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禅境:白明艺术的东方表情

2016-07-07 10:26:00来源:白明艺术

  诗意与禅境

  白明艺术的东方表情(二)

  抽象能否艺术地表达东方表情,回答是肯定的。

  抽象一般与写意为伍,因为抽象与写意都在企图说明感觉,而感觉恰恰是艺术之魅的根本。一般而言,抽象比写意走得更远。

  抽象一般为两种,一种是由激情所主宰的抽象,一种是有所控制的抽象。

  白明的作品(除前期的具象外)显然是一种有所控制的抽象。尽管仍然觉得他还是由自己的感觉所主宰,让我们看不到什么明确的“意义”,但从线、点、色块、材料等等细节,完全可读出细腻、玲珑、婉转、轻盈、别致和飘逸。正是这些点、线编织的艺术流图案,为他的作品添加了诗意。

  点、线和色块,一直都是作为美术创作工具来使用的,陶瓷用泥到烧成,也要经历无数工艺流程,而到了白明这里,点、线、色块都成了表现的对象。这一点,虽然西方艺术家使用过,也介绍到了国内,但遗憾的是,恰恰没有引起陶瓷艺术界的重视。还好,在陶瓷艺术界,幸亏有个白明。

  ▲ 线释水,2016北京“白明·东方物语”展览现场

  ▲ 生生不息,2016北京“白明·东方物语”展览现场

  在白明的作品面前,伫立,凝视,你会觉得这些色彩单纯、线条简洁的构图,有时是装饰效果,都会渐渐远去,而一种内在的宁静和自信却离你越来越近。

  白明对他作品中所显现出来的“东方气息”从不怀疑。越是到西方世界去游历、展出、讲学、交流,他越是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对中国古典音乐的偏爱,加上常年的品茗、趺坐,使他创作的任何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白明的瓷上植物世界,是一个自主的世界,也是一个纯粹的世界。以他的代表作之一《生生不息》来分析,这里没有树,没有鸟,没有土壤,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藤蔓。它密密匝匝,占据着画面的所有疆域,甚至没有给画面留下多少空白。我们只看到了青花线条的缠绕,只看到了生命的交织,只看到了激情的涌动。这时,植物不是植物,藤蔓不是藤蔓。它既不作为他者的背景,也不需要他者来做自己的背景。它在排斥现实世界的同时,也排斥了一个粗鄙的想象世界。

  ▲ 大自然的混响 白明摄影

  生的萌动,大自然的混响,涅槃的神圣与壮丽,一齐在这种抽象中变幻奔突。

  是的,终极艺术,就是要创造人类前所未见的世界。白明在这样探索的时候,没有忘记节奏、韵律,没有忘记色彩的搭配,由此,诗意与禅境于有意无意间生成。

  如果说林风眠先生介入陶瓷,还只是简单地以画入瓷,或借瓷绘入纸画,相互借鉴,那么,白明算是艺术家中非常深入的一个。看白明瓷艺的美器美绘,真的是若吮三千年洁冰,沁人心脾,那份形质清澈、手感温润,那种蓝白的对比与变化的神完气足,那种凤凰涅槃于烈火的高贵,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 白明微博配图

  有人认为心的最高境界,是丰富的单纯。就是心的核心部分始终是单纯的,却又能包容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

  天才艺术家的使命,就在于为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寻找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创造出真正具有人文含义的抽象形式。

  白明的微博,恰恰为我们洞开了他内心的精神世界。

  下面,从他的几千条微博里摘上十余条,让大家看看斯人是如何所思所想的——

  .论艺术

  □现代艺术对我们的贡献,不仅是停留在视觉里和艺术史里,现代艺术其实是可供快速浏览的简明思想史。

  □敏感的艺术家对材料的表情和语言,有着独特的感悟。有时是艺术家发现了材料的情感和美,更多情况下,是材料引发了艺术家的灵感和创造力,此时的材料,在作品和艺术家眼里,已经是艺术的先知。

  □艺术风格不完全是依着美术史,也不是仅仅依着思考而诞生的。艺术风格是从自身的情感、修养、审美和品质中发芽并生长出来的。

  □艺术和文化不是靠产量,不是靠规模,不是靠人海战术,不是靠政府提倡,不是靠会议讨论,不是靠评奖评家,不是靠相互吹捧,不是靠利益捆绑,更不是靠与名家与官员的合影。这样做了一遍或几遍以后,抛弃了文化艺术的灵魂,谀官、谀商的庸俗文化得以大繁荣。

  ▲ 白明微博配图

  .讲修心

  □学会每天拿出点时间来安静地观察自己,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好处。自身,是部独有且无法外借的厚厚的书。许多人每天都在读书,花时间和精力去印证他人的思想,却很少翻阅自己这本每日不同的鲜活的书。自身,是我们感知生命最真切的母体。

  □心有万千感受,人有万千情态,目有万千发现。关键看我们怎样使用。

  □能体会出平凡生活中每一天的不同,对我们来说,这一天才显出了真正的意义。

  .谈游历

  □在巴黎,白天,河边沙滩上度假,夜晚,酒店灯下读书。女儿在用电脑放歌听,先是王菲的《传奇》,再是阿黛尔的《转辗于深渊》。真好听,一个是银色的丝绸,靓而幽;一个米黄色的亚麻,温而朴。

  □在新墨西哥博物馆。安静地听印第安著名音乐家的箫声,那音乐里独有旷野中深沉的孤独,及轻描淡写的悠扬,满溢着对自然的爱。听着,心底软着,眼眶湿着。

  □美国的酒店离店时不查房,我原以为是个别现象,现在看来不是。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可以让顾客减少等待时间,关键是显出了信任,尊重了人。

  ▲ 白明微博配图

  .聊生活

  □昨日回国为的是今日的中秋。中国人何等浪漫,竟发明了“中秋”这样一个美好且具有诗意的节日。由祭月到赏月的转变,是人性温暖的一次提升。我们享受着祖先的文化柔爱,在每次的欢度中滋生着对自然的敬意,感受着人间的温暖。

  □人类的沟通是何等的不容易和不平等,以为有了共同语言就知道了彼此的诉求,以为我们的真实诉求会让倾听者感同身受,以为现代一定会给落后民族带来幸福,以为讲民主的国家一定是以民主起家。“沟通”前面是“沟”,“通”的前提是平等。这个世界充斥着平等的假象,让“沟通”无法通畅。

  □我几十年喜欢浅色的衣着,喜欢丝绸,喜欢青花,喜欢水晶,喜欢老物件,喜欢似琥珀的茶汤和黄酒,尤其喜欢看干净的眼神。朋友说这是“洁癖”,患这种“病”的人在今天做艺术家不合时宜。这不合时宜倒是常有领教,但历史已经不能改了。

  微博是当代的一种自媒体,许多人开微博是凑热闹、弄围观,白明却认为微博让自我倾诉成为可能。这也是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微博是有字数限制的,但科技的发展让一些特别有智慧的人,将这一平台打造成自己的“红粉知己”。

  微博上的种种感悟,说出来也就三言两语,但一旦我们真的走进去,细细琢磨,那里却是春色满园,姹紫嫣红一片。

  ▲ 2016北京“白明·东方物语”展览现场

  一个人的生命,既有显性的存在,也有隐性的存在。在一部分人眼中,他是显性的;在另一部分人眼中,他又是隐性的。每个人,包括名人,概莫能外。

  2011年秋,应白明的朋友坚邀,我们一行来到了大才子李渔的家乡:浙江兰溪。

  这是白明显性存在的一次铁证。

  当地的贤达和乡绅,穿着礼服,接到高速公路下路的收费处,由数名汉装女子献花,只恨不能为白明备好辚辚马车。

  开放市内最好的景观、景点,下午亮灯、喷泉。游艇破例开动,鸣笛致意。

  将“芥子园”开放,并摆上美味佳肴,专门安排一场歌舞、朗诵晚会。晚会又登上城中高地,饱览兰溪夜景。

  不为高官,不为厚禄,不为投资,不为扬名。兰溪人是懂得价值判断的,他们为一个艺术家,一个他们心仪的艺术家,可以这样付出,可以这般排场。

  那个晚上,白明当然地喝醉了,我也当然地失眠了。

  我想起李渔曾在芥子园的那座山上,建过一座亭子,名字就叫“且停亭”,上书一联曰: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为什么不“停”一下呢?有得必有所失,有舍方有所取。

  ▲ 2016北京“白明·东方物语”展览现场

  ▲白明在巴黎赛努齐博物馆

  昔日李渔没有去摘那顶乌纱帽,让我们这个世上多了一位戏曲家、旅行家、出版家,有了《芥子园画传》;今朝白明没有去拼什么博士、教授,我们不是已经多了白氏杯、白氏青花和《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吗?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李渔和白明,都为我们建了一座又一座“且停亭”。人在旅途,目的就是赶路,但有亭子,进去歇歇脚,把气喘吁吁将息得心平如镜总是可以的。

  如此想来,这辈子做白明真好,做白明那样的艺术家,真好。

  最后还想说的是,倘若一个生命不能饱满地呈现于外,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误读。

  有关艺术的问题是,拿艺术家所用的语言来说,它牵涉到所有毫无艺术准备的人。他们无法理解某个艺术家想告知人们的某种艺术语言。这时,艺术语言的翻译者就出现了,如我即是。当然,想要达到一种“高保真”境界,还是得付出理解的成本和时间的代价,尔后可以期待回收:东方的诗意与禅境。

  ▲赛努齐博物馆中的古代佛像 白明摄影

  作者:陈政, 著名艺术批评家,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江西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江西省美术评论委员会主任

编辑: 李竟成
关键词:

诗意与禅境:白明艺术的东方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