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雅人雅瓷(二)

2016-07-07 11:15:00来源:北京日报

  20年前的十字路口

  用“艺术家”来界定白明的身份最恰当,因为他不仅做陶瓷,还做雕塑、装置、画油画。在多个艺术领域间穿梭,白明的陶瓷作品散发出一股非常独特的“白氏风格”— 在西方人眼里,它们是传统的、 东方的;在国内,却被不少人看作是新派的,甚至新到令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的地步。

  一切都要从他20年前做的抉择说起。1993年, 尚未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的白明, 凭借作品《晓晓》获博雅油画大赛大奖,初登艺术圈舞台, 之后彻底走上抽象风格的绘画创作之路。1994年大学毕业时,他留校任教,教授陶艺,这时候陶艺便成为他的日常职业,而画家则成了副业。今年夏天,许多法国记者都会追问白明,你已经获了油画大奖,

  为什么还要找另一条路来走?

1993年,白明获博雅油画大赛金奖作品

  1994年,正是中国当代艺术从地下走向聚光灯,并在西方社会引发中国热的年代。 白明说,对西方艺术拥抱式的学习,让这代艺术家在思想上有很多困惑。受到时代新风的影响,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更当代,如何更直接、更深刻地关注社会问题。如果他当初按照大家追随的西方概念一直走下去,也许现在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圈的一名成员。但此后20年,他走了一条艺术回归之路,时至今日,他更坦言,看过了西方各种流派艺术大师的作品,还是中国艺术的气韵更能深入地打动自己。“传统陶瓷无限安静,更能表达我的情感需求,所以有人说,我应该活在宋代。”

  白明这代中国艺术家,其实一直是伴随着困惑成长的,他们既不像上一代艺术家那样处于特定的环境之中,风格尽可以单纯;也不像下一代艺术家那样生长于开放年代,可以自由不羁地探索。每一个艺术家都在努力找到自己的创作语言,思考如何表达的问题,但在深厚的艺术背景上有一点点创新都很难。“你一动,就发现你的路前人已经走完了。”而白明选择抽象艺术,更是因为他内心的喜欢。他喜欢自然随意的色彩表现、线条以及肌理的表现,他喜欢表达看起来陌生而又熟悉的感觉。

白明陶瓷作品:参禅

  由于最初是在进行油画创作,所以白明一接触陶瓷,并没有遵循一般的陶艺规范,也并没有过多地考虑与传统形式的渊源,这反过来对他独特的陶瓷艺术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并不是在陶瓷传统教学里成长起来的,我更多的是拿陶瓷当材料,作品本身才是我要表达的。一个艺术家对待艺术的理解和方式不一定是从形式上来确定的,而是应该看他对艺术理解的深度。”在白明看来,“跨界”并不是问题,他本人也在陶瓷、油画、水墨等领域跨界。他说,基于不走重复路的追求,当一条路在特定时间里自己很难突破时, 跳出来,通过别的艺术形式也许可以获得启发,也就是借助不同门类的新颖性来解除“困惑”。

2014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白明”个展:大成若缺

  白明一直遵循着几条准则:学习西方艺术,但画油画时要提醒自己不要太西方;继承传统艺术,但画水墨时要提醒自己不要太传统;研究制瓷工艺,但做瓷器时又要提醒自己不要太工艺。毕竟,白明出生在江西余干,离瓷都景德镇也就两个小时车程,他想创造一种“东方新古典”。这里的“古典”指的是审美精神,“新”指的是样式。只有传承了中国古代的审美精神,才是对传统瓷器最大的感恩。白明还解释道,这种精神上的传承,在瓷器上是看不到具体痕迹的。人们常把中国文化比作长江、黄河,但正如长江、黄河之水长流长新,他希望自己的创作可以是中华文化这条大河流到今天的一滴水。

白明景德镇工作室:制作中的白氏杯

  于是,在如今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同是陶瓷领域的人,却会对白明的东西有不同看法:陶瓷产区的艺人认为他的作品太当代了,不是传统了。恰恰相反,国外专家会认为,他的作品跟传统瓷器不一样,但是很中国,不是日本、韩国的。

  现在很多人谈这个时代究竟是在进步,还是在落后,白明认为,不能忽视了变化本身的意义,“我们赶上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可以变革反思。”

  原文刊载于《北京日报》2014年11月11日“人物”专版。

  作者:张浩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白明-雅人雅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