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林的木船梦

2018-05-16 16:30: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央广网湖口5月16日消息(李学华 张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湖口,因长江与鄱阳湖唯一交汇口而得名,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摆渡、捕鱼、商贸……以前,船在当地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船,在当地有着4000余年的历史。从古代的木质帆船到如今的机械钢船,其发展史记录了时代年轮,见证了峥嵘岁月。随着时代书页的翻转,“江湖帆影”已成为诗和远方,人们对古代木质帆船的传统制造工艺的记忆几近模糊。

老艺人刘兴林在介绍湖口木船制造技艺

  在湖口,只要提到传统船只制造工艺,刘兴林就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今年73岁的刘兴林,是一位与船只有着不解之缘的民间艺人。时值青春韶华的刘兴林,就是浙江造船公司的技术管理人员。而后的他,如何让传统造船工艺得到保护和传承,便成了其毕生的追求。“10年前,我在公司上班每月就有8000元的工资。然而,家永远是我的根,我热爱家乡的大江大湖,面对江湖渐行渐远的传统船只,我几度迷茫,几度忧伤……”谈起过往的岁月,刘兴林意味深长地谈起了内心的感受。就这样,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刘兴林便踏上了返乡圆梦之旅。查阅资料、了解政策、跑单位……10年来,刘兴林在圆梦的道路上付出的辛酸苦辣比想象的还要翻倍。“起初当全家不理解时,我真的感觉自己是在孤军奋战,心里很不是滋味。”刘兴林补充道。

  终于,功夫不负有人心。2018年春季,喜讯伴随着和煦的春风,从省城传来:湖口木船制造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喜讯后,千帆竞渡的壮观场面仿佛就在我眼前上演。那几天是我最高兴的,感觉吃饭都特别香。申报路上,真诚地感谢县委、政府和文化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回忆起当时的感受,刘兴林有感而发。

  年过古稀的刘兴林还在为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5月15日,初夏的湖口骄阳似火,刘兴林早就在为“排底栽梁”——造船开工仪式忙开了。年迈的刘兴林尽显精气神,思路清晰,安排的所有仪式流程井然有序。选材、锯木、搬运……上午10时许,造船开工仪式在鄱阳湖畔城山镇南湖村水域举行。祭仙人、敬河神、喝彩……一个个环节、一道道工序,刘兴林不苟言笑、细致入微的态度,令所有在场的人为之感动。“在我有生之年,我真心地希望家乡的木船制造工艺能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木船制造工艺保存下来,后继有人。同时,我更希望传统木船能运用到文化旅游领域,助推家乡经济社会发展。”提到未来的保护和传承之路,刘兴林深感任重而道远。

  湖口,正是因为有刘兴林这般为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发扬而奋斗终生的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已卓有成效:湖口草龙、湖口青阳腔相继走出国门,已有2项国家级、5项省级、15项市级、48项县级非遗名录。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湖口;老艺人;木船

刘兴林的木船梦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湖口,因长江与鄱阳湖唯一交汇口而得名,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摆渡、捕鱼、商贸……以前,船在当地成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船,在当地有着4000余年的历史。从古代的木质帆船到如今的机械钢船,其发展史记录了时代年轮,见证了峥嵘岁月。随着时代书页的翻转,“江湖帆影”已成为诗和远方,人们对古代木质帆船的传统制造工艺的记忆几近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