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鄱阳刘应麒:不将山水带还乡

2017-08-15 17:55:00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鸬鹚捕鱼

刘应麒

  刘应麒(1539-1612年),字道征,号芝阳。江西省鄱阳县人,明代著名廉吏。

  刘应麒少年聪颖,锐意进取。求学于饶州浮洲书院,慨然有清正刚直之气。隆庆二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历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大理寺卿,官至工部左侍郎。

  刘应麒为官清廉耿介,贞亮公忠,关心民瘼。在应天巡抚任上,刘应麒参赞明军抗倭后勤事务,亲自考察沿海及岛屿,绘测海图,为抗倭提供军事参考。被时人誉为“匡山威凤,鄱水神龙”“玉壶风露之清,雅推气韵;金薤(xiè,喻文章之美)琳琅之贵,有斐文章”。

  因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刘应麒几次辞官归乡。每当离任,除来时行装,别无长物。辞官归里后,刘应麒杜门谢客,专心学问。由他主持修撰的《鄱阳县志》,被称为方志中的经典,并著有诗文《芝阳集》。同时,刘应麒留心民间疾苦,为百姓奔走疾呼,先后上书《条议南北兑》《请免吴家坊水田丁差疏》等,减轻了百姓的苦痛,被后人赞为“皆百世之利”。

 

刘氏家训

  鄱阳刘氏,从唐代始迁祖刘汾到明代刘应麒,其间数十代里,人才辈出,这与其优良的家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南宋末年,鄱阳刘氏着手制订家规家训,并逐步完善。现已成型的刘氏家规家训主要包括《刘氏家训八条》《刘氏家规十二款》和《刘氏垂规凡例二十三则》,其中蕴含的孝义忠恕精神,润泽着刘氏世世代代的子孙。

  刘氏家训强调“敦孝悌、端士品、务忠诚、戒奸险”,教育子弟“不孝悌,虽有功名富贵,亦不足观矣”,要求子弟“耕读为本,当教以明理义,励志节”。为人为官当“宁方勿圆,宁直勿曲”“宁朴实勿狡诈,宁肯愚拙勿乖巧”。刘氏家训以“孝”立本,以“端”为根,以“诚”为内核,以“廉”为灵魂,充分体现了刘氏家族自律和进取的精神。

渔舟唱晚

 

  ●视频脚本

  江西鄱阳刘应麒:不将山水带还乡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隆冬,时任应天巡抚的刘应麒,在他忠贞报国、勤政爱民的二十余年官宦生涯后,因需“回籍养亲”辞官回乡。

  为了不惊动乡邻,刘应麒午夜起身,焚香以示与乡绅百姓作别。当他作完揖后,环顾这肃穆森严的巡抚大堂,想起郡内的平民百姓,满是离愁。他急步来到卧房,拿起笔墨,奋笔疾书:“来时行李去时装,午夜青天一炷香。描得海图留幕府,不将山水带还乡”。

  刘应麒,字道征,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出生在江西饶州府鄱阳县的一个书香世家。明隆庆二年(1568年)中进士,历任礼部郎中、广东提学副使、四川参政、湖广按察使以及应天巡抚等职。他为人光明磊落,清廉耿介;居官不畏权势,勤政忠贞,所到之处,皆留以清廉之名。其祖父刘文桂,受封为通议大夫,父亲刘济众则累封为中宪大夫、广东按察司副使等职。因此,官府特为其祖孙三人竖立“三世九卿”牌坊,以彰显三人清正廉明的质朴气节。

  一条小小街巷的一户书香人家,何以有如此魅力,被世人广为称颂呢?

  鄱阳清塘街刘氏第四十一代族孙 刘有明:

  刘文桂、刘济众、刘应麒祖孙三人之所以为人所推崇,这与刘氏家族的家规家训密不可分。刘应麒的祖父和父亲均为读书之人,读书人崇文重教的品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刘应麒,而这些都源于《刘氏家训》“宁方勿圆,宁直勿曲”的谆谆教诲。

  刘氏家规家训由《刘氏垂规凡例二十三条》《刘氏家规十二款》和《家训八条》等部分组成。它从修身、齐家、治国三方面提纲挈领地告诉子孙为人处世需遵循的准则,要求族人子弟皆应敦孝悌、勤生业、事俭朴,并强调:“务宜修身畜(通“蓄”)德,取法圣贤,积功累仁,博涉经史,秉忠信,循礼义,尚廉耻”,这是刘氏族人世代遵循的行为规范,也是这个家族兴旺发达的坚固基石。

  鄱阳县,一座有着2200余年历史的文明古城。鄱阳县得番水之地利,城外山环水绕,城内湖泊纵横,浮洲书院便如同一艘帆船,遨游在学海中。儿时的刘应麒与父母居住在离书院不远处的古宅里。每当清晨来临,刘应麒便推开房门,心驰神往地聆听着书院传来的琅琅读书声。

  学生吟诵

  修身畜(通“蓄”)德,取法圣贤,积功累仁,博涉经史,秉忠信,循礼义,尚廉耻……

  在家规家训润物无声地熏陶之下,刘应麒渐渐长大,一心向学。父亲看出了他的心思,便将他送到浮洲书院就读。勤奋刻苦的刘应麒,初冠后便学有所成,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刘应麒乡试中举。

  有一日,他与同学来到湖边读书散步,同学问他:“应麒兄,自古以来,我们鄱阳人才辈出,灿若星河,你最敬佩的是哪位?”

  刘应麒答:“陶侃和他的母亲陶湛氏。”

  同学又问:“为何是陶侃和他的母亲呢?”

  刘应麒答:“陶侃为人持重,严以律己,勤政廉洁,惜时爱民,为世人所钦佩。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陶母的言传身教和鞭策鼓励。”

  同学赞同:“说得极是,母亲的博大胸怀就如同这湖水一样清澈透亮,从而哺育出陶侃的无私心地。”

  刘应麒附和:“是啊,风雨潇潇湖上扉,我于此处可忘机。更栽十里绿荷芰(jì,出水的荷叶或荷花),他日归来好制衣。”

  同学赞叹:“好诗,好诗!”

  情景交融的诗句,不仅展示出刘应麒的文学才华,更展露出刘应麒的清廉品格。

  明隆庆二年(1568年),刘应麒以第三甲成绩考中进士,由此开始了他忠贞报国的历程。无论是在礼部任职,还是出任地方,刘应麒都竭力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尽职尽责,忠贞无私。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初夏,时任四川参政的刘应麒所分守的酉阳州彭水县(今重庆市酉阳县),发生了特大洪灾。肆虐的乌江水,夹杂着折断的树枝和石块奔泻而下,冲击着屋舍和篱笆,时刻威胁着百姓的生命安全。刘应麒临危不惧,亲临抗洪救灾第一线,现场指挥民众撤离,并积极筹措粮款,赈济和安顿灾民。连日劳累奔忙,刘应麒病倒了。

  彭水县令:“道台大人肤体受损,都怪属下指挥不力。”

  刘应麒:“彭大人无须自责。只是那些无处寄身的百姓,还得好生安置。”

  彭水县令:“道台大人放心,下官定当妥善安排。”

  刘应麒从枕边拿出一包银子:“这是我家中的一点积蓄,先拿去应个急吧。”

  彭水县令:“不可,万万不可!这是您养家糊口的俸银,下官岂能收下。”

  刘应麒:“这有何不可,我家老小至少还有房住、有饭吃,而那些受灾的百姓,不能让他们挨饿受冻!收下吧,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彭水县令:“道台大人如此慷慨解囊,下官替彭水县灾民在此谢过。”

  第二天,病情稍有缓解的刘应麒又出现在救灾第一线。在他的精神感召下,当地官员、乡绅纷纷捐资捐物,使满目疮痍的彭水灾区出现了新的生机。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刘应麒临危受命,出任应天巡抚,遵旨推行“按田亩面积计征赋税和徭役”的举措。然而苏州一带以戎政尚书凌云翼家族为代表的豪绅势力,不仅大肆兼并农民土地,而且隐瞒田产,逃避赋税。农民失去了土地不说,还得交纳已被掠夺的土地的赋税,致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按亩征税,举步维艰。

  清廉刚毅的刘应麒,不惧艰难。他想,海青天海瑞也曾担任过应天巡抚一职,我就不能做一回“刘青天”吗?想到这里,他决定会一会这位尚书大人。

  刘应麒:“下官深夜造访,实属冒昧,还望尚书大人恕罪。”

  凌云翼:“刘大人日理万机,偷闲来府,老夫自当欣慰,坐吧。”

  刘应麒:“谢大人。”

  凌云翼:“刘大人深夜来府,不单只是为看望老夫吧。”

  刘应麒:“下官自知不妥,但朝廷大事,下官不敢怠慢,故急于向大人禀报。”

  凌云翼:“有何大事,唯老夫不知?”

  刘应麒:“时下倭寇来袭,战事吃紧,而催缴赋税,筹资备战,阻力重重啊。”

  凌云翼:“这阻力在哪里?”

  刘应麒:“阻力在于土豪劣绅夺人土地却还隐瞒田产;阻力又在于农民失去土地还得多交赋税;阻力还在于他们倚仗尚书府的权势百般阻挠和抗拒‘按亩征税’的新政。”

  刘应麒慷慨激昂,振振有词,直戳得尚书大人无言以对。凌云翼知道刘应麒向来是耿直坚毅,刚正不阿,况且这“按亩征税”是朝廷极力推行的新政,也就只好补交赋税了。其他豪绅见尚书大人都屈服了,便纷纷上官府缴纳赋税。

  刘应麒刚正不阿,不畏权贵,让豪绅们胆战心惊,老百姓则拍手称快。

  山川静好,岁月轮回,四百多年过去了,刘应麒“不将山水带还乡”的经典诗篇,依然弘扬正气,荡气回肠。

  展览馆讲解员:

  刘应麒这首“不将山水带还乡”诗作,名为《题吴中厅事》,是在他离开应天巡抚任上所写。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得出他那种磊落的品格以及廉洁自守、善始善终的品质。

  辽宁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彭定安:

  家训家规是教育子弟思想成长、道德成长、品格修养的基本教材。刘应麒“不将山水带还乡”的思想,与刘氏家规家训主旨一脉相承。刘氏家规家训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忠诚为立身之本”,要求族人“宁朴实,勿狡诈”,“发一念而必依于理,出一言而必本于心”。这些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还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党员干部齐声朗诵】

  来时行李去时装,午夜青天一炷香。描得海图留幕府,不将山水带还乡。

  刘应麒,一位有着士大夫品格的清廉官吏,离任时不带走一片山水、一片云彩,他只把鞠躬尽瘁的忠诚留在了任上,把仁爱为民的情怀留给了百姓,把清正廉明的品格留在了人间。

千年永福寺塔

 

  ●刘氏家规家训摘编

敦孝悌

  人于父母兄弟,未有不知孝之敬之者。且百行莫大于孝,而悌次之。不孝悌,人视之轻贱,虽有功名富贵,亦不足观矣。吾族共念之哉。

  ——《刘氏家训八条》第一条

  【译文】

  人对于父母兄弟,没有不知孝敬的。且人的所有的行为,没有比孝更大的,而兄弟姊妹的友爱,也是相当的重要。不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会被人看轻贱的,哪怕有功名富贵,也不值得看重。我族之人都要放在心上。

  教子弟

  家道盛衰,视子弟之贤否。我族耕读为业,当教以明理义、励志节,幸而上进;若浮靡、轻佻、虞诈、狡獝①,大非修福积德之子弟,汝辈宜慎戒之。

  ——《刘氏家训八条》第三条

  【注释】

  ①狡獝(jiǎo xù):谓狡猾多诈。

  【译文】

  家道盛衰,要看子弟之贤能还是不肖。我族以耕读为业,应当教子弟明事理、磨意志、树节操,则幸而能上进;如果浮华奢靡、举止不端、狡猾多诈,完全不是行善积德的子弟,你们要慎重戒备啊。

  凡子弟须当训诲,毋容放荡,如资质可造者,延明师教以经业,熏陶涵养,以期成材。其有家贫不堪者,亲房量力资补。或不能通经者,随材造就。

  ——《刘氏家规十二款》第三款

  【译文】

  凡子弟都应当教导,不允许任意妄为,如果有素质可造者,要延请贤明的老师,教以儒家经书,熏陶涵养,以期成长为人才。谁家贫穷,其他人就要量力资助。有的无法读通经书的子弟,则要按不同的标准因人制宜培养成才。

  端士品

  士居四民之首,士以气为主要……宁方勿圆,宁直勿曲,不惟为族人生色,亦且为读书人吐气。我旦暮望之矣。

  ——《刘氏家训八条》第四条

  【译文】

  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士以气节、操守为主要……宁要方正,不要圆滑;宁要刚直,不要弯弯绕。(做到了这一步)不仅能为我们族人生色,而且能为所有的读书人扬眉吐气。这是我朝夕所期盼的境界。

  立名教

  为子弟者,务宜修身畜①德,取法圣贤,积功累仁,博涉经史,秉忠信、循礼义、尚廉耻,作宇宙内第一种人,匪惟无忝前列,而且有功名教矣。

  ——《刘氏垂规凡例二十三则》第十二则

  【注释】

  ①畜:通“蓄”,积聚,涵养。

  【译文】

  作为本族子弟,务必要修养身心,效法圣贤,积善行、求善果,广泛涉猎经史,秉持忠信、遵循礼义、崇尚廉耻,立志做杰出的一流人才,这样才能不仅无愧于先辈,而且对维护礼仪教化有功劳。

勤生业

  凡子弟士农工商各勤其业,毋得贪酒淫色、博弈好闲、费时失事、老大无成。父兄时加戒谕,如违族尊警治。

  ——《刘氏家规十二款》第七款

  【译文】

  凡(本族)子弟,无论士农工商,都要各勤其业,不得贪酒、恋色、好赌,浪费时间,耽误事情,以至于老大无成。父亲、兄长要时时告诫训谕,如有违背,族长则加以警戒惩治。

事俭朴

  凡人家屋宇、服饰、饭食等项,务从俭朴,毋得过为奢侈,以致倾败身家,违者族长警治。

  ——《刘氏家规十二款》第八款

  【译文】

  凡(本族)家庭,在建房、穿着、饮食各方面,一定要节省,不得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以致败家。如有违背,族长则加以警戒惩治。

 

  ●名家观点

  贤美乡风垂典范 优良家训锻精神

  刘应麒,江西鄱阳县人,其从应天巡抚一职去官时所吟诗句“来时行李去时装……不将山水带回乡”,流传至今,成为古今为官者清廉的写照。他一生行事,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均刚直不阿、主持正义、为民谋福,故人称“匡山威凤,鄱水神龙”。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廉吏,刘应麒的成长,既有乡邑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有家教训诫的涵养,二者汇融,铸就了他刚毅圣洁的秉性与品格。

  鄱阳乃千年古邑,秦时设县,历代文人学士、清官廉吏不绝如缕,道德风尚润益乡里。仅宋一代,就有洪浩、姜夔、范仲淹、颜真卿等与之关联,或出生鄱邑,或主政饶州(鄱阳故称),他们或是廉政清官或是文人雅士,但均以道德文章传世、清廉刚正扬名。他们的道德风范流传民间,垂训后世。刘应麒自幼便受到他们精神的熏染。

  明嘉靖年间,刘应麒少年问学,正值饶州知府应鸣凤重教化、育人才之时。应鸣凤将刘应麒故居附近的浮洲寺改建,创办了浮洲书院,延聘博学名儒执教,培育学子。刘应麒就读该书院,他天资聪悟、勤奋好学、志向高远。先生以于谦精神教育学子,并引其诗“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勉励诸生。少年刘应麒铭记心中,并吟诗一首以言志:

  风雨潇潇湖上扉,我于此处可忘机。

  更栽十里绿荷芰,他日归来可制衣。

  少年抒怀,已经显露出不同凡响的才华与志气,也展现了刘应麒高远的志德与雅洁的心性。

  除乡土文化的浸润濡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家风家教的养育。鄱阳刘氏,是唐末名将刘汾的后裔。南宋末年,刘氏族人开始着手制订家规家训,并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家规家训,包括《刘氏家训八条》《刘氏家规十二款》《刘氏垂规凡例二十三则》。

  时至今日,鄱阳仍流传着关于刘氏先祖“执礼桥”的故事。五代时期,鄱阳清塘刘太清与义城刘太初,是同一个曾祖父之下的堂兄弟,都是刘氏迁居鄱阳的第三代。二人兄友弟恭,情深意笃,若你来我家做客,那我必把你一路送到家。为了不耽误业产,双方约定在路程中途建桥一座,命名为“执礼桥”,一旦造访,就送到此桥头揖别。这正是刘氏家训中“敦孝悌”的代表!

  刘应麒廉洁奉公,保持“为官”与“为民”的一致性;当身居官位,一心为民求利;后来即便“去官”,仍然为民请益。刘应麒的思想品格,源自乡邑文化的熏陶,更来自家风家教的养育。它作为“历史的文化遗存”,启示我们:作为一个城市、区域灵魂的历史文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乡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重视乡贤文化的传播。(辽宁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彭定安)

编辑: 谢元森
关键词:

江西鄱阳刘应麒:不将山水带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