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校长”的25载耕耘记

2019-06-03 16:51:00来源:央广网

  ——遂川江铃希望学校康云龙书写教育人生

  央广网遂川6月3日消息(记者邓玉玲 通讯员李书哲 刘祖刚)走进江铃希望学校的校长室,不难发现,沙发旁放着一双带着黄色泥土的雨鞋,和一顶农村最常见的草帽。而难以想象的是,在康云龙的办公桌左侧屏风后,竟隐藏着一张小床,不足5平米的区域内就是他和儿子的“卧室”。

康云龙查看学生“每日一读”的读书笔记(通讯员梁玉平 摄)

  1994年,师范毕业的康云龙先后在新江、于田、衙前、南江小学从教并担任村小负责人、副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务。2015年秋,他去了新开办的江铃希望学校“开荒”。短短4年时间,学校多次在教学质量评比和文体活动中获奖,被评为“2016全省中小学红色、绿色、古色文化教育活动先进学校”。不久前,学校和康云龙又分别荣获“‘一校一特色,一县一品牌’市级特色学校”和工作先进个人。

  走出田野 进了学堂

  “大概是因为从小生长在农村,所以今后遇到再多的难题都不那么难了。”回忆起小时候,这位“农民校长”黝黑的脸庞漾起了不经意的微笑。康云龙说,在于田老家最辛苦时要属农忙时节,个子还够不着打谷机,就要跟着劳作一整天的大人们“汗滴禾下土”。

  在那时能考上师范且有工作分配,就是农人们眼中的“鲤鱼跃龙门”。1994年,师范毕业的康云龙被分配到新江乡小学从教。他去的第一所村小橫石小学距离圩镇近20公里,交通不便的年代,一个月能回家一趟就很不容易了。

  学校的老师都比较年轻,双休日大家就一起钻研教学、自办伙食。为了提高成绩,期末考试前每个科目的老师都会自己设计一套模拟试卷,给学生考试和复习使用。严冬料峭的时节,呼啸的北风仿佛即将冲破宿舍的窗棂,康云龙却总是聚精会神地用针刻笔一笔一画地在钢板上刻着,有时竟至满身大汗。仅刻印一张复习试卷就要花上2个多小时。

  “这是要去演包公?”推门而入的同事看到刚用手擦过脸上汗珠的康云龙,不禁打趣起来。原来,是印刷试卷稍有不慎就会满身油墨。

  此后,康云龙陆续辗转几所村小——黄狮小学、三联小学、富民小学,并在富民小学任校长一职。

  一次期末考试后,突然暴雨如注,他和其他老师按常规刚刚分头送完路队,返回时山坳里山体突然塌方,倒下来的大松树和片石拦住了去路,大家不由暗自庆幸孩子们已经回家。最后,一行人抄小道才落汤鸡般地回到学校。

  在新江小学和于田小学分别任教8年后,稚嫩的师范生逐渐历练成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因为之前有村小负责工作经验,2010年秋,康云龙到衙前中心学校任副校长,3年后调动到南江中心小学任校长。

  感恩教育 深入人心

  “刚进学校见着一个人穿着黑衣在操场拿着锄头清理石子,还以为是学校请来的农民工呢!”毕业后参加招考到南江中心小学工作的彭爽,直到现在还对第一次见到康校长时的画面记忆犹新。

  山区多留守儿童,易造成心理问题。为了引导孩子们积极向上,康云龙进行了一系列的感恩教育。以母亲抱着孩子为主体、下方配诗《游子吟》的雕塑立起来了;24孝故事上墙;班会课必读感恩读本;每年组织学生去福利院开展尊老敬老活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久而久之,孩子们变得更加刻苦好学、遵守纪律,回到家也能主动帮父母做家务了。

  康云龙曾经陪上海来的志愿者,去走访樟溪村练姓人家。住在半山腰的这户人家5个子女,其中有3个在读书的孩子,单程走到学校就要花2个半小时。家里没有牛,犁田靠人拉。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康云龙,他决定要倾注更多的爱,来帮助孩子们。

  南江有6所村小,办学条件较差,为了早日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暑假期间康云龙就一直住在学校,方便随时到村小查看施工进度。

  2014年春,几百名学生爆发水痘。南江中心小学以往成绩排名靠后,最好成绩仅排全县第17名。临近小考时,毕业班晚自习9点下课,可很多学生自愿留下来做作业到10点,甚至更晚。康云龙总要逐个教室查看完再休息,他的宿舍永远是全校最后熄灭的那盏灯。

  想到孩子们水痘刚好不久,身体可能还未完全康复,康云龙不免有些担心。而这次,南江中心小学前所未有地突破历史,考到了全县第4名的佳绩,率先打破“堆西南"(当地三个乡镇的简称)教学质量落后的怪圈,整个南江都沸腾了。

  次年,组织上安排康云龙到江铃希望学校担任校长。得知康校长要调走了,家长和老师们千般不舍。德高望重的退休老校长李九生紧紧握住他的手,眼角有些湿润了:“乡亲们都不愿你走啊……”

  草帽雨鞋 蹚路开荒

  江铃希望学校正式成立时,只有5栋楼,15名老师。 行政班子有“三件套”标配:一顶草帽、一双雨鞋和一双解放鞋。一边办学一边施工,双休和节假日康云龙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

  开学时,报名点只能设在学校后门的水泥路上。校园还是一片泥地,旁边因正在施工而机器轰鸣,沟通只能靠吼。师生们去上课必须穿雨鞋,白天尘土飞扬,而雨天常会陷进黄泥里拔不出来,奋力一挣却只有脚拔出来,雨鞋仍顽固地囿在泥巴里。

  “即使家里有事,他忙完再晚也要赶回学校。学生们也都习惯了在校门口,天天能见到这位早接晚送的校长。”副校长蒋头生说,康校长以校为家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大家,每当有老师请假时,学生们也总会看到这位不计酬劳的“替补老师”。

  康云龙向全体教职工提出“五年规划”:一年办像、二年办成、三年做大、四年做强、五年做优。他带领教师们不懈努力着,大家也对“康校长牌心灵鸡汤”耳熟能详:“做老师要有幸福感”“多想多问多走多说”“把教育当公益来做”““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

  由于当地有移民点,山区刚转校过来的孩子们还未完全适应新环境,基础也比较薄弱。康云龙不别断鼓励大家、请资深教师分享经验,同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班风、学风、校风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成绩落后的六年级,从全县20余名一路跃居到第5名,大家的干劲更足了。

  定期家访、贫困生补助、帮助争取政府和社会资助,也是康云龙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在2011年加入志愿者协会,连续3年作为高考爱心车队接送考生。

  2015年,住校生方某摔伤了手,生活无法自理,父母不愿送其就医。康云龙送她去医院,垫付了600元医药费。

  去年年末,8年级学生郭某芳患淋巴癌,康云龙发动全体师生、社会和网络捐款,将募集善款8861元亲手交到了家长手中。

  前阵子,得知初中部学生康某林的母亲不幸罹患肾癌,学校行政经讨论后减免了该生在校的一切费用。

  教书育人 不负韶华

  对于四二班的康凯来说,康云龙既是父亲又是校长。康云龙对他很严厉,每天要求看半个小时课外书,还有课外附加作业。没有太多陪伴,因为父亲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唯一一次他觉得爸爸温柔时,是自己长了水痘爸爸送他就医,还每天按时给他涂药。侄子因家庭变故,也由康云龙抚养,去年转到了县体校就读。

  由于教师宿舍不够,康云龙一直住在值班室。为了工作和照顾方便,康云龙索性带着儿子住进了办公室。

  国家推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康云龙不断思考家校合作教育,提出“六一个活动”:即每日一练、每日一读、每日一记、每日一炼、日行一善、日行一践,并印发评价表展开自评、家长和教师评定。

  班级微信平台里,老师和家长们都能看到孩子们积极实践:洗碗、拖地、包饺子、做操……“今天,我把地上的塑料袋捡起来丢进垃圾桶里了!”三二班的王佩妮眨巴着眼睛,有些骄傲地说。别看她才10岁,就已经会做蛋炒饭、蒸蛋羹和西红柿炒蛋了。

  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康云龙连续5年组织半公益性质的夏令营,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下收获颇丰。近3年,深圳爱心助学会为夏令营提供了支持,促进两地学生共同学习并承担教师的生活补贴。吉安置云地产为夏令营和改善学校基础设施累计捐赠12万余元,志愿者协会“壹基金”捐赠了10万元的音乐教室和5万元的饮水设置。

  “叮铃铃……”清脆的铃声响了。操场上,学生们在武术教练带领下开始练起武术操。为了增强学生体质,学校今年开展“武术进校园”活动,目前仍在练习阶段,六一将进行展示表演。

学生们在武术教练的带领下练习武术操(通讯员梁玉平 摄)

  从开办第一年只有374名到现在的1766名学生,康云龙的鬓角上已有白发。他说,学生对他又爱又恨又怕。可小佩妮悄悄地告诉笔者,校长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很崇高,在大家浪费饭菜时讲道理,运动时提醒注意安全。

  夕阳下,黑衣素衫,地上的身影显得异常高大。办公室里,属于“农民校长”的那双雨鞋和那顶草帽,见证着校园耕耘的温暖故事,也伴随着这片沃土的每一个春夏秋冬。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遂川;农民校长

“农民校长”的25载耕耘记

走进江铃希望学校的校长室,不难发现,沙发旁放着一双带着黄色泥土的雨鞋,和一顶农村最常见的草帽。而难以想象的是,在康云龙的办公桌左侧屏风后,竟隐藏着一张小床,不足5平米的区域内就是他和儿子的“卧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