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红:公益的人生更精彩

2016-11-28 12:02:00来源:央广网

徐志红

  央广网南昌11月28日消息(林琳 胡斐)“人生第一张脸是父母给的,第二张脸就是写一手好字,这是自己给的。”

  字是“门面”,是与人沟通的工具,写一手好字,将受益一生。徐志红的一手好字不仅赏心悦目,且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从0到1不仅是数字

  追溯到十年前,那时“冰灾”对于中国工业的严重破坏,给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障碍,灾难过后的人们开始反思,对于这个社会的“求救”,人们也意识到公益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此时公益行动也在民间逐渐高涨起来。

  当时南昌慈善总会专门招慈善义工,第一批只有90人的小部队就这样有了一些小行动、小作为、小成绩。当更多的人看到了公益的力量时都纷纷加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少成多的力量不容小视,得到社会关注,得到政府重视,公益事业发展到了五万余人,其中包括各种阶层的人群,这也预示着全民公益将会走的越来越远。

  当全民公益的意识越来越强时,徐志红不再是带着一腔热血广而杂的做公益,他开始思考在时间精力,文化程度等方面什么人群最适合做公益,能够最大限度的把公益做强做大。于是他把方向瞄准了大学生群体,在招募了大批学生之后的工作中,打破了传统的敬老院,孤寡老人家里做服务的工作,结合了当下很多农民工“洗脚上岸”去城里外出务工的社会背景,针对家庭贫困的留守儿童及老人,做了相应的公益方案,如:“爱心午餐”、“关爱抗美援朝后人”、“大学生支教”等活动;在开展家庭作业和课外辅导的帮助,第一个试点是昌北小学,与江西财经大学进行对洽,进行两名大学生帮助一名小学生补习功课等难题,不仅是家庭课外辅导还有文化课堂活动,这解决孩子们的学科困难,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生活,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

2010年春运为旅客做引导

2010年安义县乌溪小学大学生支教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孩子们需要的真的只是一个面包,一顿午餐,一次课程辅导么?”徐志红这样问自己。

  他逐渐意识到,不管是一个面包,还是一顿午餐这些就好比是“鱼”,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公益的最终目的不是尝到一条新鲜的鱼,而是如何去“捕”鱼。

  2011年,南昌书法院成立,徐志红策划的第一个活动就是把南昌书法院的艺术家们的作品装裱好送给孩子们,挂在学习的地方以此来激励他们学习,这是物质之外的精神帮助。

  南昌书法院的公益事业一直在坚持。从2011年至今,在徐志红的带领下,针对残疾人儿童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南昌市已开设多个书法班,且学费及书墨的费用全部免费。写一手赏心悦目的好字,把孩子们的心灵从思想上扶正,学习姿态上扶正。这样的公益班级在不断地扩大,来自南昌的各个县的贫困家庭学生也慕名而来,汇集了一群渴望学习的孩子,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2011春运火车站义写春联

2011年义务环卫工人吃年饭

  “年味儿”十足的公益

  “公益无处不在,它不是等出来的,写春联是为让有钱人没钱人过一样有年味的年。”作为南昌书法院公益慈善的敲钟人,徐志红策划的公益活动都紧跟生活气息。

  看着每逢过年匆忙赶车的旅客,那种急切回家的心情都可以理解,而能够让这些回家的人,在寒冷的路途中感受到温暖又何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至此,徐志红带领志愿者们给匆匆的旅客写春联,送上祝福,让寒风刺骨的南昌暖意浓浓。

  这股暖流虽暖,却无法真正抵御凛冽的严寒,但他们做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放弃了回家过年机会,在火车站主动帮助不熟悉站点的旅客作引导、提行李送站、维护车站秩序。

  当中,有一位来自东北学校的义工学生让徐志红在描述的时候连连称赞。“当时,该名义工学生工作完成后回到住的地方发起了高烧,连夜打起了点滴,然而需要连续休息几天的他,第二天打着吊瓶来到车站坚持继续工作。”这让徐志红不仅心疼感动,更赞叹他的责任心之强。公益是一件让人上瘾的事情,帮助别人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而这成就的不仅是别人更是自己,这位东北的大学生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因公益的这段经历让他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相信这便是公益事业对他的回报吧。

2012年南昌县蒋巷乡玉丰小学捐助爱心午餐活动

2016中秋看望抗美援朝后人

  被人需要是一种价值

  “最后这两名大学生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别人需要你的那一幕,永远忘不了。”徐志红说。

  现在的年轻人谁不喜欢富裕的物质生活。有多少学生能够沉下心去做一段需要很长时间的公益呢,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面对现实一腔热情马上就能被浇灭“坚持”谈何容易,但很幸运的是徐志红遇到了她们。

  当时,这所小学一位年轻教师都没有留下,南昌航空大学的两名女大学生主动报名参加了这次支教,一位教英语,另一位教音乐,这一去就是一个学期。因学校没有多余的房间,她们带着帐篷来支教,白天收起来晚上再把帐篷支开居住。时间匆匆,某天,徐志红接到她们的电话,说学校通知要写毕业论文,所以不能继续待在这里上课了。在临走的那一天事情发生了转变。

  “两名大学生打包行李的时候,被正在课间玩耍的学生们看到,在苦苦追问之下,得知老师们要离开了,整片操场一场无声的话题就此开始,所有的孩子都低下了头没有说话,当时看不到孩子们的表情,凝重的气氛蔓延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回去的路上两位大学生没有说一句话,好像从刚刚的氛围中体会到了什么。”徐志红说到这里的时候,他很迫切想把当时的场景,情绪,感受真切的描述出来。当晚,徐志红再次接到两位女大学生的电话,得知她们征得老师的同意可以不在学校写毕业论文,并且决定继续过来支教。

  当你被别人记在心中,当你成为别人心底最亲切真实的依靠,你是否心中也会扬起温暖的感觉呢?被人需要正体现了你在别人心中的位置,被人需要正是在告诉别人你的价值。

  都说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而徐志红这第二张脸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的。智者善于借力,徐志红借他人之力去回应这个社会的“求助”;能者善于为师,徐志红用自己的一技影响了多少孩子的成长;善者不图其利,徐志红心存善念不图回报的坚持公益事业。他告诉记者“不要等到把花送到别人手上的时候才开始感动,试着自己主动把花送给别人。”他呼吁社会各界文化平台更多的参与到公益中,公益事业方兴未艾,他也坚持自己的公益活动会继续下去,让公益走的更深更远。

  人物简介:

  徐志红,1963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市南塘,1983年毕业于江西工业大学。斋号南风塘,自号南风塘主,乐心于书法,致力于慈善。

  徐志红,南昌书法院院长、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员、高校联合会会长、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书法网发展总监、宏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志红广于社交,但主要集中在三大块:书画、慈善和高校。

编辑: 李竟成
关键词: 徐志红;公益;南昌书法院

徐志红:公益的人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