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茶

2017-01-18 10:02: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记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梁光福
  央广网遂川1月18日消息(范新华、刘祖刚)一座大山、一个家族、一片茶园,世代坚守,百年“香”承!
  说起遂川,最知名的莫过于那句民谣:“遂川有三宝,金桔板鸭狗牯脑”,作为三宝之首,狗牯脑茶先后荣获1915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2015年米兰世博会金奖,一直是张“金”名片,更是当地人的骄傲,这与汤湖镇梁氏家族的数百年传承与坚守密不可分。
  山的滋养
  从遂川县城一路往西约60公里,便到世界名茶狗牯脑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汤湖镇。这里青山环绕,绿水长流,平均海拔300-800米,终年云雾缭绕,“高山云雾出好茶”,狗牯脑茶就是从这里发源,走向世界。清嘉庆年间,汤湖人梁为镒携妻杨氏从南京带回茶种,种植而繁育。因种茶的山形似狗头,被当地人称之为“狗牯脑”山,梁家人便将茶命名为“狗牯脑茶”,用以感念大地的恩赐,虽然“土气”,但接着地气,别样亲切。
  穿过横圳村茶山组的小径,登上百余级石阶,便能望见山腰处错落着几栋客家民居,狗牯脑茶传人梁光福祖祖辈辈世代居住于此。他是梁氏家族的第七代传人,如今也已年届花甲。即使条件改善,在圩镇建有新房,但每到春茶开采,梁师傅便搬到山上,忙着采茶、制茶,传承着家族几百年的老手艺,从梁为镒到梁光福,历经二百余年,这个家族始终日夜与山相守、与茶为伴,让狗牯脑茶得以一脉“香”承。
  “你看,我家的茶山,像不像一个‘头戴帽,脚穿靴,腰围裙’的女子?”笔者顺着梁光福指的方向,仔细一看还真是这样,山顶和山脚保留了原貌,没有种茶叶,山腰茶叶一排高过一排,像极了女士穿的裙子。
  原来,为了保持水土,保护环境,梁家人从当年一开始种茶,就始终心怀敬意,不轻易破坏自然环境,坚持保留山顶山脚原貌,人工在山腰上一锄头一锄头开挖条带,既不破坏山体,保持水土,又能涵养水源,保护完好的生态,从而营造出适合茶叶生长的小气候,优越的生长环境奠定了茶叶优秀品质。
  人的坚守
  “从种植到开采要3-5年,每4-5万颗芽头,经过拣青、摊青、杀青、初揉、炒二青、复揉、整形提毫、足干等多道工序,才能制出一斤顶级狗牯脑绿茶。好茶讲究的是色香味形俱佳,上好的狗牯脑茶呈现出外形秀丽,芽端微勾,白毫显露,香气清高;泡后茶叶速沉,液面无泡,汤色清明,滋味醇厚,清凉可口,回味甘甜等特点……”端起一杯青酽如汤的绿茶,梁光福如数家珍。
  “种茶是个辛苦活!”如有问及,每个茶农都是这个答案。“要种出、制茶好茶,就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烤’验,守得住初心!”传人说道。从懂事起,他便在父母身边,学种茶、制茶,1979年,高中毕业,他放弃其他选择,回家继承家族事业,从最基础的烧火做起,边看边学,边学边练。一开始手经常烫出泡,但他不怕苦、不怕累,用了整整3年,将父亲的一身本领全部学到手,成了名副其实的“传人”。
  1982年,梁光福受邀参加中国茶叶青年考察团,考察日本茶树栽培和科技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并参观了日本国立茶叶研究所。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回家后,他更致力于炒制技艺的改造升级和品牌的保护,对狗牯脑茶小叶种的推广不遗余力。1983年,乡政府开办制茶培训班,梁光福成了培训班最年轻的师傅之一,带动千家万户掀起种叶热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目前,该县共有茶园20万亩,产值达15亿元,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茶都”。
  茶生百味
  茶如人生,百味其中。“那时候,条件十分艰苦,晚上没有电,点不起煤油,就点竹片来照明,家里几十亩茶园,都是我们几兄弟亲手炒出来的,经常是从晚上忙到第二天上午,白天还要去摘茶叶,从谷雨到清明几乎天天如此,辛苦可想而知。”回忆起当年的岁月,梁光福觉得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充实和幸福,正如那一杯狗牯脑茶,滋味醇厚,回味甘甜。
  如今,传承人家也用起了炒茶机,面对质疑,梁光福坦言很释然,并不排斥机械的运用:“茶叶发展既要发扬传统,更要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茶虽然香味有所欠缺,但外观好,质量稳定,很适合做中低档茶,效率也高。”
  当然,梁光福也有引忧。自打狗牯脑茶被列为江西“四绿一红”之首后,手工茶价格已有攀升。但毕竟市场有限,而且制作十分辛苦,年轻人愿学、制作技艺精湛的越来越少了,而越来越多的老茶农也依赖机制,不自觉地放弃了手艺。当年人人追捧,今后要怎么传承发扬,他也不知道答案。列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后,梁光福更感责任重大,他必须放眼全县、乃至全市,提升技艺、传授给更多人。
  如今,家里的茶园、茶店主要交给儿子打理了,梁光福平常就含饴弄孙。当被问到等孙辈们长大了,是否也要让他们也学制茶,梁师傅说道:“那肯定啊,几百年传下来的技艺,怎么也不能在我们这一辈断了!做好茶是家族的荣光,传承不朽的非遗技艺更是责任和担当!”梁师傅望着孙辈们说,眼中满是爱怜和坚毅。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那山、那人、那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