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核心是创新而非样式

2016-07-07 10:04:00来源:雅昌艺术网

  展览开幕式现场

  2016年3月11日至4月21日,时值NCECA(美国国家陶瓷艺术教育委员会) 50周年年会之际,NCECA携手堪萨斯城艺术家联盟(KCAC),为白明在Mallin美术馆主办个展,并由KCAC主席Janet Simpson女士亲自担任策展人。此次展览共展出70余件白明作品,其创作年代从1993年逐步过渡至今。

  作为一个引领推动世界陶艺审美的学术机构,值此50周年庆典期间与堪萨斯城艺术家联盟为白明举办个展,并且主动希望白明在此次展览上以陶瓷作品为主,同时将水墨、油画及综合材料等作品全方位呈现,显出其宽广的艺术态度,他们不单纯把白明看做一个陶艺家,而是通过陶瓷、水墨、油画、雕塑和综合材料等多种材质的艺术作品,让观众更完整更系统地了解一名中国的当代艺术家,这个展览在某种程度上是带有研究性的,当西方以主流标准寻找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同时,依然有一部分人在关注中国本土成长的艺术家及艺术生态。

  关于《白明·Kansas City》展览

  雅昌艺术网:您经常受邀参加国外的展览,西方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陶瓷艺术或者当代陶艺的?

  白明:其实西方人看中国很简单,今天的艺术家借用陶瓷语言,他一定要从你的语言变化中看到你的文化倾向,你提供了什么样不同的角度,你拓展了这个语言的哪些空间,你给了我什么样的陌生的形态,让我觉得冲动,这些东西是文化的核心。只有当你的作品是靠这种文化核心打动别人的时候,他会敬佩你,而且他会用少数的这几个人来记载、衡量你们这个时代的这个层面的文化。

  我们宋代青瓷为什么能让全世界为之疯狂,说白了西方人就是被这样一个神秘的国度,由人创造出来的完全出乎意料的一种艺术形式所倾倒,是这样的东西让他们去追随,表面上看追随的是一个物质,是一个器形,而实际上是追随你的审美,这才是核心。

  展览现场

  雅昌艺术网:介绍下此次在堪萨斯Mallin美术馆举办的个展。

  白明:这次的展览比较奇特,首先是堪萨斯艺术中心成立四十周年,其次是NCECA 50周年大庆。NCECA全称是美国国家陶瓷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于1966年,是一个陶瓷艺术教育为主体的非营利的民间协会组织,目前全世界的会员超过4000人,我也是其中之一。它的会员不仅包括陶艺家,还有专门的陶瓷收藏家、教育家、媒体从业人员、博物馆人员,甚至还有陶瓷设备生产厂商,它对陶瓷产业的沟通和推动是全方位的,今年是第50届,已经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最具影响力的机构,每年年会都会成为全世界陶瓷艺人的盛会。

  雅昌艺术网:它是一个学术年会,还是更像一个博览会性质?

  白明:是以学术为主导的,围绕陶瓷的方方面面的推广、介绍、学术提升,是综合的,不像博览会,因为他们有很严肃的学术会议,还有新锐艺术家推荐,每年会议从全世界提名3个艺术家,年龄都在35岁以下;还有两个 “荣誉艺术家” 会在会议上做主题演讲,基本上都是老有成就的艺术家。另外有学术研讨会、会员会费审理等等。也会为全球各大院校、陶艺中心和各种社团、机构进行推广的摊位,每个摊位的空间都是一样的;还有设备的展销,作品展卖以及陶瓷图书展示等等。

  主办方每年会有一个主题展,比如有一年的主题是“书籍”,邀请艺术家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创作,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完全由艺术家说了算;还有一届的主题是“枕头”。这些主题完全打破了你以往对这个东西的理解,书籍那个主题,竟然有人做了树桩,但是树桩被裁切了以后全是书籍,是超写实的,很精彩,既像大的雕塑又像装置,非常了不起。

  但是他们很少主办个人艺术展,这次是KCAC主席Janet Simpson女士提出申请,并担任策展人, NCECA开会通过,作为邀请单位和主办单位联合为我做,这就是一个比较少见的个人的展览。

  雅昌艺术网:这次展览展出哪些作品,是如何挑选的?

  白明:本来我发给Janet的作品全是陶瓷作品,但是Janet和NCECA沟通以后说“这个展览就是你的个展,不一定因为是NCECA,就全展示陶瓷作品。我在雅昌网上查了你的作品,你还有很多其它的艺术作品,你在美国的陶艺圈已经是名人,很多人了解你的陶艺作品,我希望这次的展览不要单一的围绕陶瓷,我希望让大家看到你完整的艺术历程。”但是她有 一个要求就是陶瓷作品至少占展出作品的一半,为此,我又发了一些水墨和油画的作品图片,最后定下来的这次展览的作品就包含了我从最早的容器性的实用陶瓷,到艺术表现的装饰陶瓷,一直到瓷板画甚至到雕塑和观念的装置,涵盖了我所有的艺术类型,以及水墨、油画、材料都包含在内。

  《参禅》系列

  比如杯子系列,因为作品比较小,展出90年代直到去年新作的杯子共十几个杯子为一组,每个都不一样,还有一件钧窑的。《参禅》、《太湖石》、《大成若缺》、《形式与过程》、《管锥篇》等系列。还有几件水墨,两件瓷板画,两件小的综合材料,还有几件小的油画,我觉得这很有意思,这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型的个人展览,而是关于我艺术脉络的完整呈现。我在美国参加过很多次展览,但参展作品几乎都是装置性质,比如《大成若缺》、《太湖石》等,而容器型的作品和青花、釉里红,包括釉上彩的装饰性作品很少在美国展,他们看到的只是图片,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原作。

  雅昌艺术网:既然这个展览是对您创作脉络的呈现,那可否为我们简单梳理下您的创作脉络呢?

  白明:我最早进入到绘画和创作是走了两个极端,在油画和材料上一直追寻所谓的当代性,不断地去寻找值得张扬的外在形式,恨不得每张作品都极为让自己觉得很刺激。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又想做几件容器性的东西来安慰自己的生活,使用中带有愉悦感和物质上的依赖,完全是为自己使用,早期主要的陶瓷作品都是茶杯、茶碗、小碟、小盘、小坛罐、小茶叶罐,还做茶壶,我最初只是给自己做,反而没有太多的外在要求,创作出来的作品觉得有意思。年轻的时候画画,喜欢泡一大杯茶,我就做一个大杯子,但是安静地坐下来喝茶的时候我就选小杯子,所以做过各种类型的杯子,圆的、直的、高的,有变化的、缩腰的和丰足的,目前为止比较保守的从图片里面能找得到的就上百种。我最初很迷恋这些器物,你在拉坯、处理它的时候,你就会有感动,比如用这样的杯子喝绿茶或者红茶,发现这种颜色反射出来的效果很有意思,如果我要喝黄茶就用另外的一种釉,尝试不同的釉,慢慢的越来越靠近使用的满意度,当这个事情做过了以后,回过头来突然发现你在进步,你体会的点不再是那个简单的图纸上画的形,你会发现原来这种容器的空非常有意义,我的理解“空”是中国造型中最智慧的核心,形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是你的视觉核心,如果只想到这个外形做不出好东西来,也做不出新东西来,当你把这个观念和它的空间建立在一起,打破正常的仅仅只是外形约束你对造型的理解的话,你就自由了。像这种茶叶罐的造型是从建筑中来的,我就想做一个安安静静像建筑一样的感觉,中国的造型是简洁的,我为什么让它有建筑感,我希望小器型稳重,有成熟力,有端庄的美感存在,这就是建筑的感觉。所以中国艺术的核心是一种转化,你通过感受世界的形式,然后转换成你的语言,类似于我们用词语、诗词来表达我对自然景观的感受一样。

  到后来,当我画画觉得思路基本找不出刺激感的时候,我会去做一些实用器皿,因为这个不需要什么观念,做着好玩就行,而且越放松越好玩,还会有意外惊喜。很多灵感是做坏的东西给我带来的启发,《参禅》其实是做失败了的作品,本来是想做类似于龟板的痕迹,结果做裂了,我就把它一卷放在那里,因为泥还可以用,但是等我吃完饭回来一看那个团状的泥特别像一个和尚打坐的背影,因为是逆光,我突然觉得这个东西很有意思,所以我就开始做这一组作品,里面很多的点也是来自于佛教的图式,这个不是我有意要去做的,纯粹是意外的收获,现在成为受邀参加西方展览时重要的一组作品。

  关于陶瓷艺术的传统与当代

  雅昌艺术网: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开始用陶瓷材料进行创作,但这种艺术形式与陶瓷生产本身并不相干,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白明:首先,我很欣赏这一类人,他们有独特认知材料的天赋,而这种天赋或许是陌生人才会拥有的,因为熟悉的人会消解对材料本身的敏感,就像家人之间往往会忽略彼此细微的感受,不会充满尊重地去沟通,但陌生人就会。而陶瓷艺术恰恰需要这样的“陌生人”,也许会因为“陌生”而带来失败,但也可能会带来突发奇想的空间,这种情况在陶瓷艺术史上也是真实发生过的。最早把陶瓷从瓶瓶罐罐的实用器变成艺术家个人表达的材料,就来自于大师们的参与。比如丰塔纳,大家最熟悉的是他在画布上割几个口子的经典作品,而忽略了他在空间主义创作模式形成之前就在做陶艺,我觉得是多种媒材的认知让他对空间充满关注。而毕加索、夏加尔、米罗以及塔皮埃斯都做过非常了不起的陶艺作品。

  我们之所以会关注艺术?其实是借助艺术形式更多了解个体化的情感和审美,对大众审美产生引导、辐射和共鸣,其中有些人就是负责引导的,有些人就会产生共鸣,这真的很有意思。当你习惯了一种认知的审美,只有当一个鲜活的东西出来之后,你才会意识到对过去东西产生了审美疲劳,所以艺术永远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我觉得中国艺术的人文传统里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它不是及时的反映当下,比如宋代著名的画家或者书法家,他们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及时反映了社会问题,更多的是他们利用了一种艺术形式表现他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人与材料的关系以及心与手之间的关系,这成为很多艺术家的核心以及生活方式,这也是传统的艺术家为什么谈着谈着就谈生活的原因。

  现在有很多艺术家也尝试这样做,当然他对社会有促进、引领和推动作用。而我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当人们以问题、当代性来认知中国当代艺术的时候,另一种更加贴近于我们本土文化风格的艺术家也会慢慢成长起来,因为艺术是多元的,所以我觉得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有两方面走的有一点偏,一方面是谈到传统好像一定要跟过去有某种具体联系的东西才叫传统,比如说形式;另一方面,好像越民间化、越古老化就越传统,其实并非如此。我有一个论点:传统不等同于样式。我们常常误把传统的样式等同于传统,其实传统的核心是创新,宋代的青瓷与东汉原始青瓷是不一样的,它那种审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和对待器物的理解远远超越前面的时代,所以才会建立宋代那样有文雅气息的审美。唐代为什么会有唐三彩?是与当时的国力强盛和丝绸之路时候的万国来朝有关联的,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是今天我们再做得像唐三彩就没有意义了。

  雅昌艺术网: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传统?

  白明:一定要回到传统诞生的时代去理解,传统就是创新。每个时代都会不满足于过去既有的东西,它一直在创新。我们常常说“文化是一条河流”。河流是什么?是水。我们不能说今天看到的黄河的谁与唐代、汉代的一样,这才是文化真正的核心,那就是文化永远是新的,它是困绑着过去不断在发展的。

  《管锥篇》

  “传统的核心就是创新”,这是我一直强调的一句话,当然有人不一定会赞同。我前年在巴黎举办展览的时候,有个巴黎的记者看了我的展览,说我完全可以在陶瓷的当代性中走得更远,他说我的《管锥篇》如果做成巨型装置会很震撼。我说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能够做出《管锥篇》,我就一定能从十支做到三百支、五百支,我可以做的,只要给我时间和空间。但我对陶瓷、绘画,对艺术表现的丰富性更加着迷,这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在当代恐怕是被忽略了的。我认为当代艺术被过渡诠释了,其实艺术家的核心状态除了有观念和情感必须表达,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就是要有自娱自乐的成分,这是一件艺术作品能够成为经典、被大家喜欢的核心之一。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传统的核心是创新而非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