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陶瓷新路刚刚开始

2016-07-07 10:36:00来源:网易艺术

  编者按:

  "网易艺术会客厅"是网易艺术频道倾力打造的一档“中国艺术领袖访谈实录”栏目,近日,网易艺术会客厅迎来中国著名当代陶瓷艺术家白明先生,采访中,白明先生畅谈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涉及“传统与现代”“工匠与创新”“生活与风格”……以下我们将分辑推出:

  记者: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陶艺的?

  白明:接触陶瓷其实很早,但是从接触到投入创作,那是上了大学以后。以前只是到景德镇玩玩,对陶瓷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那个时候对景德镇陶瓷的印象就是注浆的小瓷娃娃、小动物,再加上一些瓶瓶罐罐,在我当时的脑海里就是陶瓷的全部,几乎谈不上对陶瓷艺术的认识。

  记者:您老家离景德镇不远对吗?

  白明:从现在的眼光看来,我老家余干离景德镇很近,但是以前还是觉得挺远,因为以前交通不便,也没有高速公路,从余干去景德镇差不多要三四个小时。那时乘车也不方便,只有那种比较破旧的大客车,条件比较差,跑一趟全身都是一层灰。现在从我老家去景德镇已经很方便了。

  ▲ 白明景德镇工作室

  记者:当时能接触到的陶艺种类比较少吧。

  白明:极少极少,而且当时接触到的陶瓷作品几乎都是生产型的,跟艺术也没什么关系。那个时候我们以为这就是陶艺的全部。我非常羡慕今天的年轻人,因为他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陶瓷”这种艺术形式,知道艺术还有这样的表达方式,知道西方有哪些陶艺流派,陶瓷有这么大的表现力。不像过去曾经认为陶瓷的路已经走绝了,中国的陶瓷在历史上登峰造极,大家认为这条路已经走到了尽头,除了复古,除了向传统膜拜,已经无路可走。因为那时我们没有机会看到更多的东西,我们的眼界受到了限制,其实更多是思想受到了限制。

  ▲ 白明作品 《红颜烁金》 2014  巴黎 赛努奇博物馆

  眼界是我们那个时代里的唯一学术

  记者:眼界是不是决定了您后来更多的创新?

  白明:没错,其实眼界是我们那个时代里面的唯一学术。我在1999年写过一本书,叫《世界现代陶艺概览》,这本书名原定为《世界现代陶艺简史》,我说我没那么高的水准写简史,因为这本书是我理解的世界现代陶艺,是完全主观的,所以我坚持要拿掉“简史”两个字,改成“概览”,为此还和责任编辑有不同意见,责编认为,写成“简史”更具更学术地位,为什么非要改成“概览”,他说一般的人不知道“概览”说的是什么。我说只有这样才符合这本书的真实状况。它就是一种大纲式的、概要式的统揽,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坚持把书名改为“概览”。

  ▲《世界现代陶艺概览》

  中国和西方的交流是对等的、西方人有判断力

  记者:您多次在西方举办展览,也在国际上推广中国的陶瓷艺术。我觉得西方有很多人对中国的瓷器感兴趣。相对于传统的陶瓷,你觉得你的作品有哪些创新?

  白明:其实西方一直在关注中国的艺术和文化,我们可能经常忽略这一点,总以为好像我们很关心西方。确实是,我们经历过一个完全拥抱西方文化的时期,像八十年代。但是中西方的交流慢慢开始对等,中国关注西方,西方也同样在关注中国。我们处在艺术圈里,作为艺术家和大学的教师,我们希望需要西方的信息,他们同样需要我们的信息。在对于艺术家的选择上,西方人并不是故意戴着有色眼镜来选择中国的艺术家和看待中国的文化现象,其实这种选择是对等的。

  当代艺术的观念在中国从开始流行到现在已经有些时间,当代艺术今天也被中国的官方接受,中国重要的研究机构都成立了现代艺术研究所,这在30年前很难想象,那个时候作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家,被西方重要的理论家、策展人、画廊或者收藏家关注,就已经非常荣幸,我们谈论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这个背景。而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和追随,直到今天也没有减少热情。但是西方人研究和感兴趣的,恰恰是能代表时代的经典,并不是说凡是中国有岁月的东西西方人都迷恋,不是的,他们是有选择性的。

  世界闻名的博物馆里收藏的中国最古老的陶器并不多,一般会有几件很有代表性的中国彩陶,接下来可能跨越进入到东汉的瓷器,然后很快过度到宋代,从宋代开始,收藏非常成系统,元明清更是如此,藏品不仅成系统而且都是经典。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人是有选择性的,而且是有判断力的。

  ▲2016 北京 壹美空间 “东方物语:白明艺术”展览现场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中国的陶瓷新路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