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这样的乡村吗?

屋前古树,亭亭千年

螺旋高塔,线条灵动

蜂巢小屋,归鸟做客

  千亩迷迭香,梦的候机场

  这是大坊村,位于江西省东部的金溪县。

大坊村全景

 

01

缘  起

  金溪县,曾因出金产银,溪水色泽如金,而得名「金溪」。历史上,金溪还盛产才子。据统计,在历代科举中,金溪曾出过2名状元,3名榜眼,242位进士。

金溪县象山公园

  南宋著名哲学家陆九渊(别名:象山)亦在此地出生,他开创儒家心学,与朱熹齐名。一句「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震荡东亚诸国。

陆九渊

  人才辈出之地,家族宗祠亦兴盛。毕竟「人才」大多离不开家族的培养,儒家思想也会增进家族凝聚力。

  在宗祠的庇佑下,金溪的村落也展现了更顽强的生命力。直至今日,金溪依然有42个「中国传统村落」,各村不仅格局完整、肌理清晰,明清时期的祠堂、牌坊、民居还均保存完好。

金溪县竹桥古村

《爸爸去哪儿4》取景地之一

  从金溪县城出发,沿省道S424驱车15分钟,就能到达大坊村。

  大坊村是一座拥有9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据说,「大坊」的村名乃「大房」雅化而来。明宣德年间,冠峰一族光大富裕第一人玉璋公,其四子分房,大房愈忠公一支分于此地,且愈忠公为人慷慨、周急赈贫,常以古诗「大方本无隅,盛德必有邻」来告诫子孙为人处世之道,故此地得名「大房」,后取谐音「大坊」。

  2018年,金溪县人民政府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携手在全县开展「拯救老屋行动」,大坊村以此为契机,在新与旧、居住与旅游、历史与未来之间寻求变化之道。

大坊村停车场

 

02

蜕  变

  大坊村地处平原,被农田包围,人们聚族而居。村子的西侧区域是新村,是目前大部分村民的生活区;东侧区域则以明清时期的古建为主,是村内的一期改造区。

东侧的一期改造区

  村头的老樟树已经在这扎根千年,我想,它一定知道宋嘉熙庚子年间(1240年),是何人因何缘由,成为在此建屋落户的第一人。

村民们在树下乘凉

  三毛在《写给自己》的诗中写到树的姿态: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大坊村秋日里的老樟树,正是这番姿态。千年间,它不停地生长,却又稳定不变。

  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择良木而栖以躲避洪水和野兽,「大树」就代表着「安全感」。这种「本能」一直刻在我们的基因里,故而大坊村的先辈们,以老樟树作保护伞,在它的身后定居、建房、修祠堂。

  这些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留存至今,保存得十分完好。雕花的月梁、狭窄的天井、幽深的巷子,还有层层迭落的马头墙。

  时间在这里,走得格外慢一些。

环绕村庄的磨盘小路

  沿着磨盘小路,穿过青石小巷,才发现:大坊村不仅展览历史,还贩卖「出其不意」。

  「蜂巢咖啡馆」就藏在马头墙身后,陶制瓦片堆叠而成的大屋顶,有3.5米高,形似蜂巢。

  小鸟们来来往往,将建筑与天空联系在一起,屋顶的重量感化为线条般的流动飞扬,与幽深静谧的古宅区别开来,流露出纳新之气象。

  咖啡馆的地面设计更加活泼,延续了屋前池塘的色彩,采用了大面积蓝色的几何图形装饰,这种图案有个学名,叫做「蒙德里安式图案」。

  大胆的色彩是改造这里的荷兰设计师带来的,在大坊村许多不经意的地方,我们都能看到彩色的荷兰牛。

  它们像是被打翻的颜料盒,落在了青砖黛瓦间,打破了传统院落的秩序。

  「东方」与「西方」在这个场域正面交锋;另一侧,设计师又让「传统」与「现代」水乳交融。

  徘徊塔是村里的地标建筑。它采用双螺旋楼梯,双入口设计,总高17米。塔的造型,流动不羁;登塔体验,则要做好与塔一起在风中摇摆的心理准备。

徘徊塔

  当地将这座塔楼命名为:徘徊。取自李白《月下独酌》中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徘徊塔的原型是古时村里的瞭望塔。

  不同于古代的防御瞭望功能,如今的来访者登上这座塔楼,目光将游离于「人间烟火」与「诗和远方」。映入眼帘的既有近处新旧民居的景色,也有远处落霞映照着山峦。

  夜景是大坊村的另一杀手锏,夜色盖住了新与旧的区别,柔和的灯光勾勒出所有建筑的轮廓。

  游离其中,传统古宅流露出温情的一面,新式建筑也少了冰冷的现代感。村庄的氛围,在白天黑夜转换之间,竟也发生了冷暖之变幻。

  登临高处,俯瞰村落。

  人间忽夜,山河已秋。

 

03

传统与发展

  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场景设计、意想不到的元素碰撞、晒得了朋友圈的艺术体验,「网红建筑」让大坊村从一众「传统古村落」里脱颖而出。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大坊村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的流行,「网红建筑」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虽然网红建筑一词刚衍生出不久,但这一概念在建筑界并不陌生。最早出现的「爆款建筑」应是由世界顶级设计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创作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位于西班牙一个人口稀少的小镇上——毕尔巴鄂市。因受洪灾与经济危机双重打击,这个失业率高达25%的小镇一蹶不振。于是,当地政府试图将毕尔巴鄂打造成旅游城市,以便重振经济并复兴城市形象。

毕尔巴鄂市

博物馆位于该图的右下角

  在反复权衡后,毕尔巴鄂市政府决定与弗兰克·盖里合作,为小镇增加一座有分量的地标性建筑。

  果不其然,这座技术复杂、表现力极具艺术感的建筑刚一落成便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并且在开幕三年后,建设投资就已开始收益。

  一座建筑复兴了一座城,这一现象甚至被哈佛大学的建筑教授们称为「古根海姆效应」。

馆前路易斯·布尔乔亚的蜘蛛雕塑

  虽然奇迹难以复制,但用吸引人们目光而提升自身知名度的技巧,却在社交网络兴起后被广为运用。

  然而,业界已经开始批判这一现象:人们渐渐只会被那些拥有光怪陆离、五光十色外表的网红建筑吸引,却逐步失去感受空间魅力的能力。

重庆国泰艺术中心

又称“筷子楼”

  基于中国传统古村的实际情况,我们还需要担忧:古建与古村本身的魅力被网红建筑掩盖,逐渐「失语」。

  我们也能看到大坊村在平衡「传统」与「发展」上的努力。

  一方面,修建徘徊塔和蜂巢咖啡馆等新地标,另一方面,在明清古建筑的修缮上,修旧如旧,极尽传统。

修缮后的梁架

村内的基本看不到空调外机、排水管、电线等

  此外,还将「瓦」这一传统建筑元素,串联了整个村落:如用瓦作的漏窗、瓦叠的屋顶、瓦铺的小路,似乎都在和老房子的屋顶相呼应。

  这也让「新屋」与「旧宅」之间产生了联系,而非孤芳自赏。

  让我们再想想:如果没有这些看似「另类」的建筑,只有修缮完好的明清古建,人们还会打卡大坊村吗?

  

  编辑/摄影 符峰、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