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编成五彩梦

2016-12-30 11:12: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瑞昌竹编非遗传承人田先敏的创业故事

  央广网瑞昌12月30日(曹鑫)2016年秋季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琳琅满目商品吸引着全世界一批批采购商围观、议价、签单。这其中,一个来自瑞昌的摊位前总是人流不息,热闹非凡,西班牙、意大利、英国、希腊、马来西亚等国采购商轮番下单,共签订150余万元(22万美元)订单。而这个摊位摆出的正是瑞昌传统手工艺制品——瑞昌竹编。

  说起瑞昌竹编,不得不提田先敏——瑞昌竹编非遗传承人、南义竹编工艺厂厂长,即此次广交会上瑞昌摊位的经营者。日前,记者在他的厂内见到了一派繁忙景象——工人们正忙着洗竹、晾晒、捆扎、破竹、批条……“广交会回来后,我们就加班加点‘赶单’了。”据田先敏介绍,1951年出生的他,15岁便与篾条结缘。而最难忘的是2002年,他让这家企业起死回生,也让世界认识了瑞昌竹编。

  豆蔻情缘 用心坚守

  故事还要从田先敏10岁那年说起。一场突然的变故,让家境贫寒的他落下腿疾,并自此辍学在家。15岁那年,他暗下决心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随后,他四处打听,找到远在30公里外的知名篾匠学习。懂事的他每日勤学苦练,3年后,他的技艺已是炉火纯青。80年代初,南义镇政府筹建竹编工艺厂,请他任业务厂长。那几年,南义竹编在省内声名远扬。80年代末90年代初,内地打工潮兴起,厂里招工困难,经营举步维艰。1994年,该厂经营权改制,变为私营企业,大部分人去了新筹建的水泥厂工作。他承接了竹编厂,带着仅有几名且年龄大的工友。“一方面是身体原因,水泥厂不方便;另一方面从小接触竹蔑,舍不得丢掉这门手艺的情愫自然是有的。”谈起留下来的原因,田先敏说得客观而真诚。之后,他带领工友虽在产品工艺上不断改进,但市场大门仍然没向他们打开。“最难的时候没法想了,最低一年,产值不到5000块钱,工人工资发不出了,都走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不顾大家反对坚持着。买不起打包机,他就四处找亲戚借钱凑着买。

  改革创新 迎来转机

  在艰苦的创业环境中,田先敏从未停止过对竹编的思考和关注。2000年,了解到江浙一带竹编市场效益好,便多次只身前往参观学习。“当时他们的小山竹制品市场效益非常好,许多都出口到欧美国家。看了后,我便有了信心和方向。我想,我们南义正是小山竹多,也一定可以做起产业来。”之后,田先敏开始了模仿改进创新之路,除了传统竹编工艺品外,他的产品开始拓展到竹木园艺制品,并在价格上做文章。

  转折发生在2002年,田先敏偶然得知广州有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的消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他前往广州,在朋友的展位上展示了自己的竹编样品。一家英国公司看中了他的竹编产品,当即下了3万元订单。之后,田先敏开始自己租摊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也越接越多,厂子开始扭亏为盈。2011年,他在南义镇党委政府协调帮助下,将竹编厂搬迁到新址,开始了扩建增产之路,年产值达到800多万元,产品全部为外贸出口,固定工人达50多人。

  追求不止 诲人不倦

  2008年,瑞昌竹编被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底,田先敏被列为瑞昌竹编非遗传承人。田先敏车间另一块牌子是创新工作室,房间摆满了栩栩如生的竹编工艺品,花钵、花蓝、鸡、鸭、龟、水果盒、飞禽走兽、礼品盒、竹火炬等造型美观、做工精美,这些都是田先敏创作的作品。在他众多的授牌中,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聘评委委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家等牌匾赫然在列,他也多次自费参加业界培训班。

  关于技艺传承,田先敏不像位商人,从不计报酬。他先后多次前往上海大学、惠州华罗庚中学、九江学院、九江图书馆等地授课。为提高自己讲课能力,他总是事先精心准备。在他的备课本上,记者看到破蔑、编织、成形、造型等大程序下又分五六个小程序,每个程序他又组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快速上手,九江地区多所学校经常会组织去其工艺厂学习。传统手艺易学难精,现在做竹编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对于这项技艺如何传承延续,已成为这位年近花甲老艺人正在思考也正在努力的大事。

编辑: 谢元森
关键词:

执着编成五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