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十年

2020-06-26 21:05:00来源:央广网

摄影:王军

戏班十年

 

 

美声|文田

  编者按:志红出书了。在这个人人皆作者的年代,在这个写作模板化、阅读快餐化的今天,志红的书是如此不同,因为这不仅是一本书,也是志红十年的光阴,还是一群戏班人在尘世间的悲欢离合。

 

一 个 人 的 十 年

《戏班十年》的幕后故事

  志红是生活在上海的钢琴教师,指尖下流淌的是肖邦和莫扎特,她平时的生活和在乡村演出的戏班鲜有交集,然而十年来,她经常跟随戏班在乡村行走,真实地记录了很多点点滴滴。这不仅是一份宝贵的田野调查,也是一部真实的乡村文化现象实录,更是一幅卑微却感人的众生群像。

  同质的城镇,消失的乡村。很多人感叹乡愁今日已无处寄托,我感谢志红,感谢她的《戏班十年》,因为从这本书里面,我读出了一个久违的词——故乡。

戏台的搭建,汽油桶做的戏台

戏台是一场演出,也是一场回忆

摄影|刘志红

缘    起

  邱建国 (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曾供职于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6年元月2日,我和家人刚从香港游玩回来,我放下行李,即赶去位于南昌市阳明东路的“春风十里”,参加一场诗会。

  在那里,由省内著名电台节目主持人文田介绍,认识了原籍樟树、在上海定居多年的钢琴教师刘志红。

  文田即刘志红的姐姐,亲姐姐。

  那天在聊的过程中得知志红曾用了两年时间的假期,从上海回到家乡,跟访民间戏班,写了大量日记。

  那段时间,我和同事们正在编辑《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150万字,上下卷)一书,宜春地方戏曲及戏班的情况正好天天都在眼皮底下过。

  我看了志红用手机发给我的几篇日记,觉得是非常难得的记录正在从时代大舞台逐渐“退场”的地方戏曲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抢救式”的出版价值。

民间戏剧人在化妆

摄影|刘志红

  但当我看到这些日记时,已是十年之后,她跟访的经楼戏班还“活着”,但时势环境已发生很大变迁,戏班后面又发生了很多新的故事。

  再者,要出书的话,原来的日记体量也不够。

  所以我跟志红说,如果在你跟访戏班十年之后再访戏班,把戏班近十年来的生存境遇写出来,那真是一份独一无二的乡村文化跟访记录!出书,就有了时间的跨度和更多光阴的故事。

  在闲聊时乱出“点子”,是我职业病发作的表现,有些说过我自己都忘了,听的人也不当真,笑笑就过去了。

  刘志红当真了。

  从2016年春节起,到2019年春节,她多次返乡重访经楼戏班,前后四十余天,历经南昌、高安、樟树、丰城、奉新等市县下属的二十几个村落,和十年前一样,跟戏班同吃同住——吃是吃苦的吃,住是风餐露宿的住。

跟着戏班转场与打地铺

摄影|刘志红

  她把自己扔进戏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帮助他们解决很多问题,同时,看、听、记,写了五六十万字的记录文字。

  在这个过程中,志红经常把写好的文字发给我,请我提意见。我由于工作忙,并没有都看,提的意见也不多。

  志红说,她跟访戏班所吃的苦一般人无法想象,在写作过程中,她想起在戏班的一幕幕,经常泪眼滂沱!

  现在,一本近四十万字的著作《戏班十年》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呈现在世人面前。

  有些书,只能由某个“命中注定”的人来写,比如刘志红和《戏班十年》。

  有文笔好的,但不是那个地方的人,没有那种童年记忆;或者不懂戏曲,写不出那个“味”。

  刘志红懂地方戏,有从童年延续而来的文化记忆,有情怀,吃得了这份苦,而且,文笔与那些研究者和作家相比,既“跳脱”又老实,没有书斋气,朴素,平易,说一句是一句,正是白描纪事的路子。

听戏的孩子们,就像儿时的自己

摄影|刘志红

  粗粗翻阅全书,发现最吸引我的是那些二级和三级小标题。如第六章“春节扎堆戏”中,写在太平镇的演出经历,下面的小标题是“手机导航”、“夜宿山庄”、“山村的早晨”、“乐队排练”、“拜寿戏”、“无处午休”、“搭台师傅”、“唱戏与放烟花”,所有写的内容,都是刘志红“在场”看到的人与事,没有任何事先预设,事后也没有“统一体例”,看似随机记录,但这种“取材”的随机和叙述的“不确定”,赋予了文本一种生机勃勃的新鲜感和生命力,读起来趣味丛生!

  刘志红撰著的《戏班十年》,是一本乡村文化的告别之书,是中国大地上最后一缕诗意的留挽之书。当然,也是一曲乡村文明的挽歌。

  志红花那么多的精力,吃了那么多苦,写就这本书,还自费出版,其精神,让我感佩!所以,我要掏钱买她的书。

  希望朋友们都来买这本书!

摄影:王军

点   滴

  《戏班十年》是一本朴素的书,一本感人的书,书里很多这样的段落“根保为了戏班的生存,把心操碎,把脾气放下,把个性磨圆,对戏班遭遇的写戏(演出谈判、签订合同)、演出、住宿、伙食等种种不公,总能够忍气吞声,处处和为贵。只苦了根保的妻子凤梅,为了戏班演员队伍的稳定和演出质量,她既要努力做好演员思想安抚工作,提升演出效果,更多是上善若水,承受来自丈夫根保的无名怨气,于是乎,吵架拌嘴便成为这一对夫妻解决问题的唯一路径。但是,两口子当中有一人不舒服,另一方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对方,相扶相携,相濡以沫,叫人心疼。”

  “戏班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又难逃此消彼长的宿命。戏班的竞争,导致演员的流动性增强,跳槽不受任何约束。而且,各个戏班都不愿意花本钱、花时间去培训新生代演员,怕只怕演员学业有成,飘然而去,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裳,这种担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民间戏班演员的青黄不接,甚至有断代之虞。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剧团退休的演员也加入到民间戏班当中去,与民间戏班的演员同台献艺,同时也给不太注意唱词、唱腔、乐队乃至于戏班管理等专业问题的戏班,带来了鲶鱼效应,促使民间戏班的觉醒,促进戏班的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现实的竞争,演员的稀缺,使得每一位演员都要一专多能,一人多角。”

  “村民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开厂做生意,家家在外面买房置办产业,谁也想不起应该把村里的公共厕所升级到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时很像一列正过隧道的火车,头部已经钻出,尾部却还在另一头。”

“戏如人生”

摄影|刘志红

集    评

  《戏班十年》这本书感动了很多人,在此我们与大家分享一些评论:

  作家、文化学者 陈政

  本书以乡村戏班为记录对象,为我们描述了在社会边缘上行走着的一群人;一群不停地追寻形骸自由与洒脱,却又为外物所累、为环境所迫,在沼泽中艰难跋涉的人;一群浸泡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却持续为世界源源不断制造“琴棋书画诗酒花”的人。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汤亚汀

  刘志红此书写得鲜活生动,套用现在的流行说法,非常“接地气”,而无半点学术气,且讲故事中不时爆出点滴思想火花,确实可以雅俗共赏。业内人士从中可以看出门道,而一般读者则可以从故事中感受到乡土的芬芳,同时也可以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寻找自己的根,即如何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己的乡土母根。从中我们都可以思考这类身份认同的人生之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作家 万军

  近日,断断续续阅读了数章,如品香茗,口舌生津,渐渐吸引直至触碰怀旧的心弦,除了感动,更多还有震撼。原来,在那些西方音乐难以渗透,流行音乐波澜不兴的乡野村落,依然保留着一些民间戏班子,根保、凤梅、菊花他们披星戴月,走村串乡,收入虽然微薄,却坚守在这片日见局促的传统文化领地,向越来越小众的爱好者,传承并演绎着那些久远而又珍稀的“乡戏”。

  《戏班十年》既是一部烟火气息浓郁的纪实文学,又是一部关于社会民风乡俗的研究实录,虽非什么主旋律大题材,恰恰剑走偏锋地记录了日渐式微的民间艺术及其市井人生,故弥足珍贵。如果没有志红女士这等“有心人”,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可能只知道流行乐、重金属及其它新兴艺术门类,对于数百年来我们祖祖辈辈或浅吟低唱,或引吭高歌的北调南音一无所知,对其中的故事和文化,其中的念白与韵律,更是一片空白。

《哑女告状》剧照

摄影|刘志红

  出版人 静夜如诗

  戏曲,特别是地方戏曲,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无论阳春白雪抑或下里巴人,时至今日,似乎难逃被贴上“小众文化”标签的命运。然而《戏班十年》却以其接地气的跟班记录,折射出市井百态下的戏班生活,和传承的意义,让哪怕对戏曲再不感兴趣的读者都忍不住一口气读完。而背后作者——非科班出身的刘志红老师,付出的努力,长达十年之久。

  十年,用心出发,用脚丈量、用眼留观,用耳倾听,用情诉诸,终究打磨出了这样一部作品。

  都说好的作品,是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志红做到了,编辑团队做到了,《戏班十年》做到了。祝贺!

  媒体人、作家 熊明

  志红受的苦难,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的,戏班所到之处,无论十年前,还是十年后,纵然农村经济大发展,即便东家和村民的居住条件大改善,但是乡民的对戏班接待工作的那种轻视、冷漠、吝啬、刻薄并无多大改观,乡民宁愿一夜放几千元甚至数万元的烟火爆竹,都不肯提高戏金。

  乡民视演员为累赘,供饭食如布施。演员吃粗砺的米饭,寡淡的素菜,或者是作了祭祀后发绿的鱼,变味的鸡。住宿更是随遇而安,祠堂里,老屋中,都曾栖身。打过地铺,睡过钢丝床。还遭遇过夜宿破庙,寒风倒灌人无眠的夜晚,体验过夏夜蚊子轰炸枯坐到天明的尴尬。最难的是洗澡与如厕,遇上条件好些的人家,有现代文明的卫生间和淋浴室,却偏偏把厕所用木板钉死,把水龙头控制……志红感叹道:“村里的旱厕建在戏台旁,离祠堂几十米远,打扫得再干净也制止不了徐徐爬上来的蛆虫。半夜三更上厕所,一定是件恐怖的事情。”......

  通过《戏班十年》的写作、出版,刘志红拥有了跟随戏班“流浪”的刻骨铭心的生命之旅,“人生一辈子,有时考验的就是选择的眼光。因为机遇只给那么几次。”

  最后奉上志红的先生,理工男杨志斌的文字:

  恭贺领导大作《戏班十年》出版!全书聚焦于一个中国内陆省份的乡村戏班,以旁观者的视角,运用细腻的笔触,原生态的对白,生动真实地呈现了乡村戏班的生存状态,读来令人嘘嘘感慨。《戏班十年》创作历经十年,期间辛苦,不一而足。40多万字的原稿,200G的影像素材,三部相机,2个睡袋,n个只有大年三十的春节……我这既是局外人,又是局里人,问我此刻的感受是什么?我的感受是:10年前她倔强地决定要去追逐一个梦想,如今她梦想成真。问我的贡献是什么?如果还算贡献的话,我的贡献也许是:我把三个字挂在嘴边,挂了十年,“你可以”。

“你可以!”

向志红和她的先生致敬

向活跃在乡村舞台的戏班人致敬

欢迎大家联系作者,订购《戏班十年》

摄影:王军

《戏班十年》

作者:刘志红

书号:978-7-5493-9386-2

出版时间:2020年4月

定价:88.00元

  内容简介:该书作者通过长期深入戏班调查、访谈,与戏班同吃同住同行,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日记的形式予以整理,记录了民间戏班前后十年的变化,为读者展现了处于社会重要转型时期的民间戏班一幕幕鲜活、具体、细致的生存状态。

  作者简介:刘志红,女,音乐学硕士,钢琴教师,江西樟树人,现居上海。

刘志红采访戏班老艺人

购书请按二维码联系作者

加好友注明“购书”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戏班十年;一个人的十年;刘志红

一个人的十年

《戏班十年》是一本朴素的书,一本感人的书,书里很多这样的段落“根保为了戏班的生存,把心操碎,把脾气放下,把个性磨圆,对戏班遭遇的写戏(演出谈判、签订合同)、演出、住宿、伙食等种种不公,总能够忍气吞声,处处和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