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歌吟——楚调唐音歌吟艺术

2016-10-24 14:27:00来源:
  
众艺术家探访宗先生(右三)

宗九奇先生在家里现场吟唱

楚调悠悠婉婉声,

灵均太白踏歌行。

吟兰诵菊传薪火,

万古江流万古情。

人声最美,是人的自我的情之声、爱之声!

人声最美,是无须借助任何外物发出的心灵之声!

“楚调唐音”——穿越千年的歌吟,正是这传承有序的悠悠的人声!

晋代先贤宗炳曾说过:“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意思是,丝弦乐比不上竹管乐,而竹管乐又比不上声乐,也就是说丝竹之音比不上人声。

华夏有诗国之誉,而中国古代的诗,都是能歌之吟之的。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都属诗歌的范畴,所以也都是能歌唱吟咏的。由于历史车轮的推进,很多歌吟艺术已经难觅踪迹,为数不多的民间歌吟方法也濒临失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国粹”“绝学”的“楚调唐音”歌吟,这美妙的人声,正是穿越千年的珍贵的遗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楚调唐音”歌吟近代传人——宗远崖、宗九奇父子,跟着耳朵去领略前年历史的回声。

  歌吟,也称吟诵,是我们民族读诗文的特有方式,其历史十分久远。两千多年前,汉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即教弟子们“诵诗三百”,而他自己则“弦歌诵书,终身不辍”。


  吟诵是一种歌唱式的“读”,曼声长吟、抑扬顿挫的“吟诵”,既是对诗文内涵的欣赏和推敲,也是对其音韵之美的品味。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不吟诵就无从真正感受古典文学之美!


  由于古今语言的变化和各地方言的差异,吟诵呈现出复杂的形态。有学者大略地将吟诵分为北方、江浙、岭南、湖湘和巴蜀等几个地域流派,这只是一种十分宽泛的划分,但大致体现了吟诵流派与方言区之间的关系。按照这种划分,“楚调唐音歌吟”应归之于“湖湘”派系。


  宗远崖和宗九奇先生是“楚调唐音”歌吟的当代传人。他们的歌吟方法传自湖北蕲春的胡薏园先生(约1989-1971年),而胡薏园先生的老师是湖北名士张幻尘先生。


  根据宗九奇先生记述,“楚调唐音”这个名称的来由是这样的:胡薏园先生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曾就吟诵之法与日本汉学家有过交流,日本汉学家认为其吟诵之法规范,有唐人之法度,因而誉之为“唐音”;而所谓“楚调”,则正是标识出这一吟诵流派的地域传承特点。因此,“楚调唐音”是一个在文化交流中以其自身特点而得名的吟诵流派,其定名甚早,其影响早在上世纪初就已远及海外。

编辑: 谢元森
关键词:

穿越千年的歌吟——楚调唐音歌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