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援疆——写在江西对口援疆二十周年之际

2017-09-06 21:24:00来源:央广网江西频道

  央广网江西频道9月6日消息(袁金华)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有幸接受组织挑选,进疆参与对口援疆工作。时间飞逝,转眼间过去整整九周年。

  今年,正值江西省对口援助新疆克州二十周年。上半年来,新疆克州、江西省援疆办多次联系过我们,相关媒体、援友群、朋友圈中,经常可以看到江西对口援疆和第二故乡克州(阿克陶县)的报道。每每看到、听到克州的变化,心中很是欣喜,也更多了几分回忆。

  作为一名内地干部,能够被选派参加对口援疆,到祖国西部边陲参与建设,贡献青春,倍感荣幸,永生难忘。

  在克州(阿克陶县)学习、工作、生活的两年半时间里,尽管因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加上环境、气候、习俗等巨大差异,援疆期间确实很苦也很累,但现在回过头来,却倍加感恩援疆。

  感恩援疆,它锤炼了我吃苦奉献的人生品格。

  援疆地克州,全称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被称为“人口小州、经济穷州、边防大州、战略重州、希望之州”。克州人定义的“克州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甘于奉献、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它是祖国西部边陲克州地区艰苦卓越的一种创业精神。

  在克州(阿克陶县),要经历严寒暴雪、沙尘暴、社会维稳、高原地震等严峻考验,很多人讲:“在边陲,不要说工作,就是睡在那也是一种贡献”。最让我难忘的是每次去距离县城三、四百公里的塔尔乡,要穿越海拔3000多米高的雪山大阪、悬崖峭壁,道路又窄,每次经过都在“赌命”,因为稍有不慎,一旦掉下去将是“死无葬身之地”。在大山深处的塔尔乡政府,2009年的时候,乡干部几个人住一间房,乡机关还没有通电,各项设施非常简陋,在那寂静的大山深处,唯一可以供机关干部活动的就是那个用木架子木板做的简单篮球架。在冬天大雪封山的几个月里,乡干部是无法出山回家,只能默默的坚守在大山深处,尽心尽职地为祖国戍边。

  经历过这几年的历练,我觉得没有什么苦吃不了。感谢组织的关心信任,2011年4月,结束援疆后,我被安排在城关镇任镇长,几年间,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参与完成城区征地近8000亩,为县城城区建设尽心出力。

  2015年9月,组织上把我调整安排到湘赣边界的山区镇任书记,从城区到山区,我把自己定位为“山里人”,把所有的精力及乡镇人力、物力、财力,全部用到脱贫攻坚和乡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上。两年来,全镇完成或正在施工的通村(组)水泥公路硬化(拓宽改造)41条60多公里,新种植茶叶5600多亩,完成了敬老院、中心小学综合楼建设,启动了中学整体搬迁、农村客运站等民生工程项目建设。

  在远离县城72公里的湘赣边界山区乡镇,脱贫攻坚任务是繁重的,工作是辛苦的,但因为有过援疆经历,这点苦又不算什么。我要求并倡导全镇干部,在切实增强扶贫责任的同时努力做到“快乐扶贫”,把在山村爬山过坎、走村入户当作“有氧运动”;把为百姓建学校、修公路当作“最大民生”;把帮贫困群众建安全住房、发展富民产业当作“积德行善”。2016年12月,香港《文汇报》记者在我镇采访脱贫攻坚经验做法时,夜晚才九点多,镇政府及圩镇上就非常安静了。记者说:“你们在这边远的山区乡镇工作,确实很辛苦!”我笑笑说:“你们在大都市享受着城市的喧嚣便捷,却呼吸着汽车尾气和雾霾;我们在小山村忍受着寂静孤独,却呼吸着清新空气和醉氧。换个思维去想,苦并快乐着,其实挺好的。”

  感恩援疆,它养成了我简单健康的生活习惯。

  一碗拉面,几块馕饼,是我们援疆期间到乡镇或者加班时候的主要饮食。

  刚到阿克陶县不久,援疆单位县委组织部召开部委会,因议题多,拖延了一个多小时才结束下班。会后,常委部长提议说:“太晚了,咱们一起吃个工作餐去”。我以为应该可以改善一下伙食了,可没想到,等到了吃饭的地方才知道,原来所有正副部长、部委委员的工作餐竟然是“一人一碗拉面”。

  在阿克陶县,县直单位下到乡镇,工作餐基本上也是一碗拉面。刚开始有些不习惯,可慢慢的,我觉得这样挺好的,“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吃饭问题,能管饱,乡镇省钱省事,大家也节约时间。

  馕饼,是新疆一种很普通的主食,价格便宜,容易保存,携带方便,所以在出差、下乡镇(村)等长途的路途中,车上一定会备上几个馕和一些水,以防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茫茫戈壁滩上“以备应急之需”。

  习惯了“一碗拉面,几块馕饼”的饮食生活。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喜欢简单。粗茶淡饭饱即休,从不挑剔;对下属要求只要能把事做好就行,从不拘泥于形式或讲究客套;对群众能做到的、能帮助到的,总是热心去做去帮,从不“摆谱”或拒人之外;工作之余,习惯于看看书、听听新闻或者锻炼锻炼身体。

  感恩援疆,它加深了我对家人百姓的挚爱情感。

  去新疆援疆要经过严格的考察,但也需要家人的完全支持。2008年6月,在省委组织部来考察并征求我妻子意见时,妻子“二话不说”完全同意。父母亲为消除我的顾虑,也明确表态:“只要为你好,做什么都支持”。那年我弟弟还在部队未成家,我小孩在幼儿园上中班。去新疆后,父母亲就放弃老家一切到县城来帮助接送小孩上学了。我知道,在农村还有一个子女未成家就放弃老家一切专门帮另外一个子女带小孩,这对父母亲来说是个非常难做的选择,也更需要未成家子女的理解。

  家人的理解、帮助给了我巨大的支持,我没有理由在新疆不好好工作。在援疆单位我所分管工作连续两年被自治州评为“全州先进单位”,个人被自治区评为“全区优秀援疆干部”。为表达对家人的感恩,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只要有空就尽量多陪陪家人,陪父母拉拉家常散散步,陪妻子逛逛街买点东西,陪女儿到书店看看书。

  出身农家对农村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群众真的很纯朴。在克州(阿克陶),有一次到皮拉力乡牧民家走访,纯朴的维吾尔族老乡听说我们是江西的,特别热情。他说:“江西亚克西(好)!热合曼提(谢谢)江西!”,他说他和所有阿克陶人民,感谢江西为他们援建学校、医院、公路、产业,让他们的生活越过越好。而且热情招呼我们喝茶,还硬是坚持叫上两个孙子女,拿出一块大桌布和棍子,摆开架势在院内的大桑树下采摘甜桑葚给我们吃。

  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一直激励我,只要我们用心对待群众,他们一定会拥护我们、支持我们。

  情到深处自然浓。在全面脱贫攻坚当中,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干部,一定要用情用心用力抓脱贫。

  去年12月,在禾坪村走村入户时,正值中午时间,远远看见一个小女孩独自一人座在低矮破旧的土坯厨房门槛上吃饭。强烈的责任感让我主动走上前去了解情况,原来她叫小蕊,正读四年级,本来她有个很幸福的家,可因2015年爸爸间歇性精神失常后,家里治病花了很多钱,妈妈又因受不了爸爸的“闹腾”长期在外打工不回家。家里拆了的旧房,因没钱新建,只能借住在其伯父家的老房子中。我和同行的干部叫小蕊带我们去了她家借住的地方,房子为土坯房,半新、还算安全,大厅墙壁上张贴了很多小蕊的学习奖状。

  离开小蕊家后,我要求镇工作组、村“两委”一定要关心小蕊一家,一定要让小蕊家住上安全住房,一定要让所有贫困户住上安全住房。

  此后我、工作组多次到村,到小蕊家帮助协调建房事宜。我还带我的妻子、女儿去看望过小蕊,给她鼓励和关怀。小蕊的爸爸由第一次见到我们满口的“糊话”,到后来虽还有些精神失常但总算越来越好了。小蕊妈妈在了解到镇党委政府正在帮助小蕊后,主动寄回2万元现金,请求镇村帮小蕊把新房子建造的大一点点……

  目前,小蕊家的新房由镇村代建,一层即将封顶,很快小蕊就将有自己家的新房子了。真心希望通过帮扶,能够让小蕊生活越过越好、茁壮成长,希望能够感动小蕊爸爸精神尽快恢复正常,小蕊妈妈有朝一日能够重回这个家。

  同小蕊家一样,今年全镇帮助38户特困家庭代建了安全住房。要完成373户危旧土坯房改造(安全住房)建设,要完成154户深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

  魂牵梦绕思故地,千言万语难叙尽。两年半的援疆时光,在人生长河中很短,但却是我人生当中一段难得的人生经历。我感恩援疆,我将百尺竿头用心做的更好。我祝福新疆,希望第二故乡克州(阿克陶县)明天更加美好!

编辑: 王一凡
关键词:

感恩援疆——写在江西对口援疆二十周年之际