切都很值得。

  3年来,8名老师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名教师夺得技能和论文比赛奖项、19名教师荣膺县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称号……

  一套新法 激发校园活力

  窗明几净的敞开式厨房,营养餐每顿都2——3个菜,学生自主管理、自助用餐,课余主动帮厨、收拾洗碗,这套营养餐管理办法全县独创,施行已有5年。康小梅说,一些平常在家不咋干活的学生,在厨房很勤快,洗碗、择菜样样不拉,不仅培养了劳动能力和节约意识,也弥补了厨房人手不足的缺陷,引来不少学校“取经”。

  在校园里,纪律是管理的好手段,但金点子也能屡试不爽。

  “哇,八(1)班的扫把摆成了一条直线”;“咦,八(2)的孩子真会动脑筋,为了不使厨余垃圾溅到马路上,他们用一块瓷砖解决了这个让大人都头痛的问题”……康小梅把这些惊喜的发现发到了校微信群。几天后,她欣喜的发现,貌似普通的鼓励,竟让别的班级纷纷效仿。

  曾在他人资助下完成学业,如今在浙江工作的老校友刘金红,时不时回校园走走。她说,每次都有新变化,羡慕学弟学妹们好福气。

  的确,校门对面运动场刚硬化完,即将要铺上塑胶划跑道;东侧新建的幼儿园被评为吉安市一类幼儿园;校园虽受地势局限无法扩大,但不妨碍变美、变精致,由县发改委牵头,争取到长城证券30万元电教室项目、近万元舞蹈和体育器材、60台电脑捐赠,以及每个学生2千元总额5.8万元助学金;学校还积极和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对接,壹基金捐赠10万元的音乐教室和书法教室落户……

  不久前,在外打拼且小有成就的刘金红回校,承诺资助4名学生,支付从现在起到大学毕业前的学费。她说,之所以有如此举动,完全是被母校老师奉献所感动,这是一种感恩,也是一种传承。

  在这样一所不大的校园里,36名老师热火朝天地开展着他们的“教育实践”,耕耘着希望,耕耘着未来。就像校园背靠的那座大山,厚重而踏实,质朴而深沉。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遂川;教育

大山里的“教育实践”

夏日清爽的山风拂过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排排香樟树投射下斑驳的光影。步入校园,一切整洁规范,师生严肃活泼。可这所学校不在城区闹市,也不处于交通要道旁,而是在偏居大山一隅巴掌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